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21(1 / 3)

第二十一章

段祺瑞一聲令下,北洋軍萬炮齊發,直往武昌城轟去。士兵們不斷向民軍挑釁,武漢的形勢立即緊張起來。

段祺瑞公然破壞停火協議,氣焰極為囂張,卻又反誣民軍違約失信,首發難端。

這邊廂段祺瑞瘋勁十足,那邊廂袁世凱暴怒至極。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使袁世凱的如意算盤有落空的危險。一聞此訊,袁世凱極為衝動,投箸而起,聲如巨雷,聲稱南人先組政府,公選總統,有悖初衷。其爪牙也憤憤不平,揚言要為袁宮保血戰。長江以北徐州一帶的清軍也蠢蠢欲動,虎視眈眈。

袁世凱看透了孫中山的革命派對共和的迫切心理,一步步擺下障陣。

1912年元旦,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的當天,在袁世凱的指使下,段祺瑞聯合馮國璋、段芝貴、薑桂題等47名將領,發表通電宣稱:革命堅持共和,我北方將士10餘萬人均主張君主立憲,若少數人偏主張共和,北方將士必誓死反抗。

次日,袁世凱又撤銷北方議和代表,公開談判破裂。但是,他來個明撤暗未撤,授意唐紹儀繼續與伍廷芳秘密磋商關於清帝退位的優待辦法,孫中山辭職和以袁繼任的各項問題,最後由南方一再讓步而達成協議。

袁世凱露骨地要求清廷與南京臨時政府同時解散,由他采用共和形式另立統一政府。南京政府拒絕了這個無理要求。孫中山不希望妥協,頂住了來自各方麵的壓力,要求北伐。臨時政府接受了孫中山的建議。1月11日,孫中山以總統名義親自指揮軍隊,任黃興為北伐陸軍總參謀長,製定北伐計劃。13日津浦路上的北伐軍首戰告捷,擊敗清軍於宿州等地,重鎮徐州不戰而得。安微、河南、湖北等戰場上,革命軍也略取勝利。這些勝利,粉碎了北洋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但在這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列強紛紛向袁世凱貸款,使他腰杆子越來越硬,競把唐紹儀召回,親自用電報同民國政府交涉。

孫中山雖有強兵良將,但無糧草兵餉。袁世凱要孫中山讓位,列強拒絕給孫中山任何援助,立憲派幸災樂禍。

臨時大總統捉襟見肘,進退兩難,大總統難當,雪片似的電文向他報告著一個又一個危急、困難的壞消息。

孫中山不知依靠群眾,隻想與虎謀皮,向帝國主義借款,但帝國主義需要的是走狗,袁世凱才是他們下賭注的對象,哪肯把錢給孫中山呢?那叫做分文不給!

安徽都督派專使見孫中山,要求馬上接濟部分軍餉,孫中山批給20萬元,但當時金庫僅有十元存洋。為解除財政困難,臨時政府硬著頭皮向各帝國主義乞求貸款。孫中山每天都盼望能得到外國銀行的複電,可是一直等到他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仍杳無音信。

辛亥革命風起雲湧,卻因無法解決財政困難問題而毀於一旦。與此同時,相當多的革命黨人及混入革命陳營中的立憲派、舊官僚包括黎元洪、伍廷芳等人皆屬意袁世凱。就是響當當的革命派黃興,在孫中山任臨時總統之前,就已授權顧忠琛等人與廖宇春訂有秘約在先,商定清帝退位,後便選袁世凱為大總統。在孫中山就任總統前後,黃興多次對孫中山談及此事,希望“勿使我輩負諾”。現在,孫中山解決不了財政問題,也更是相逼甚急。

這天一大早,他就來到了辦公室。

總統府西花園的兩側,有一座西式平房,這是清末兩江總督端方所建的花廳,現在成了大總統孫中山的辦公室。室內有一張很大的辦公桌,牆邊有書報架和一個鑲著玻璃的書櫥。正麵牆壁上掛著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奮鬥”二字。整個辦公室像一個學者的書齋。

當他來到通向辦公室小院的柵門前,兩名衛兵向他致持槍禮的時候,他臉色嚴峻,用他極少有過的命令式口吻冷冷地對衛兵說道:“不準任何一個人進來打擾我,記住了嗎?”

