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1 / 3)

1.鼓勵孩子交朋友

人具有社會屬性,這就決定了人不可能離群索居,或隻與家長生活在一起。孩子要真正獲得獨立,就要學會與同學、夥伴相處。一些家長出於對孩子安全的擔心,或者感到周圍的孩子檔次不高,所以害怕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有不良的影響,往往將孩子關在家中,最後孩子一個朋友也沒有,顯得很孤獨。因此,家長不應該將孩子關在家裏,不讓孩子與其他的孩子交往。交朋友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並有助於孩子間的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健全的個性不是使孩子孤芳自賞,與社會格格不入,而是能夠在社交上更有主見、更靈活、更少以自我為中心。

其實,孩子並不怕冒險、饑餓和疲倦,怕的是孤獨,怕的是沒有夥伴。一個孩子常常一人獨處,會顯得很無聊,情緒低落。如果孩子適應這種狀況,就會逐漸變得沉默寡言。

一個孩子要成功,要發揮個人潛能,造福自己和他人,必須具備阿德勒所說的“社會興趣”。每個人天生具有“社會興趣”的潛能,做家長的應該鼓勵孩子維持和發展這種潛能,孩子才能在必要的情境中將這種潛能發揮出來。如果家長限製孩子與外界的接觸、與同伴的交往,以及對社會事物的參與和探討,都會抑製孩子本身具有的“社會興趣”。對孩子過多地批評、責罵,甚至體罰;對孩子過多地保護、寵愛和放任;或者對孩子的冷淡和忽視等,都會導致孩子缺乏“社會興趣”。

有的家長,對孩子所交的朋友橫打聽,豎打聽。看到不順自己眼的孩子,就不給別人好臉色看,弄得許多小夥伴以後不敢到家裏找孩子玩。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喜好和標準,做家長的,不應該硬把自己的擇友標準強加給孩子,應讓他們自己去選擇自己的朋友。

不要當著孩子的麵,給別的孩子難堪,或者告訴別的孩子不要再來找自己的孩子玩,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一個孩子如果讓別人知道自己對家長的話言聽計從,孩子會感到很失麵子。而這樣做,的確有損於孩子的自我成長。家長可以給孩子提出忠告,最終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做出自己的選擇。

交友是孩子走向獨立和成熟的必經之路。但現在不少家長往往有一種矛盾心理,一方麵家長害怕自己的孩子被其他的孩子帶壞;另一方麵,又害怕自己的孩子一天到晚待在家裏,會被憋壞。而孩子也具有矛盾心理,一方麵有一種尋求歸屬和認同的需求,如交朋友和加入夥伴團體;另一方麵,他們亦積極地追求獨立性。這種歸屬感,有可能強烈地支配著孩子的心,所以孩子可以不理家長,但卻不能沒有夥伴。夥伴們的影響往往會大於家長。從夥伴處,他們學到與之相處,並培養起深厚的友誼。在交往中,他們也培養起了自信心。

2.正確處理孩子與同伴的矛盾

孩子之間,經常會發生矛盾,經常有吵嘴打架,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活動能量大,自主性強,而控製性差,處理問題時帶有衝動性,因此孩子與同伴發生矛盾的情況是難免的。

孩子打架之後,家長應該冷靜,不發火,不動怒,規勸自己的孩子,安慰別人的孩子,千萬不要護著自己的孩子而把別人的孩子拉過來“問罪”。對於低年級的孩子,家長可以引導他們各自做自我批評,給他們講講同伴之間團結友愛的小故事,幫助他們“化冰消雪”。如果是孩子在玩耍中不經意的行為,家長應輕描淡寫地說:“小男孩有的是力氣,沒處使,不是故意的。”這樣,一方麵可以安慰受到傷害的孩子,又可以讓孩子培養寬容之心,因此一舉兩得。對於中高年級的孩子,則要讓他們采用自我教育的方法去解決,如果還采用對待7、8歲孩子的辦法,就會引起同伴的反感,不但不會解決他們之間的糾紛,反而會使相互間的意見更大。孩子已經初步具有一定的評價別人和自己的能力,他們會在一起交談討論,逐步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自己,在爭論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養成“寬以待人,嚴於律己”的美德。孩子自己解決矛盾會加強他們的友誼,提高他們處理矛盾的能力。

3.培養孩子合群秉性

愛的能力的培養主要是為了孩子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愛的能力的人,則人際交往較好。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他們喜歡和同伴玩耍,模仿同伴,共同做遊戲,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但一些家長對孩子過於保護,有的家長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調皮孩子的欺負,或者覺得把孩子放出去比較危險,不讓孩子結交同伴;有的家長則認為周圍的孩子檔次低,不讓自己的孩子與這些孩子一起玩耍;還有的家長在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接觸的過程中受到了傷害後,再也不放孩子出去,所以有些孩子比較孤獨,不合群,愛一個人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