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培養孩子戰勝困難的勇氣(2 / 3)

(1)要經常以典型事例教育孩子:使孩子在日久天長潛移默化中,牢固地樹立起誠實守信的觀念,立誌做一個具有正直、純樸、誠實的高尚品德的人。

(2)要以身作則,說到做到: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弄虛作假,否則會引起孩子的不信任感。對於已經不誠實的孩子來說,則更增加了欺騙人的手段。要恰當地答應孩子的要求。凡對孩子許諾了的事情,都要兌現,不能說了不做。對於辦不到的事情不要隨便答應,對於孩子不正當的要求,要講明道理給予拒絕。拒絕時要幹脆利落,不能留有餘地,讓孩子有非分之想。

(3)要恰如其分地處理孩子不誠實:如孩子不慎摔壞了貴重器皿,或者私自動用了零錢,在家長追問下,孩子誠實坦率地講了實話,沒有得到諒解,挨了一頓打,而又沒有得到教育、提高。再發生類似的錯事時,孩子就失去承認錯誤的勇氣。也就是說,當孩子承認了錯誤後,要少處罰或者是不處罰,防止孩子為了保護自己,免受懲罰,就掩蓋過失,編造謊言。

(4)要求孩子正直:一個誠實的孩子是非常正直的,這樣的孩子總是公開說出自己的意見和願望,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並按照它去行動。所以,要教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和願望,不要轉彎抹角。家長對孩子的想法和願望不要指責,更不能打罵。合理的要求要適當滿足,不合理的要解釋,使孩子滿意。但是,孩子提出的不正當的理由則不要做太多的解釋,防止孩子養成狡辯或者使他有哀求的機會。

2.糾正孩子言行不一的行為

有相當一部分孩子言與行不一致。早上說得好好的“以後再不打人了”。可是,到了放學的時候,老師說他又打人了。言行不一致對孩子來說,多是無意識的行為。這是因為,一是記憶力差,說過的話很快就忘記了,所以保證不做的事照樣做了,需要他做的事反倒沒有做;二是控製力差,有的孩子也知道做某一件事不對,大人是不會同意的,但由於環境條件的影響,有了某些誘惑,孩子就膽大妄為了,如明知拿人家的東西不對,但當他看到小朋友的小汽車十分好玩時,就耐不住了,偷偷把它拿回家;三是能力差,保證或想做某件事,但自己的能力做不到;四是有的孩子已經養成了隱瞞自己行為的壞習慣;五是模仿大人的行為;六是要求不嚴,尤其是家長寬嚴不一致時更易發生,爸爸要求嚴,在爸爸麵前不敢放肆,媽媽寬,在媽媽麵前膽子大起來,忘乎所以。對待言行不一的孩子,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1)反複教育:孩子容易忘記的事要講清道理,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使他腦子裏有深刻印象。如孩子搭完積木不收拾又去玩別的,可叫孩子過來看大人收拾,並向他講做事要有頭有尾的道理。時間長了,孩子自然也會收拾自己的東西,不會隻說不幹了。

(2)培養孩子的控製能力: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問題,及時提醒、教育和限製。當孩子控製能力下降或者遇到困難時,家長要幫助,如有所進步,及時表揚鼓勵,使孩子逐步做到言行一致。

(3)嚴格要求:尤其是家長的要求要一致,不給孩子留下鑽空子的機會。

(4)家長的榜樣作用很重要:家長必須做到言行一致,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到。

3.將孩子的品質與才能統一起來

許多家長認為,學習成績好,說明品行也好,進而鼓勵孩子片麵地追求分數。這樣做忽略了孩子成長中起作用的其他因素,違背了品德、才能、愛好統一的教育學原則。忽視了對學習好的孩子進行品德教育,因此使一些學習好的孩子品德低下,並且在同學中非常孤立。

家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孩子做到品學兼優:

(1)應積極地訓練孩子的品質:要知道,道德上有缺陷的人即使是很專,也是不可取的,也不會成為社會的棟梁。因為沒有為別人服務的獻身精神,專業強隻會變成一種向別人索取的資本。

