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孩子在家庭中缺少同伴,多數時間與成人相處。在城市裏鄰裏關係比較疏遠,就使得相當數量的城市孩子自幼缺乏同伴間交往的經驗。如果孩子自幼缺乏同伴,其社會化發展就會有些缺陷,主要表現在與周圍人交往、參與社會及在社會中應變的能力較差。所以,當孩子長大到一定年齡時,要讓他們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帶他們去公園、遊樂園等公共場所,適時送孩子進幼兒園,切不可把他們嬌養在家中。盡量鼓勵孩子的自主活動,磨煉他們的意誌,培養克服困難的精神。
專家提示:
評價一個人的能力大小、素質高低,社會交往能力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標準。不管他學的什麼專業,不管他專業水平有多高,如果他的社會交往能力差,肯定會限製他專業水平的發揮。一個社會交往能力很差的人,是不可能幹成什麼大事的。家長要鼓勵孩子多和小朋友交往,而不要整天把孩子關在家裏,隻盯孩子學習。
十三、培養孩子的集體觀念和為別人
著想的能力
1.尊敬家長
在培養孩子的集體觀念的時候,要求孩子尊重他人,而首要的是尊重老年人。因此,對孩子的要求是聽從家長的教導,珍惜和體貼家長的勞動,不打擾家長的工作和休息,有什麼愉快或苦惱都願意對他們講,並取得他們的支持與幫助。家長要注意在以下幾個方麵來培養孩子的這種品德:
(1)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圍:這是培養孩子尊敬家長的前提,家庭成員之間非常融洽的關係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家裏做了好吃的東西,媽媽首先給奶奶端上,孩子也就會尊敬奶奶,並在以後會學著把好吃的東西留給奶奶和媽媽。
(2)家長與孩子之間平等互敬:要想孩子尊敬家長,家長也必須尊重孩子。家長不要在愉快時把孩子當“玩意兒”,在惱怒時又拿孩子當出氣筒,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就不會尊重家長。
(3)有意識地進行引導:家長還必須具體給予孩子引導和幫助。如奶奶買菜回來了,媽媽立刻提醒孩子上前接過菜籃。吃飯前,爸爸提醒孩子給爺爺搬凳子、拿筷子等。
(4)加強社會實踐:教育孩子尊敬長輩不僅僅限於家長和熟悉的長者,在公共場所裏也可培養孩子尊敬長輩。汽車上遇到老人,要提醒孩子讓座,遇見老人過街,讓孩子上前攙扶。家長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多練習,這樣孩子不僅學會了尊敬長輩的優良品德,還可以在尊重老年人的實踐過程中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並使這種品德得到鞏固和發展。
2.幫助孩子適應集體生活
自從孩子進入幼兒園後。他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轉折。他們從家庭這個熟悉的環境中,進入了一個非常陌生的環境,小朋友是陌生的,老師是陌生的,甚至碗筷、桌椅都是陌生的;他突然從家長對他獨自一人無微不至的關注,到了一個別人不重視自己的環境中,他不能像在家裏一樣一人獨占所有的玩具。許多孩子在這個時候會很不適應。對此,家長要從精神上加倍地愛護、關心他們,耐心地傾聽他們的訴說,細心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找出問題的症結。還要采取具體的辦法幫助孩子盡快熟悉新環境,如讓孩子盡快在新環境裏結識同伴,消除他們的孤獨感和陌生感;事先對幼兒園做一些介紹和各種準備工作,讓孩子心理上有準備,不至於在突如其來的變化中慌了手腳。有些孩子在剛一開始上幼兒園時不適應,經常在頭幾個星期中要求從幼兒園中途回家,或不去上幼兒園,有時孩子甚至以哭鬧相威脅,這時家長千萬不能可憐孩子,而答應孩子回家,因為孩子一旦發現有可乘之機,就經常以這樣或那樣的理由不去上幼兒園,這樣孩子就會經常為上幼兒園的事與家長鬧,也因此養成不遵守紀律的壞習慣,上學後也容易輕而易舉地遲到、早退。孩子不僅是家庭的成員,也是社會的一員,他們長大後要與其他社會成員一起和諧地生活、勞動。所以,家長應該讓孩子從小多接觸社會,多參加集體活動,鼓勵他們和別的孩子玩。孩子們在一起,有共同的願望和興趣,知識水平、能力高低也基本相當,相互間容易培養互助互愛的情感。他們一起活動時相互製約,這對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專家提示:
從小讓孩子過集體生活對孩子有好處,這已是不可爭辯的事實。孩子長大後是要融入社會的,不適應集體生活的人,很難在社會中立足。所以,從小應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