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懲罰的目的是教育:任何一種懲罰手段,都要注意孩子的感情。冷酷無情的懲罰對孩子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所以在懲罰孩子的時候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教育是一種愛護,懲罰也是一種愛護。家長應認識到抱這樣一種感情,並使孩子充分體會到家長的這種感情,懲罰才可能為孩子所誠心接受,懲罰的目的才有可能達到。
懲罰必須針對錯誤行為和錯誤事件,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人格上,任何有辱人格的懲罰都是不可取的。屬於孩子素質方麵的問題,不能施行任何懲罰措施。例如,孩子學習上很刻苦,隻因接受能力一般而成績平平,對此家長連輕微責備的話也不能說。
特殊情況下,懲罰可能使孩子獲得想要得到的東西,家長要努力避免采用這種懲罰。例如,有的孩子想要眾人注意他,於是他可能在貴客滿堂時故意做些反常、古怪的動作。如果這時父母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施行某種懲罰,使在場的人也將注意力集中於孩子,懲罰不會有任何效果。因為在孩子看來,懲罰給他帶來的損失要比得到的少得多,結果他還是勝利者。孩子可能將懲罰看作是一種報償,以後一有機會,他還會故伎重演,以獲取他想獲取的“報償”。
如果懲罰有可能挫傷孩子的積極性,這種懲罰就是不可取的。例如,孩子在自覺清洗餐具時,無意中損壞了一隻盤子。如果家長對此施行懲罰,這就使孩子從此失去清洗餐具的積極性。
(3)懲罰要適度,要準確:盡可能做到按“錯”論罰。如果因為孩子星期天早晨忘了洗臉就罰他一天不能出去玩,這種“錯”不當罰的懲罰會引起孩子極大的反感。
用懲罰手段教育孩子是一件很嚴肅的事,不能隨隨便便,更不能嘻嘻哈哈。對於孩子的錯誤行為,家長宣布懲罰,那就要付諸實施,不能隻打雷不下雨。如果家長隻想用懲罰來嚇嚇孩子,那麼還不如佯裝家長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沒有一點察覺。
懲罰是一種教育手段,但它隻能算作不得已的手段。獎勵與懲罰比,應該以獎勵為主。
9.不用不恰當的懲罰
(1)使用威脅手段:不恰當的懲罰主要有威脅、恐嚇的手段,甚至用鬼怪故事來嚇唬孩子,如孩子不聽話,家長就這樣對孩子說:“如果再這樣,就砸爛你的頭”,“如果你再不聽話,就讓妖怪把你吃掉”,或者說:“你再這樣,我就擰下你的小腦袋”,“趕快說實話,否則我就把你從窗戶扔出去”,甚至有的家長則說出更絕情的話:“別回家,死在外麵算了。”這樣的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是無能的,這種教育方法也是失敗的,由於孩子年齡小,辨別能力差,家長的威嚇他會信以為真,從而形成很大的心理壓力,每天惶惶不可終日,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甚至會出現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造成生理功能失調,引起各種生理疾病的發生,影響孩子的正常成長。
以上我們所說的“威嚇”的手段,並不是一點也不能用,這種方法對於年幼的孩子還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方法,但是應注意合理地使用。
威嚇可作為一種輔助、應急手段。在有的情景中不允許我們來講道理,如有許多客人在場的情況下,家長不能講道理,即使是講道理孩子也可能不聽,這樣的教育方法往往會造成尷尬,在這時,威嚇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應急手段是完全可以采用的。但是,前提是家長以前從不濫用威嚇,以致使威嚇失去了它應有的“震懾”作用。
給自己留有餘地。家長威嚇孩子時,不要說自己做不到的懲罰,否則的話,往往會使自己陷入被動的境地,給孩子造成家長“言而無信”的印象,不但可能使孩子以後更不聽話,還可能使他們學會這種“言而無信”的不良做法,養成一些不良習性。
注意孩子的感受。在氣頭上時,往往說一些過頭的話而沒有注意孩子的感受和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孩子除了感到害怕、焦慮外,還會感覺到平時那麼關心疼愛自己的家長,自己最親近、最信任的人一下子就變成了一個可怕的、凶惡的、無情的人,這樣會使他們懷疑家長到底愛不愛自己。所以,家長在恐嚇孩子的時候,應注意到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永遠感覺到你是愛他的,不要動輒威嚇他們。
