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2 / 3)

為了使孩子合群,家長應做到以下幾點:

(1)要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同伴交往:當今樓房的居住條件,讓一家一戶關起門來自成一體,孩子隻能與自己的長輩相處,缺乏小夥伴。家長要幫助孩子與其他人交往,使孩子與同伴建立起友好關係。家長可以讓孩子去邀鄰居小朋友來家玩,一起玩玩具、看圖書,共同遊戲,有糖果分給小朋友吃,還可暗示鄰家孩子請自己孩子去玩。

(2)要幫助孩子擇友:年幼的孩子擇友是偶然的,無意識的,他們不能說出他所喜歡的小朋友的特點和長處。家長要幫助他選擇愛好學習、對孩子有好影響的小朋友為伴,並且要孩子與這樣的小朋友進行經常和穩定地接觸,不要三天兩頭地變換朋友,有的孩子一陣與這幾個同伴玩,一陣子又與另幾個玩,這樣不會發展孩子長久的友誼。

(3)鼓勵孩子熱情地投入同伴的圈子中:年幼的孩子有交往的願望,可又不敢去,家長要幫助孩子克服這些困難;要幫他與鄰居或同伴見麵;幫他把同伴請到家玩;讓他把玩具和圖書帶到幼兒園或分給鄰居孩子玩和看。在剛一開始的時候,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完成上述交往,但是以後則鼓勵孩子自己進行交往。家長可與孩子一起討論與同伴交往的樂趣,這樣就提高了孩子與別人交往的興趣,促進孩子在以後進一步與其他孩子的交往。

(4)觀察孩子與同伴的關係:家長要觀察他們玩些什麼,是聽從指揮還是指揮別人,關係是否平等,是否互相尊重,如何解決矛盾,是否有欺侮和強占的行為。家長要告訴孩子,隻有當他在同伴中能關心幫助人,他才能在集體中取得應有的地位。

(5)不要讓孩子為了交往而交往:如果交往得過分,孩子就會成天跑來跑去,一下子沒有人玩就不舒服。孩子過分要求與夥伴交往,會浪費精力,分散注意力。而且,不善獨處,也就難於安心獨立學習和思考,這對個性品質的培養是不利的。

4.培養孩子交往的技能

許多孩子的交往能力差,大都是因為沒有掌握交往的技能。因此,要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就必須考慮如何教給他們具體的交往技能。

孩子的交往技能分為微笑、打招呼、禮貌、參加同伴活動、邀請、交談、合作、助人,獨立性和儀表、打扮等。除交往技能外,如運動能力、遊戲技能、學習水平,以及體態缺陷等因素,也會影響孩子們之間的交往。

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麵來培養孩子的交往技能:

(1)在打招呼時,應當微笑並要眼神注視對方。

(2)在與人交往時,能主動地向別人問好,學會用商量的口吻與人說話,無意妨礙了別人時說聲“對不起”等。

(3)在參加同伴活動或邀請同伴時,可站在你希望加入同伴活動的近處,微笑並有禮貌地打招呼,然後參加進同伴之中並與他們交談。

(4)在與人交談時,應鼓勵孩子說打開話路的開放性問題,回避隻需要一個詞回答的封閉性話題。還要強調圍繞一個題目談話,如說:“你對這個問題如何看待?”而不能問:“這樣好嗎?”

(5)訓練孩子合作技能時,必須強調交換、分享玩具和糖果,遵守遊戲規則,公平地遊戲,勝不驕敗不餒。還要教孩子學會商量式的語言,比如教孩子說:“把你的玩具借給我玩好嗎?”這樣要比他直接去搶奪玩具會更受人喜歡。

(6)訓練孩子助人精神時,要訓練孩子善於幫助別人,克服困難,獲得同伴的喜愛,獲得更多的朋友。

(7)訓練獨立性時,強調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遇到問題,應讓孩子獨立思考,盡量讓孩子獨立地去解決問題,要知道如果孩子具備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能在交往過程中得心應手。

(8)儀表、打扮訓練,要強調整齊、幹淨,因為在社會交往中,幹淨的孩子容易為社會所接受。傳授和掌握交往技能絕非易事,因此要鼓勵孩子多練。

5.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

許多孩子受家長寵愛,由於他們知道自己在家中的中心地位,對家長的管束往往有恃無恐,一些家長也就對孩子聽之任之,再加上對孩子的期望值偏高,就導致許多家庭形成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孩子的獨立性及生活自理能力等,都需要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訓練與培養,對他們的過度保護與遷就,容易養成他們獨立性差、依賴性強的缺點。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自私,不替別人考慮,不會設身處地,所以長大後在人際關係中不受歡迎,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也不會有合作精神,尤其是不會放棄自己的利益來維護團體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