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狐,是春秋時晉國的一位史官。當時,晉國的國君晉靈公是一個驕橫霸道的人。他七歲就即位為國君,長大後也幼稚無知,蠻不講理。國相趙盾多次苦口婆心地勸諫,但晉靈公根本不聽,日久,還對趙盾懷恨在心,幾次三番設計除去趙盾,但未成功。趙盾知道晉靈公想殺他,為了避禍,隻好逃離了都城,在外地暫住下來。趙盾的堂兄弟趙穿決心殺掉昏君。有一天,晉靈公在桃園中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趙穿秘密派去心腹士兵,向靈公發動了突然襲擊,把他殺死了。
趙盾在外地聽到這個消息,連夜趕回京城。由他主持另立了晉成公為國君,自己繼續擔任國相。
董狐將這件事記入史冊時,很明確地寫道:“趙盾弑其君”(封建時代,臣子殺死君主或子女殺死父母稱“弑”,“弑君”是一種大逆不道的罪行),並將這一記載公布於朝廷。趙盾見了大驚失色,立即向董狐解釋自己並未弑君。董狐說:“我身為國相,出走沒有離開本國,回來後也不懲處凶手,這弑君的罪名,你不負該由誰負呢?”
孔子曾稱讚說:“董狐真是古代的好史官嗬,記載事件實事求是,不加隱諱。”他還稱讚趙盾說:“趙宣子(即趙盾)真是古代的好大夫嗬,因為法而受了惡名。真可惜呀,如果他當時逃離了國境就好了,可以不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