經常改變說話的藝術。同樣一種意思,用不同的話說,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有些話讓人愛聽也願意接受,而有些話讓人不愛聽也不願意接受。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可以使用孩子能接受的說法,最好委婉地說,如擔心孩子在窗前踢球,弄破玻璃的家長,不要說“別踢了,一會把玻璃弄破了,晚上凍死你”。如果換一種說法:“當心窗戶玻璃,碰壞了會傷到你的。”這種說法,比起那種威嚇的教訓,效果會好得多。
(2)以其他人來壓製孩子:還有的家長,尤其是媽媽,在家庭中常常是以爸爸來壓製孩子,她們在管不了孩子的時候,經常對孩子說:“爸爸快回來了,你等著瞧!”這樣的媽媽無形中把自己作為教育者的地位給取消了。這樣,孩子會越來越不聽媽媽的話。即使爸爸回來,媽媽告狀後教訓他一頓,他馴服了,可這隻是暫時的,爸爸一不在家,孩子又會反過來算媽媽的“賬”,使得媽媽越來越管不住孩子。有的家長,當孩子搗亂或犯了錯誤時,自己正忙得抽不出身,經常會說:“我現在正忙著,等我有空再找你算賬。”這樣,有些孩子就會等不到家長有空,做出逃避的選擇,要麼躲在附近,有的孩子甚至離家出走,甚至會一時想不開,做出其他舉動。
(3)說話不算數:有的家長,因為威嚇孩子,激起了孩子的好奇心,願意嚐試家長所說的一切事情。當家長說出為了製止他們的無理或錯誤行為實際上卻做不到的懲罰手段時,他們的好奇心使得他們要嚐試一下,看看家長到底會把他們怎樣。這樣的話,就把家長逼到一個進退兩難的地步了。家長要向孩子證明說話算數,就得重重地把孩子一頓打;要是說話不算數,孩子以後就會更不聽話。其實,家長應該明白,自己所說的這些威嚇的話語大多不能實現,所以孩子在多次經曆此類“雷聲大,雨點小”的威嚇後,就會更不服管教。如有的家長告訴年齡較小的孩子時常常說:“再鬧,我讓撿破爛的老頭把你帶走。”然而,當孩子發現這位令人可畏的人物總也不出現時,就會對家長的其他警告也產生懷疑。最終可能使孩子無法無天,無所顧忌地為所欲為,置家長無法教育的境地。
心理學家多拉斯在其小品文《孩子,我對你說過一百遍了……》中,就諷刺了那種隻知道威嚇的母親。他在文中列舉了15種常見的威嚇語言。例如:
“你想挨一頓揍嗎?”——有的家長幾乎是跟隨著就有一兩記耳光。
“這是我最後一次告訴你!”——其實有的家長在這一次後麵還會有無數次。
“等我有空再來收拾你!”——很多孩子聽了以後,不等家長有空早就溜了。
“你最好坦白招來,不然的話,會挨揍的!”——孩子知道“坦白”、“不坦白”都要挨揍,所以索性不說。
10.怎樣獎勵孩子
(1)榮譽獎累機製:家長可以把孩子在一年中所取得的成績或者是表現好的地方記錄下來,每到歲末年初,可與孩子共同製作些小紅花、小紅旗或小五星之類的榮譽標簽,並告訴孩子,每當有進步就能得到一個標簽,年終累計,按所得標簽多少,獲得獎勵。這種辦法,較適合6~13歲年齡的孩子。對再大一點的孩子,可用“家庭光榮冊”記功的形式,最後累計記功的次數。
(2)獎勵掌管家政:當孩子取得成績時,可獎勵“掌管家政一周或者是一天”。即孩子在一周或一天中以“家長”的身份主持家庭生活,包括修改家庭中的某些製度。這個辦法比較適合14歲以上的孩子,因為14歲以上的孩子的獨立意識在發展,他們渴望介入生活,主持生活,也渴望別人尤其是家長了解和尊重自己。這種獎勵通過多次訓練,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孩子持家理財、獨立自主性的培養,也通過持家了解家長掌管家政的不容易。
(3)獎勵發展興趣愛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都希望自己的個性能充分地發揮。家長可以用獎勵的手段去調節、培養、促進孩子興趣愛好的發展。對喜歡擺弄機械小零件的孩子,在其有了進步的時候,家長就可獎勵一次拆裝鍾表、縫紉機、收音機等的機會;孩子喜歡音樂,家長可以獎勵孩子主辦一次“家庭音樂會”。
(4)獎勵旅遊:這種獎勵方式是為大齡孩子將來踏上社會獨立地生活、正確處理好各種社會關係和培養吃苦耐勞而做的嚐試。但要事先要幫助孩子製定好旅遊考察計劃,不能“無的放矢”;行程由近逐步至遠,不能“放任自流”;鼓勵孩子單獨出門,但旅遊點最好有親戚朋友接應。
11.如何糾正孩子的偷摸行為或愛占小便宜行為
