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19(3 / 3)

孫中山在海外奔走籌款,國內的一些黨人卻在爭權奪利。

革命黨人及各界名流差不多已雲集上海、南京。各省代表(每省1人,共17人),決定在南京設共和國臨時政府,並擬在上海舉行會議,醞釀大元帥人選。在此過渡時期,各方矛盾驟增,革命黨人內部意見分歧也較大。一派要推薦黎元洪、陳英士(其美),一派要推舉黃興。在德國留學的蔡元培接陳英士電報,剛剛回國,即被邀參加各省代表會議。蔡元培心懷坦蕩,出以公心,考慮黎元洪為人軟弱頗有妥協傾向,又聽說他在武昌起義時,本不讚成起義,故極擔心他當上大元帥後走上與袁世凱妥協的道路,不利於革命軍的推進。事關革命成敗,不能掉以輕心。於是,在推舉的前一夜蔡元培走訪了浙江代表,老朋友湯蟄仙、太炎等,告之以利害,說明應選革命性堅強的黃興,大家勉強接受他的意見。湯蟄仙提出明日開會時,自己不便直接舉黃興,要由蔡元培代表他。蔡元培一心為公,問心無愧,雖不懂為何要有如是曲折,且不便動問,但還是答應下來。

次日,開會選舉,湯蟄仙聲明蔡元培作代表而先退席,蔡元培即提出黃興作候選人,及投票卒,黃興以16票當選為大元帥。這時,章太炎忽然站了起來,邊哭邊說:“黎先生係首難的人物,不可辜負他。現在大元帥既選定,請設一副元帥,並舉黎先生任之。”全體讚成,黎元洪以15票當選為副元帥。

1911年12月,革命軍攻下了南京,獨立各省都督代表在上海召開會議,決定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公推為革命建立豐功偉績的黃興為大元帥。黃興沒有赴任,他誠懇地對大家說:“中山先生是同盟會的總理,他如果在國外,我作為協理,可以代表同盟會。現在孫總理正在回國的路上,假如搶先就職,會引起誤會。太平天國起初發展很快,後來就是因為幾個頭頭爭權奪利,造成失敗。革命同誌最要緊的是精誠團結,一心為祖國,才有力量,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但是,隻有一個黃克強顧全大局。而在各省代表會議中,則泥沙俱下,魚龍混雜,野心勃勃奪權漁利,舊勢力力妄圖複辟,革命派意見分歧,臨時政府難產,急需孫中山迅速回國。革命黨人一再電催,孫中山於11月24日在法國登上了駛向東方的輪船,經過1個月的顛簸,在海外艱苦奮鬥了16年的孫中山終於回到了多災多難的祖國,1911年12月25日到達上海。

1912年元旦(陰曆辛亥年冬月十三)下午,六朝古都南京城裏,滿城喜慶,彩旗飄揚,三街六市,張燈結彩。市民們手持紅、黃、藍、白、黑五色旗幟,湧上街頭。

“嗚--”一聲汽笛長鳴,一列披紅掛綠的火車,沿著滬寧鐵路駛入下關車站。等候在車站的各界代表和軍民人等,頓時歡呼起來。在雄壯的音樂聲中,他們歡迎的一位偉人頭戴軍帽,身穿咖啡色呢製服,身材魁梧,天庭開闊,目光炯炯,麵帶微笑,走下月台,向歡迎的人群揮手致意。此時17:00正,南京各炮台、各軍艦,一律鳴炮21響。

各省代表立即迎上前去:“歡迎孫先生當選大總統!中華共和國萬歲!”

孫中山向大家拱手說道:“武昌起義的勝利,實屬大家的功勞。孫文剛從海外回國,總統一職愧不敢當。但現麵北方仍在清朝手中,革命任務還很艱巨,大家既然信任我,我就盡一切努力作好公仆,決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孫先生”,一群新聞記者峰湧而上。其中一個劈頭就問:“先生這次回國,帶多少錢來?”

“我一個錢也沒有,帶回來的隻有革命精神!”

另一個記者問:“總統府建於何處?官員每月薪俸多少?”

“新政府不需要建築華麗的宮殿。在野外樹下組織新政府的情況,史有前例。現在中華民國如果沒有合適的房屋組織新政府,那就搭棚廠也行。薪俸問題,待民國政府建立,由民國政府決定,決不是由我個人說了算。”

孫中山歸來,圍繞總統人選問題的紛爭就戛然而止,擁戴袁世凱當推大總統的逆流也暫時得到抑製。各省代表會議上,在17個獨立省的代表45人所投17張有效選票中,孫中山以16票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22:00,在江蘇省諮議局舉行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在熱烈的掌聲中,孫中山大聲宣述《大總統誓詞》:

顛覆滿洲專製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製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中華國元年元旦--孫文。

就職典禮在各省公民代表及海陸軍人大聲三呼“中華共和萬歲”聲中結束。

接著,他當即宣布中華民國成立,發布《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提出內政外交的政策綱領。當晩宴結束的時候,已是淩晨了。代表們返回駐地休息,孫中山親自送他們到大堂階沿。

代表們請他留步,他誠摯地說:“我是人民的公仆,諸位是人民的代表,所以是主人,應該送你們到大堂階下。”

1月2日,孫中山通電各省,改用陽曆,以臨時大總統就職之1911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建元的開始。

1月3日,又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決定了各部部長,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正式成立。各省代表會議改組為臨時參議院,作為立法機關,舉林森為議長。

中華民國從1912年1月1日改用公曆,采取中華民國紀元法紀年,即1912年為民國元年。

1月3日,各省代表通過了九名國務員(各部總長)名單,他們是:陸軍總長黃興,外交總長王寵惠,教育總長蔡元培(以上3人是同盟會員);實業總長張謇、交通總長湯壽潛(2人係立憲派首領);內務總長程德全、司法總長伍廷芳(2人為官僚);海軍總長黃鍾瑛(起義的艦長);財政總長陳錦濤,當時所謂的“理財專家”,曾在清廷任過職。

同盟會設計的方案為“部長取名,次長取實”,各部次長和總統府秘書,除海軍次長早已退出同盟會外,其餘均是同盟會員。

且除湯薌銘外,餘人都是同盟會重要骨幹。

1月28日,臨時參議院南係成立,40餘名參議員中,同盟會會員占30餘人,立憲派不足10人。湯壽潛、張謇等見未掌到實權,不肯到任,使民國臨時政府成了“次長內閣”。

臨時政府各部總長、次長名單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