1.保護孩子的自發性
(1)為了讓孩子有創造力,就應培養孩子的自發性:為了讓孩子有創造力,就應培養孩子的自發性,其目的就是讓孩子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並按照自己的觀點去做。許多家長不喜歡孩子的創造性,他們事無巨細地對孩子提出要求,這樣孩子沒有了自己的權利,不能向對方說明自己的主張和想法。這是由於家長總想讓自己的孩子做什麼都井井有條,都按大人的計劃進行。如果不是這樣就覺得自己的孩子太調皮,不聽話,甚至認為無可救藥。事實上,沒有一個孩子希望家長為自己設定好一切,隻有通過親自厲煉,通過自己的努力達成目標,孩子才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才能體驗到自身的價值。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頗有知識和成功的家長,其孩子卻是個弱者,而看似平庸的父母,其子女卻又聰明能幹。這是因為前者過多的規矩和設計壓抑了孩子的創造力,而後者的寬鬆倒給孩子留有了一片自由成長的空間。
習慣於按照家長的計劃和意誌行事的孩子,很可能養成一種順從、按部就班的性格,沒有自發性,缺乏創造性,遇到新的環境、新的情況,或者突發的事件,就會一籌莫展,無所適從。所以,自發性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對世界和生活感到新奇的能力,是一種感受和應對環境的獨特方式,可以說,沒有自發性就沒有創造力。
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一切按照家長的意圖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地進行,相反,要鼓勵他們天真的自發行為,孩子們可能會把各種各樣的東西拿回家來,弄得亂七八糟;或者把家裏的器具拆開來擺弄;或者抱個小雞、小貓回來。這並沒什麼可怕,其實,你那整整齊齊、一塵不染的房間並不比你孩子那沒有條理,堆滿“雜七雜八”玩意兒的房間好。過度的有序會導致僵化,扼殺孩子的自發性和創造力;而過度的放任則會招致混亂,一事無成。不要怕孩子的行為會越出家長設定的範圍。孩子要學會麵對不確定性。孩子自發性和創造性需要有勇氣和社會興趣,對孩子的過度管束和保護,會使孩子變得謹小慎微、被動、缺乏創造性。
如果家長要求孩子一點一滴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從而使外部的獎勵和懲罰的壓力成了學習和行動的唯一動力,會扼殺孩子的自發性和創造性。家長不按照孩子的天性和喜好,過早地、硬性地要求孩子學習某項特殊的技能,弄不好反而會扼殺了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
(2)保護和激發孩子自發性的辦法:
①不要過多幹涉孩子,應鼓勵孩子的自我探索。
②給孩子一個自由的活動空間,不要對孩子有太多的限製。
③不要一切按部就班,不給孩子一點選擇餘地是不利於孩子自發性和個性的發展的。
④允許孩子犯錯誤。
2.鼓勵孩子大膽嚐試
(1)要教育孩子不怕失敗:切勿給孩子造成“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印象,使孩子畏首畏尾,不敢去嚐試新的東西。一些家長在孩子失敗後常常會這樣說:“你看看,現在吃虧了吧!當初為什麼不聽我的話等。”一個事事都由家長決定,沒有自己意誌的孩子是不會感到愉快和幸福的。孩子在嚐試新東西時,難免會顯得不成熟,甚至漏洞百出,有的時候還會遇到挫折,但必然會由此積累起寶貴的經驗,進而取得成功。假如在孩子開始嚐試時,做家長的就在旁邊大潑冷水,必然會扼殺孩子的創造性。
(2)鼓勵孩子大膽嚐試的方法
①放手讓孩子去嚐試。從來不讓孩子去嚐試什麼,去追求什麼,那麼孩子是不可能培養起承受能力的。
②不要給孩子設定過高的標準。做家長的,應該根據孩子的性格和能力,提出適當的要求和期望,鼓勵和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負責的精神。
③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一個對自己充滿自信的孩子,是不怕失敗的。
④不要盲目地將自己的孩子與他人做比較。如果孩子有一種永遠達不到目標的感覺,總是會有一種受挫感。其實,孩子的目標是不斷地認識自己,超越自己。
3.不要撲滅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自我實現需要的表現之一,如果忽視了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實際上也就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限製了孩子潛能的發展。
其實在孩子3~5歲時,把從影響他行為與生活的人(通常是家長)身上所學來的規則、品格等逐漸吸收到自己的性格裏,形成內在的自我管製和自我判斷的功能。3~5歲的小孩最喜歡到處蹦蹦跳跳、摸東摸西、問這問那,對各種事物存有好奇心。可是,不少家長卻很少鼓勵孩子的好奇心,而是教孩子不要冒險、不要亂動、不要問個不停。對此,家長不應嫌他們太煩,而不予搭理,或者將他們打發走,而應該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耐心地回答他們。當然,如果家長遇到也沒搞清的問題,不要隨意敷衍,而應該自己花點工夫去搞清楚了再回答他們。另外,可以告訴孩子書本上還有很多知識可以學習,從而激發孩子對書本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