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20(1 / 3)

第二十章

部總長身份次長外交王寵惠同盟會員魏宸組陸軍黃興同盟會員蔣作賓海軍黃鍾瑛原清海軍“海籌”艦管帶內務程德全原江蘇巡撫居正財政陳錦濤原清朝官員王鴻猷司法伍廷芳清駐外公使呂誌伊教育蔡元培同盟會員景耀月實業張謇江蘇諮議局議長立憲派馬君武交通湯壽潛浙江諮議局議長立憲於右任參謀黃興(兼)秘書處胡漢民(秘書長)同盟會員法製宋教仁同盟會員印務局黃複興(局長)同明會員孫中山在總統府內設秘書處,除胡漢民任秘書長外,秘書是清一色的留學生,其中有留學日本的,也有留學歐美的。

1月28日,立法機關--南京臨時參議院成立,43名臨時參議員中,有同盟會員33人。孫中山主政,立法機關中革命派人數及比例激增。

“次長內閣”組建不久,孫中山的胞兄孫眉在多人推舉、親朋好友慫恿下,想出任廣東都督,給孫中山出了一個難題。

時人也認為,按孫眉參加國民革命之功而論,如此未嚐不可。

1908年以前,孫眉毀家資助革命。1909年把已貧困破產的孫眉自思再不能以財資助革命,旋即加入同盟會南方支部,任副支部之職。同年冬,南方支部運動廣州新軍起義,將次成熟之際,決意在向粵大舉。其時,孫眉負責製作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此事很快被陳少白知悉。陳少白害怕此舉惹起當地警吏之幹涉,連累及他這個地產所有人。於是,他再三向孫眉警告製止。孫眉氣憤異常,旋將布料、縫紐機具等悉遷九龍一帶,漸與香港洪門會黨交結。

同盟會分東、西、南、北、中五大支部,南部支部轄滇、閩及兩廣共四省。日本政府不容孫中山在日本領導中國革命,同盟會在東京的本部(總部)名存實無。孫中山既不能在國內立足,港英政府也不準他入境,因此,本部一應文件雖以孫中山名義簽發,而其時代為簽注者是孫眉,文件末簽注為“南部副支部孫壽屏代”。

出於對革命的支持和同情,弟弟之屢受挫敗,孫眉遂決定親自組織起義。

1911年春,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後,孫眉居香港九龍城東頭村24號。他在此大開門戶,廣為招徠,從他革命者甚眾,以致當地政府下令其離境。於是孫眉將農場還給陳少白,與楊德初赴廣州灣,化名“黃鎮東”,人稱“黃大哥”,以廣州灣三泰利號為通信處。其時,孫眉經濟結據異常,因之函求加拿大雲高華埠《大江日報》社馮自由資助,馮自由僅以小額略為接濟。盡管如此,他仍宣傳革命,廣招黨人,使入會者日眾,及辛亥革命爆發,廣東光複,才得以入廣州。

廣東光複後,胡漢民、陳炯明先後任都督。部分同盟會員及華橋人士對此頗為不滿,乃思恢複舊興中會,孫眉被眾人推為首領,與廣東的軍政當局抗衡。孫眉為人質直,忠厚成性,因而被人利用,加之陳炯明多次聲言辭去都督一職,廣東黨政軍各社會團體紛紛各自選舉都督,紛爭不下,遂電請孫中山任命,其中以推舉孫眉者為多,南京總統府接到此類電報信函達一百多件;教育總長蔡元培更是熱心支持此議。

孫中山1月12日《複蔡元培函》中,力陳“憔才能是稱,不問其黨與省”的原則,反對任人唯親。2月21日,孫中山又親複廣東各界,說明不能委任孫眉為廣東都督的原因。他還起草了一封措詞懇切的電報,勸孫眉“為大局計,兄宜專就所長,專任一事,如安置民軍,辦理實業之類,而不必當此大任”。

盡管孫眉一時難以理解,遷怒於孫中山,孫中山仍然不徇私情,不授哥哥以都督大任。

孫眉對此深為不滿。不久,孫眉自廣州赴南京,欲向孫中山麵陳粵政得失,從者數十人。及抵南京,痛陳與袁世凱謀和之失,並斥責胡漢民、陳炯明施政之謬誤,對胡漢民尤加責難。孫中山坦誠以對:“你是我兄長,家裏的事,我可以聽你的;國家的事,可就不能隨便。”力勸大哥從此勿幹預政事,息影泉林,以娛晚年。

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流亡日本,孫眉自故鄉隱居澳門。1915年2月11日,孫眉病逝於此,享年62歲。孫中山聞耗極為悲痛,但鑒於實際情況,他無法親自主持其兄喪事。

這位識文不多,但一生忠誠、為國為革命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眼見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遂憂憤成疾,抑鬱而逝,殊可惋惜。

廣東香山翠享村孫氏家族,自19世紀入居香山以來,人稀戶薄,世代務農為生,不受鄉裏重視。但孫氏先祖宋亡不仕於元,明亡不仕於清,深明大義,頗具民族氣節。

現又有孫中山,不因胞兄功高而出仕,被傳為佳話。孫眉毀家助革命,更是流芳後世。

這是後話。

還有個楊鶴年,是孫中山的同鄉摯友,後來在孫中山擔任非常大總統後,幾次找上門來,敘說舊情,請求委以重任,孫中山一直沒有同意。

偉大的人注視著祖國的前途,平庸的人注視著個人的名利。

人與人不同,花兒兩樣紅。

而已經就任廣東都督的胡漢民,孫中山從革命的需要出發,在回國後專到廣州堅邀他北上到總統府任了秘書長。

孫中山、胡漢民同居一室,一議事就每每是通宵達旦。

孫中山與政府各部門的官長職員一樣吃“大鍋飯”,每月隻領30元軍用券,也使胡漢民對孫中山更加敬佩。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雖宣告成立,孫中山雖已出任臨時大總統,但各路義軍各樹一幟,逞奇立異。兩廣、福建、雲、貴等地舉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兩湖、江西等地舉十八星旗,江、浙、皖、滬舉五色旗;還有舉井字旗、八卦太極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