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口才基礎培訓(3)(1 / 3)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句話用在邏輯學習上,真是再恰當不過了。打好了邏輯基礎,就有了培訓好口才的基本條件。魯迅先生就是一個邏輯方麵的“天才?,他的雜文,如同投槍、匕首,一擊就可以刺到敵人的最痛處。他非常善於抓住對手語言中的邏輯謬誤,把對手駁得體無完膚。他的演講同樣也是深入淺出、周密妥帖,這些都反映出他的邏輯造詣。但是,正如魯迅先生自己所言,“我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工作上”。這句話當然有先生自謙的成分,但是確實也反映出他的勤奮程度。他的邏輯能力絕對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他自己刻苦學習的結果。早在留學日本的時期,他就鑽研過邏輯學。在1907年發表的《科學史教篇》中,他就認為把演繹法和歸納法結合起來,真理才能昭然若揭。後來,他除了在自己的文章和演說中使用爐火純青的邏輯技巧,還寫了《論辯的靈魂》等十多篇雜文,可見先生對邏輯的重視與用心。

如前所述,邏輯是研究思維的形式的。思維的形式有概念、判斷(又叫命題)和推理三種。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征總和的思維形式,任何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內涵和外延。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特征,外延指概念所反映的那一類事物。在口語表達中與概念有關的邏輯問題主要是:概念要明確,概括要恰當,劃分要正確,要學會給某個新鮮事物下一個科學的定義。

判斷是對客觀事物的性質或它與其他事物的關係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符合客觀實際的判斷就是真判斷,不符合客觀實際的判斷,邏輯學上稱為假判斷。

推理是從一個或幾個已知判斷推出另一個新判斷的思維形式。在這三種思維形式中,概念是最基本的。我們思考問題使用的基本單位就是概念。它既是思維的形式,又是新的思維成果,因為我們對於某類事物的認識成果往往凝結成一個新的概念。而推理則又是在判斷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可以把我們從未知引導到新知。關於這三種思維形式,涉及很多專業的理論和知識,在這裏,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問題都麵麵俱到地談清楚,大家可以參閱有關的邏輯學著作。

我們在這裏強調的是:必須要重視邏輯訓練。如果你擅長辭令,那麼邏輯知識可以令你錦上添花;如果你講話時總是不知道從何說起,不知道怎麼有條理地表達你的思想,那麼你應該從邏輯學出發,開始挑戰自我的訓練之路。在這方麵有了進步,我相信你的收獲決不僅僅是擁有了出口成章的好口才,你肯定會驚奇地發現,你看問題,做事情比以前少了盲目和困惑,多了自如和信心。

7.讓修辭為你的口才鍍鍍金

在培訓口才時應該考慮表達是否準確?是否把要表達的意思交代清楚了?說出來的話是否符合語法規則和邏輯規律?如果語法有錯誤,就是不通;邏輯方麵有問題,就是不對;語法和邏輯都沒問題了,我們往往還要進一步追求更好的效果,而追求更好的表達效果就是修辭的任務了。因此可以說,語法管的是“通不通”,邏輯管的是“對不對”,而修辭管的則是“好不好”。如果你的口才平平常常,那麼修辭可以為你的口才鍍上一層金,使其顯得光彩奪目,絢麗耀眼!

俗話說:一樣話百樣說。根據特定的語境、特定的目的,眾多可供選擇的表達方式中總有一個是最合適的、效果最好的,選用那個最好的從而取得最佳的表達效果,這就是修辭的任務。因此我們可以說,修辭就是根據特定的目的和語境,恰當地選擇詞語和句子,以求得最佳表達效果的一種活動。也可以說,講修辭的目的是為了把話說得更有水平。出口成章是口才的最高境界,因此培訓好口才更是離不開對修辭的學習和訓練。

修辭是一種追求更好表達效果的活動,它涉及的方麵主要有語境、詞語的選擇、句式的選用、辭格的運用。

語境有兩種,一種叫做上下文語境,一種叫做社會語境。上下文語境也就是平時所說的前言後語的問題。一句話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放在具體的上下文當中的,起碼前言後語之間不能出現自相矛盾的錯誤。社會語境就更加複雜了,它包括說話的對象、時間、場合、周圍的情況等諸多因素,簡直可以說是無所不包。

有好口才的人往往是能夠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在不同的場合中說出最得體的話語的人。這種感覺能力和控製能力是一種非常可貴的本領。

下麵這一段話,用了一些修辭技巧,乍一看好像還挺有文學色彩,但是仔細琢磨就會發現,整段文字的前言後語互相矛盾,不合邏輯。是為了描寫而描寫,忽略了上下文語境的問題:

清晨,我和小王來到景色如畫的未名湖畔。啊,美麗的未名湖,微波不興,明淨如鏡,它大約剛剛從睡夢中醒來,顯得分外的安詳和寧靜。我們舉目四望,發現湖畔四周早已三三兩兩地坐滿了好學的青年人。他們有的在念外語,有的在背詩詞;有的聲音高亢,像雄雞在報曉,有的嗓音洪亮,如銅鑼在轟鳴,千百個聲音彙成了一首向科學進軍的交響曲。

這段話單拿出其中的任何一句,可能都挑不出太大的毛病,但是把這些句子放到一起,則顯得前言不搭後語。這就是典型的沒有處理好上下文語境關係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