“是!記住了,不準任何人進來打擾大總統!”兩名衛兵齊聲地把孫中山的命令複述了一遍。然後,他們把各總長、次長、升火的雜役一律擋在門外。

孫中山背著雙手,從穿堂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又從那一頭走到這一頭。他感到室內非常寒冷,回身走到衣帽架前,取下他那件大衣,披在身上。他麵帶倦意,雙眉緊鎖,目光暗淡,右手掌托著下頜,左手橫在胸前,邁著沉重的步子,在穿堂裏來回地走著,走著。時而停下來沉思,時而立在辦公桌前翻閱幾份有關漢冶萍公司事件的公函、電文和報紙。隔了片刻,又來回踱步。他正為漢冶萍這個事關大局而又十分棘手的難題感到苦悶、焦急、內疚……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就麵臨著財政拮據的局麵。為了推翻清廷,實現南北統一,孫中山決心再次出兵北伐。這麼一來,軍事開支浩繁,財政危機更日趨嚴重。清政府所課征的許多苛捐雜稅已被宣布廢除,因而南京臨時政府收入很少;海關及部分常關、鹽厘的稅收仍舊被帝國主義把持,拒絕交付給臨時政府;各地的田賦和其他稅收也被各省軍政府截留自用,不上繳中央。中央需款萬急,眼看連軍餉也難以發出。陸軍總長黃興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軍需緊急而款項無著,各地要錢的電報接踵而來,黃興應接不暇。南京附近的革命軍缺糧缺餉,一日無糧千兵就要散去,每天前住陸軍部索餉的不下數十起,黃興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經請示孫大總統,遂命令各地商會認捐款項,以救燃眉之急。怎奈各地商會均為立憲派掌握或大紳董把持,不但不肯從經濟上支援臨時政府,反而幸災樂禍,希望把臨時政府置之死地而後快。江浙集團骨幹、立憲派首領張謇大叫“勿擾商”,身為臨時政府實業總長卻公開阻止臨時政府募捐計劃的實現。孫中山不知依靠群眾,卻去乞求帝國主義的貸款,作為解決財政困難的主要途徑。孫中山在回國前後,親自進行過多次貸款活動,幾乎每天盼望外國銀行的複電,可是,石沉大海,杳無音信,連遭英、美、法等列強的拒絕。孫中山太天真了,連財閥們都不支持他的革命,難道帝國主義還會支持他的革命嗎?財閥也好,帝國主義也好,其實都是革命的死對頭。這步棋行不通。

正當孫、黃一籌莫展、萬般焦慮之際,因武昌起義而逃往日本的漢冶萍公司總理卻主動跳了出來,為孫、黃牽線搭橋,疏通向日本借款的渠道。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孫中山為先取得借款,隻得按照日本的意圖,草簽了合同,同意以漢冶萍公司的財產作抵押,以漢冶萍煤礦由日本合辦為條件,由日本以年息八厘借給南京政府500萬元,一年內本息還清。草簽合同的第二天,南京臨時政府便收到了日本三井洋行撥借來的200萬元借款。孫中山當即把陸軍總長黃興和財政部次長王鴻猷找來吩咐道:“克強,鴻猷,這筆錢是以血本借來的,首先是全力支援北伐,粵皖軍在皖北大戰,即將圍攻徐州,士氣高漲,勝利在望,我們應盡快把餉械供應上去;還有,北方黨人胡公鄂那裏,也撥了20萬,援灤的軍餉也需及時發放……總之,這錢,得用在刀刃上。”黃、王點了點頭,眼裏含著淚花,分頭辦事去了。孫中山想以輪船招商局等國內大企業作抵押,再籌借幾筆貸款,以保證北伐成功,盡快推翻清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