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28日,成立了臨時參議院,行使中華民國之立法權,其中一項,是確定中華民國國旗。
會上,同盟會方麵的議員,提議國旗采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然議員中相當部分是立憲人士或原清朝官吏,他們並不讚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甚至仇視,聲稱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係同盟會製定,一個黨派不宜代表全國各方意見,最終議決以五色旗為國旗,請大總統頒行全國各省。
孫中山反對此項決議,未予頒行,於2月12日谘複臨時參議院,說明理由:清國舊製,海軍以五色旗為一二品大官之旗,令黜廢滿清國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體;五色旗用意為五大民族,然其成分配代取義不確,如以黃代滿之類;既雲五色平等,而上下排列,仍分階級。
接下來,孫中山申訴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之理由:“國旗之頒用所重有三:即旗之曆史,旗之取義,旗之美觀。青天白日滿地紅施,為漢族共和黨人用之南方起義者十餘年,自陸皓東身殉此旗後,黃花崗、防城、鎮南關、河口,最近如民國紀元前二年廣州新軍反正,前年廣東省城之起義72人之流血皆以此旗,又南洋、美洲各埠華橋同情於共和者,亦已多年升用,外人總認為此為民國之旗。目青天白日取義宏美,中國為遠東大國,日出東方,為恒星之最者,示光明普照自由平等之義。”
權衡參議院中的形勢,孫中山判斷,若發回重作討論,也難以通過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的決議,所以並不要求複議以免形成僵局,而是提出暫擱:“究之革命之際,國旗統一尚非所急,如美國須更改後而定現行所用國旗。故本總統以為,暫勿頒行,而俟諸民選國會成立之後。”
雖然“暫勿頒行”,但孫中山在他的總統府辦公室內,還是懸掛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後來,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臨時參議院隨臨時政府也於1912年4月下旬遷往北京。6月8日,臨時參議院再次討論國旗事,同盟會方麵議員鄧家彥、居正等雖按孫中山指示據理力爭,無奈參議院中同盟會員不足數,無力回天,眼巴巴看著再次決議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交由新任總統袁世凱頒行。
見微知著,孫中山先生之民國難也乎哉!孫中山先生之革命難也乎哉!
孫中山雖身處險境,仍日夜縈懷國家的統一富強和人民的快樂安康,絲毫沒有考慮個人的權勢和享受。在刷新吏治方麵,他以身作則,堪為楷模。他廉潔奉公,不講排場,臨時大總統府設在兩江總督衙門(原太平天國天王府),他就在西部一座平房內辦公,在一座簡陋的小樓房內居住。衣著樸素,身穿的是件極粗陋的呢大衣(現保存在翠亨村故居)。他用人唯才是舉,反對用人唯親,拒絕安排鄉親和私人朋友出來做官,並且堅決不同意別人推薦他兄長孫眉出任廣東省都督。他不治家產,不為家謀取特權。在臨時大總統府內,從總統、總長到一般小職員都未規定支付薪金,每人除供給食宿外,隻發給財政部發行的軍用券30元。連教育總長蔡元培也是自己洗衣服。財政總長陳錦濤對人說:“餘為部長,不如前清之司員,此輩華貴多矣。”
孫中山不忘華僑為革命之母,親自電邀美洲洪門大俠、華僑領袖司徒美堂回國擔任總統的監印官。
司徒思及自己支持革命乃出於愛國愛鄉之情,並非為名利,於是寫信婉拒。
接到司徒鴻雁,孫中山對曾在身邊擔任外交官的張猛說:“司徒美堂自從1904年到美國宣傳革命之後,一直支持我們。推翻清朝帝製後,請他回國任職,他卻不回來做官,他是大好人啊。”
在國際上,各帝國主義列強除了向孫中山革命政府製造種種困難外,沙俄還趁中國內部紛爭之際大肆進行侵略中國、分裂中國的陰謀活動。
沙俄侵吞蒙古的野心由來已久。1911年10月18日,沙俄策動外蒙大部分封建王公、活佛宣布“獨立”,12月1日,發表“獨立宣言”,宣布成立“大蒙古國”,以活佛哲布尊丹巴為額真汗(皇帝)。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就職宣言》中明確指出:所謂“獨立”,必須是脫離清政府和各省聯合擁護民國政府。北京和內蒙各盟、旗的愛國王公和蒙古族人民也紛紛集會通電,要求外蒙古取消“獨立”。
1912年11月3日,沙俄與外蒙古當局悍然非法簽訂“俄蒙協約”和“商務章程”,宣稱“蒙古對中國的過去關係已經終止”,規定俄國政府“扶助蒙古的自治”,不準中國軍隊進入蒙境,不準漢人移居蒙地,不征得俄國政府允許,蒙古不得與“中國或別國立約”,還規定了俄國在外蒙古的種種特權。孫中山致電參議院,要求“否認俄蒙協議,堅持到底”,中國政府也聲明“概不承認”。但沙俄政府以“承從中華民國”為誘餌,對袁世凱政府進行訛詐。1913年11月,袁世凱政府與沙俄簽訂了《中俄聲明》,追認了“俄蒙協議”及其附件。
賣國賊袁世凱又一次賣國求榮,種下了日後外蒙古獨立的禍根。
三、四界常備軍有幾十萬天兵天將的玉帝,對沒有一兵一卒的光明大帝少典反而深度恐懼,不僅李長庚的相位沒有保住,而且要玉帝自己撤銷李長庚的職務,接納自己並不喜歡的包拯為丞相。想去與慈禧廝混,可惡的西王母又是個“妻管嚴”。於公於私,處處不順暢。你要撂桃子,又正中少典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