(2)應積極地了解孩子的才能:家長應詳細地了解孩子的才能,發現孩子的特殊才能所在,尤其是不能忽視孩子的特長。隻有這樣,孩子的才能才會充分地發揮,成長起來。有這樣的家長,孩子具有美術的才能和愛好,但是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從事這個專業,認為畫畫不是正經的職業,而使孩子的才能受到了壓抑。家長應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3)應努力做到尊重孩子的愛好:孩子的愛好應該受到父母的鼓勵。現在,如果孩子的愛好表現在學習和科技活動上,家長是不會去幹涉的,但是,如果是在其他方麵,也許就會被斥責為沒有出息。

4.培養孩子守紀律

要教育孩子在參加集體活動時遵守一定的製度和規矩,即使在家裏也要遵守一定的規矩。

(1)培養孩子守紀律要從小做起:例如,上課發言要先舉手,老師和別的小朋友在講話時要認真聽,吃飯時不要多說話,離開學校一定要報告老師等。教育孩子從小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服從於一定的規定和要求,這就為孩子將來能遵守紀律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2)培養孩子遵守家裏的規矩:在家裏有必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適當地給孩子定一些規矩要求他遵守。比如不準爬陽台,不準玩電插座、熱水瓶。不要在有人休息時發出大的響聲,按時去取牛奶等。隻要家長教育得法,孩子不但能夠做到,而且還能夠做得比較自覺。

(3)規矩要少而精:在培養孩子守紀律的時候,各種各樣的規矩要少而精,不能一下子對孩子的要求過多,既簡單又要很具體,而且是確有必要的。切忌給幼兒規定過多的“條條框框”,致使他們動輒得咎,而影響了他們身心健康,甚至變成隻會聽大人的話而沒有獨立能力的“木頭人”。

5.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道德品質之一是具有分辨是非曲直、善惡美醜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是根據自己掌握的道德知識,對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為判斷評價的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也是一個孩子是否能遵守社會道德的前提。

家長培養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

(1)樹立明確的道德標準:家長應著力培養孩子的道德標準,使他們掌握衡量自己或別人行為的標準。對於孩子做錯了的事情就要積極穩妥地進行批評和教育。千萬不要在一段時間內,要求孩子的標準不一樣,今天孩子這樣做可以,明天則不可以。

(2)讓孩子掌握好是非的界限:家長要把什麼樣的行為是好的,什麼樣的行為是壞的告訴孩子。如有的孩子遭到了成年人的猥褻,孩子卻認為是做遊戲,這就是家長沒有把相應的道德知識教給孩子的結果。

(3)以身作則,給孩子示範:孩子常常會以家長的行為為依據,來衡量自己的行為或進行機械的模仿。所以,家長本身應嚴格要求自己,給孩子樹立良好的道德形象。

(4)對孩子要誘導:應堅持正麵教育,因勢利導,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更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5)應積極支持孩子的實踐: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在實踐中發展的,家長應積極地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讓他們不斷地通過對照和比較,發展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6.要孩子學會自律

(1)沒有自律就不會成功:自律不僅是個人獲得成長的前提,也是超越自己的先決條件。如果一個人認定了自己所追求、所喜愛的目標,就得鍥而不舍地去實現它。一個孩子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學會約束自己,學會逆流而上。

自律要求我們為了長遠的目標,而放棄眼前的快樂。一個稱職的家長,應該教會孩子認真協調好現在與未來之間的關係,既注重現在,也不放棄未來。

要孩子學會自律,家長首先應該摒除溺愛孩子的習慣,過分寵愛孩子,是造成孩子缺乏自律性的主要原因。一些孩子在家裏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要什麼就給他買什麼,做家長的從來不知道要給他些約束。一旦他們進了幼兒園和學校,不知道如何約束自己,上課不注意聽講,做小動作。做作業也是馬馬虎虎、潦潦草草,放了學則沉迷於看電視和玩遊戲,學習成績自然不好。

如果孩子從小養成了良好的自律性,並且嚐到了自律所帶來的種種好處,那麼他也就會自然而然地約束自己,而不把這種約束看作是一種外在的要求。一旦孩子的內在約束(也就是自我約束)建立,也就是自律性建立,則他們就會遵守各種規範,為將來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

(2)鼓勵孩子自律的要點: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辦,如孩子製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和生活目標,並用這些目標來約束自己、克製自己。家長不要管得太嚴,管教過嚴的家長,隻知道讓孩子從小好好讀書,學不好,不是打就是罵,從來不關心孩子的心理活動,使孩子感受不到家長的溫暖和愛心。

7.怎樣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孩子常常會出現一些不良習慣,如不遵守紀律,在上課的時候坐不住,對此要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糾正。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

