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內容、語言的靈魂之所在
不管你的話有多麼花哨、動聽,大家畢竟不是當成音樂來聽的,並不是為了陶醉於你的音質、你的語調、你的韻律。因為語言的首要功能還是傳遞信息、交流思想。你的表達形式可能有欠缺,你的音質可能不悅耳,但是這些和你要講的內容比起來,則顯得次要了。內容是你語言的靈魂之所在,如果你的語言沒有什麼內容,那麼你的講話隻不過是廢話的堆砌,引不起任何人的興趣。所以,在開口前,你一定要想一想,我對自己要說些什麼是否心中有數?
在某些場合,常常需要有個人站起來,代表一個集體或者幾個人講上幾句話,可是往往推來推去,誰都不願意“為天下先”。當然這也不排除大家都虛懷若穀、不願意出風頭的因素,可是這當中肯定也有些這樣的人,你讓他站起來,他心裏狂跳不已——不是因為興奮,因為自己的連珠妙語將要在聽眾的心中引起活潑潑的共鳴而激動不已,實在是因為心慌。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在下麵的時間裏將要說些什麼,自己將用什麼樣的話語來填滿這漫長難耐的幾分鍾。這分明是一種痛苦啊!可是有的人卻極其樂意在這樣的場合表現一下,他們把這個當成一種莫大的享受。當他們用沉著清晰的聲音說著那些非常得體、非常優雅的話語時,他們在享受著被人聆聽的幸福。是啊,還有什麼比能夠被注意,被重視更能令一個人的心理獲得滿足的呢?在這樣的場合,正是你表現自己的大好機會。大家在側耳傾聽,大家在舉目觀看。用語言操縱著大家的注意力,這的確是一種享受。而要充分地、勇敢地享受這種快樂,就需要你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而絕不能人雲亦雲、有口無心。
敢於站起來講話的人最起碼有一點是肯定的——他知道自己要說些什麼內容。盡管他也可能會邊想邊說,也可能會偶爾思維“短路”,但他們不怕這些,因為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地組織起新的語句,甚至會在良好氛圍的激發下,文思泉湧,即興發揮。說到底,他們的功夫下在了平常。他們的頭腦經常地用思索作為潤滑劑,他們的語言因思維的活躍而滔滔不絕。相反,那些拚命謙讓、“打死也不說”的人,肯定在平時就很少動腦思考這方麵的問題。當然,術業有專攻,有很多非常優秀的,人才由於性格或工作的性質所致,寡言少語,我們並不能因此而指責他們“不全麵”,但是畢竟有一副好的口才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進步,帶來更大的方便——不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
我們常常會被那些精彩的演講和談話所打動。那些演講者、談話者有的其貌不揚,有的聲音沙啞,有的三言兩語,有的長篇大論,但是不管他們個人條件區別有多大,不管演講和談話的性質、目的距離有多遠,打動我們的最主要的因素還是他們演講和談話的思想內容,還是那語音形式所傳達出的意義信息。
比如,麵對風華正茂,即將踏上漫漫人生征程的大學生,說些什麼才能更好地打動、教育他們呢?當然,國家的希望、人類的未來、目前的形勢、肩上的責任等話題都是常見的。但是,讀了下麵這段演說,你肯定會被震撼,會記住演說者說過的那句話——“不要拋棄學問”。這就是著名學者胡適1929年在中國公學18級畢業典禮上的畢業贈言:
諸位畢業同學:
你們現在要離開母校了,我沒有什麼禮物送給你們,隻好送你們一句話吧。
這一句話是:“不要拋棄學問。”以前的功課也許有一大部分是為了這張畢業文憑,不得已而做的。從今以後,你們可以依自己的心願去自由研究了。趁現在年富力強的時候,努力做一種專門學問。少年是一去不複返的。等到精力衰退時,要做學問也來不及了。即為吃飯計,學問決不會辜負人的。吃飯而不求學問,三年五年之後,你們都要被先進的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時再想做點學問來補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說:“出去做事以後,生活問題急需解決,哪有功夫去讀書?即使要做學問,既沒有圖書館,也沒有實驗室,哪能做學問?”
我要對你們說:凡是等到有了圖書館才讀書的,有了圖書館也不肯讀書;凡是要等到有了實驗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實驗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決心要解決一個問題,自然會節衣縮食去買書,自然會想出法子來設置儀器。
至於時間,更不成問題。達爾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隻能做一點鍾的工作。你們看他的成績!每天花一點鍾看10頁有用的書,每年可看3600多頁書,30年讀11萬頁書。
諸位,11萬頁書可以使你成為一個學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種小報也得費你一點鍾的工夫;四圈麻將也得費你一點鍾的光陰。看小報呢?還是打麻將呢?還是努力做一個學者呢?全靠你自己選擇!
易卜生說:“你的最大責任是把你這塊材料鑄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