有的孩子偷拿家裏的錢,也有的孩子把其他同學的文具,諸如鉛筆刀、筆、橡皮之類的用具拿回家據為己有。家長一經發現,往往心驚肉跳,又急又恨。年齡較小的孩子非常喜歡自己沒有的東西,也就是喜歡別人的東西,這時他們往往分不清這個東西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他們拿別人的東西,隻是出於喜歡那個玩具,並不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還有的孩子,起初往往是無意錯拿或是覺得好玩才拿的,沒能及時送還,等別人發現丟東西時就不敢還了,事後會羞愧不安,同時有的孩子也會產生某種僥幸的刺激體驗。如果這種不良的行為未被別人及時發現,或是發現後,家長出於愛惜自己與孩子的麵子,敷衍了事,那麼孩子“成功占有”的刺激體驗會被強化,而羞辱之心則慢慢削減,小偷小摸行為便由無意變為有意,由衝動成為難以控製的欲望。家長正確的做法是: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家長發現這種情況後,應該問明玩具的來曆,告訴他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要他把玩具送回去。家長可以陪著孩子一道去送還玩具,並表示歉意。與此同時,還要對孩子講清道理,進行正麵教育。不要說他“偷”東西,這樣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連送還玩具的勇氣都沒有了。家長不要看見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回家也不過問,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愛拿別人東西的壞習慣,將來還可能發展為小偷小摸的壞行為。處理這類事件,家長有兩種態度是不可取的,一種是大驚失色,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怎麼會“偷”呢?進而嚴厲責罰;另一種暗暗吃驚,既不敢聲張,又不管教,又怕人知道,便袒護起來。家長的過分反應會驚嚇住孩子,同時還可能使這種行為在日後出現反複。而袒護孩子的不良行為,又會使孩子無法分辨是非,而助長了錯誤行為的發展。對於剛出現這種行為的孩子,不要簡單粗暴地下結論,並盡量避免使用“偷竊”一類字眼,以免強化這種錯誤行為,因為他的初衷並不是偷,而且他的心目中根本就沒有“偷”的概念,所以家長應該尋找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和動機,耐心地引導孩子認識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告訴他應該把東西送還別人。當他這樣做了之後,家長應讚揚他,向他表示親昵,以示獎賞。如果大齡孩子不止一次地出現這種偷竊行為,家長千萬不要掉以輕心,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一方麵家長要采取嚴肅措施,正確對待;另一方麵也要分析原因,防微杜漸。
孩子的要求和欲望很多,他們的自我控製力弱,如果家長引導不得法,又不能給予適度的滿足,往往容易出現上述行為。還有一種情況需要注意,有的孩子屢教不改,除了積習難改之外,可能是患了偷竊癖,需要專門的心理治療。
對於孩子的“小偷小摸”行為,家長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防患於未然。年齡較小孩子的家長要保管好現金,不可將零錢隨處亂放並做到心中無數,以減少環境對孩子的誘惑,也可及時發現孩子私自拿錢的行為。
(2)堅決製止孩子隨便翻自家抽屜、錢袋的行為。
(3)絕對不容許拿同學的文具物品,如果不小心拿了,一定要讓孩子送回去並講明道理,媽媽還要通過其他渠道了解孩子是否將文具送了回去。
(4)對孩子進行道德和法製教育,讓孩子有違法必究的認識,利用法律的威嚴幫助孩子懂得社會上的道德規範。
(5)合理引導並限製孩子的欲望。管壓過緊過鬆都不行,對孩子的合理要求盡量滿足,消除偷竊動機。
(6)發現孩子有小偷小摸行為後,家長要鎮定自若,不可以用“你偷東西”的話指責孩子,給孩子的行為定性。孩子拿別人的東西一開始隻是行為問題,不是道德品質的問題,家長應問清緣由,分清皂白,幫助孩子妥善處理。
專家提示:
一個不能誠實守信的孩子肯定不能算是個好孩子。從小不誠實守信,長大後則不會走正路,就不會有一個好的結局。要想讓孩子從小當好孩子,長大後成為好人,從現在開始就要培養他誠實守信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