(1)對懂事的孩子進行批評時,最好單獨進行,不要讓孩子當眾丟臉,尤其是不要當眾劈頭蓋臉地批評孩子,不可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

(2)批評前先表揚他的一些優點,如能幫助媽媽幹家務活兒,學習上如何用心等,然後再講孩子的不足。這樣,孩子對家長的批評會心悅誠服而樂於接受。

(3)批評的重點隻對事不對人,不要過分強調孩子的過失,重點應放在如何改正上,如何預防下次複發上。

(4)態度要和善,不要居高臨下咄咄逼人,那會使孩子有被威脅之感而產生反抗的心理,要態度和藹,講清道理。

(5)批評孩子時,切勿責罵不休,嘮叨不止。要簡明扼要抓住要害,嚴肅認真地指出錯誤,說得太多,反而效果不好。

(6)孩子一旦有錯,要立即批評指正。如果錯誤發生已經很長時間了,再對他進行批評,他可能忘卻或者是認為家長對自己的錯誤抓住不放,這樣效果不好,也容易使孩子莫名其妙,而且有可能是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受到批評,使孩子不知所措。

(7)同一錯誤,絕不可因家長的心情,時而糾正時而放任,使孩子迷惑不解,難明是非。

(8)不要以為一次批評,萬事皆正。特別是年齡大一點兒的孩子,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難免重犯。如有重犯要堅持耐心說服。

(9)隻要孩子領會了批評的意思而且又有悔改之意,就要原諒他,終止這次批評。每次批評都應以愛護孩子,提高其品行的願望開始,以信任孩子能改正錯誤的態度而結束。

8.怎樣懲罰孩子

采取懲罰手段教育孩子是一種不愉快的選擇,是一種痛苦的選擇,但又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任何時候都不能完全摒棄。“沒有懲罰就沒有教育”,在世界各國對孩子的教育中都有懲罰。在這一方麵,許多家長都存有誤區,一些家長說,我對孩子的要求是比較嚴的,我經常打孩子。其實懲戒並不是打孩子,因為懲戒的方法有多種多樣,這些方法往往比單純的打孩子效果更好。

(1)懲罰方法:要想得到懲罰的教育效果,必須精心選擇實施懲罰的具體方法。

①感情懲罰法。人是有感情的,孩子也一樣。孩子做了錯事,家長向孩子露出不高興、傷心的情感;或是暫時地冷落不理睬他,孩子很在乎家長對他的態度,在這種情感的支配下,會迫使孩子對自己的錯誤進行反省。

②將功補過懲罰法。懲罰的目的不僅要製止某種錯誤行為,更重要的是還要引發孩子好的行為,因此可以讓孩子另做好事來代替應該受到懲罰的“壞事”,將功補過,這樣做是可取的。例如,孩子將一個比他更小的同學推倒在地,讓孩子將小同學扶起,向他道歉,並將他送回家。

③自責懲罰法。孩子出了錯,先讓孩子冷靜一下,讓孩子在嚴肅的氣氛裏,自己反省錯誤,用口頭或書麵形式分析錯誤,找出錯誤的危害、原因,以及糾正錯誤的辦法。這種方法對女孩效果更好。

④間接懲罰法。對孩子的某一錯誤行為,不給處分,隻是取消原來的某些優厚待遇或撤銷原來給予的獎勵。如本來答應他在暑假時到海邊進行一次旅行,但是在考試的時候,孩子害怕這次考不好,而把考試卷給撕了,對此家長告訴孩子為了懲罰他,要取消這次旅行。

⑤累計懲罰法。孩子做了某件錯事,不立即給予懲罰,而是將錯誤記載起來,待“秋後算賬”。這種方法對年齡太小的一年級學生也許不適用。一年級學生往往事過即忘,秋後算賬起不到警戒作用。

⑥自然懲罰法。孩子將金魚缸打碎,就讓他站在那裏,看碎片滿地,缸水四流,金魚狂蹦亂跳的“慘景”。孩子弄破窗戶玻璃,就讓他站在窗洞口感受寒風的“自然懲罰”。

⑦其他懲罰方法。例如,暫時限製孩子的行動自由;向學校通報孩子所犯的錯誤,“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等,對於有侵犯行為習慣的孩子,在批評教育不管用的情況下,先講清道理,然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其仔細體會被侵犯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