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在南北議和的過程中,革命派不僅遭到帝國主義的直接幹涉,而且還受到卷入革命內部的立憲派施加的巨大壓力。立憲派害怕革命繼續發展將危及到自己的既得利益,希望通過擁有北洋武裝而又受帝國主義寵信的袁世凱來維持社會“秩序”和“治安”,平息動蕩的局勢。早在武昌起義前夕,立憲派首領張謇於北上途中,路過河南彰德時,下車一專程拜訪袁世凱,兩人進行了一夕密談,對未來的政局和對策達成默契,一致同意進行合作。此後,袁、張之間建立了密切聯係,經常互通情況。袁世凱的東山再起,張謇等人是賣了很大力氣的。當唐紹儀到達上海後,張謇與立憲派進行了緊張的幕後活動。伍廷芳和唐紹儀分別代表南北兩方,在會場時,板起麵孔,十足官話,但當天夜間卻在上海南陽路趙鳳昌家中與立憲派密謀劃策,研究如何對付革命勢力。
這個趙鳳昌,原是湖廣總督張之洞的機要幕僚,總辦文案,張之洞對他言聽計從,被人戲稱為張之洞的“一品夫人”,時有“湖廣總督張之洞,一品夫人趙鳳昌”之說。後來,他被人參劾落職,在上海當寓公,和清朝官僚及立憲派交往甚密。故爾唐紹儀選在此處,以密謀搞垮革命之策。伍廷芳傾心袁世凱,他唱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於是,趙鳳昌的住宅惜陰堂便成了南北議和代表,與立憲派進行陰謀活動的場所。立憲派在革命勢力內部極力散布對袁世凱的幻想,製造妥協空氣,迫使革命派向袁世凱交出政權。張謇密電袁世凱說:“甲日滿退,乙日擁公,東南諸方一切通過”,“願公奮其英略,旦夕之間勘定大局”。表示了立憲派對袁世凱的期望和忠誠。
帝國主義主子和他們的走狗一時緊鑼密鼓,表演得如此淋漓盡致。
11月30日,各省代表聯合會不得不尊袁氏之威,由武昌遷漢口舉行。12月2日,通過兩項重要決議:一項是通過《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二項是虛席以待袁世凱。
各省代表聯合會在漢口開會時,袁世凱通過英國駐漢口領事於11月30日向湖北軍政府提出停戰及和談的要求。武昌當局正求之不得,迫不及待,立即表示接愛。12月2日,雙方開始停戰。同一天,江浙聯軍攻克了南京。南北雙方在軍事上出現了暫時的均勢。
漢陽失守後,黃興等人自武昌返回上海,上海成為革命黨人活動的中心。他們決定聯合江浙立憲派迅速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電催漢口代表速返上海集會。同時,各省留滬代表和江蘇、浙江、上海三都督急不可待地選舉黃興和黎元洪為大元帥、副元帥,並由大元帥主持民國臨時政府。湖北集團表示反對,漢口的各省代表聯合會也不承認上海方麵的選舉。原來同意選舉黃興為大元帥的浙江都督湯壽潛,自立門戶反抗後立即變卦,推翻原議。一些江浙聯軍將領也公開攻擊黃興為“漢陽敗將”,不肯承認黃興的大元帥地位。因此,上海的選舉結果歸於無效。
12月14日,漢口、上海兩地的代表齊集南京開會。代表名額由原來的23人增至45人。同盟會員在其中比例有所提高,約占二分之一強,其餘的是立憲黨人、官僚紳士和獨立活動的光複會員。會議決定於16日選舉黃興為臨時總統。黃興通電表示,不當臨時總統,“暫立臨時大元帥,專事北伐以待項城(袁世凱)充當中華民國大總統,組織完全政府”。15日,代表聯合會獲悉袁世凱的議和代表唐紹儀到達武漢及袁世凱表示讚成“共和”的消息,立即決定暫緩選舉總統,虛位待袁。同時,為了遷就湖北集團和江浙聯軍將領的要求,代表聯合會改推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黎尚在武昌,黃表示拒不就職。臨時政府陷於難產。
在南北“議和”談判中,南方代表伍廷芳扮演了一個極不光彩的角色。
伍廷芳,字文爵,號秩庸,廣東新令縣人,1842年7月30日(清道光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出生於新加坡(其父伍榮彰在南洋經商)。三年後,隨父歸國,居廣州芳村,幼讀私塾,13歲往香港入保羅書院,1861年畢業,任香港高等審判廳翻譯。接著,在香港與友人創辦《中外新報》。1874年,自費赴英國倫敦留學,入林肯法律學院。1882年被招入直隸總督李鴻章幕府,前後十多年幫助李鴻章辦理洋務,多次參加外交談判及締約活動。
1896年,清政府特予伍廷芳為出使美國、西班牙、秘魯大臣(即公使)。1899年,伍廷芳奉命同墨西哥簽訂“中墨通商條約”。此時,美國提出侵略中國的“門戶開放政策”,伍廷芳不識帝國主義陰謀,反而認為這是避免瓜分的好辦法,大力鼓吹。
1902年,伍廷芳應召回國,清廷授他以四品候補京堂,先後任修訂法律大臣、會辦商務大臣、外務部右待郎、刑部右待郎等職,曾與沈家本共同主持修訂法律,擬訂了民刑草案,報清廷頒布施行。
1907年,伍廷芳再次出任出使美國、墨西哥、秘魯、古巴大臣,兩年後被召回國。
此次他任南方民軍全權代表,卻傾向袁世凱。10月20日,英、美、日、俄、德、法六國駐北京公使,對南北議和代表提出:“須早日解決和局,以息現爭”的“勸告”,幹涉中國內政,而伍廷芳也就害怕了,也就與張謇串通一氣,要民軍擁袁。
北方代表唐紹儀,當時則一心維護袁世凱,軟纏硬唐,逼南方一再讓步。
唐紹儀,字少川,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唐家灣人,生於1860年(清鹹豐10年)。父唐巨川乃上海茶葉出口商,族叔唐廷樞曾任上海輪船招商局及開平礦務局總辦。
唐紹儀自幼到上海學習外語和洋務知識。1874年經清廷選派,由容閎帶領赴美國官費留學,經中學升入哥倫比亞大學文科。1881年被召回國,改派至天津水師附設的洋務學堂讀書。1895年他25歲時,開始在天津稅務衙門任職。隨後被派往朝鮮辦理稅務。當時,袁世凱任“駐紮朝鮮總理交涉商務事宜”,對唐紹儀十分賞識,調他任西文翻譯,接著兼任辦理牙山商務委員。1894年7月,袁世凱清求內調,委托唐紹儀代理其駐朝鮮的職務。
1895年,唐紹儀隨袁世凱到小站練兵,和徐世昌一起經管營務處。其後,袁世凱任山東巡撫,唐紹儀以道員身份隨往山東,辦理外交和商務。1899年李鴻章署理兩廣總督時,曾招唐紹儀入其幕府。1900年,唐紹儀回山東協助袁世凱鎮壓義和團運動。李鴻章死後,袁世凱繼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特薦唐紹儀為天津海關道。1904年,英國加緊侵略中國西藏地方,引起我國人民反對。唐紹儀以清廷議藏約全權大臣身份,先後兩次與英國辦理交涉,前後達二年之久,至1906年4月,與英國簽署了《續定藏印條約》,根據這一條約,英國確認中國對西藏地方的領土主權,但取得了印度架設電線通往西藏開設有關商埠的特權。在辦理交涉期間,唐紹儀曆任外務部右待郎,滬寧、京漢鐵路督辦,郵傳部右待郎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