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出任奉天巡撫。在奉天,他企圖依賴美國修建東北新(民)法(庫)鐵路和設立“東三省銀行”,由於日本幹涉,未能實現計劃。次年,美國為了擴展文化侵略,以部分庚子賠款“退還”清政府,唐紹儀被派為“致謝”專使赴美國活動。回國後於1910年一度任郵傳部尚書。
1911年12月18日,唐紹儀充當袁世凱內閣的全權代表,與民軍全權代表伍廷芳在上海談判議和,首先達成了湖北、陝西、安安徽、江蘇、奉天的停戰協定。
唐紹儀認為他的主要使命,在於運用妥協手段使南方承認袁世凱的地位。在談判中,南方代表堅持必須承認共和的主張,他提出了“召集國民會議,議定民主問題”的折衷方案。中經愛國主義分子穿針引線,又經過雙方多次密談,初步達成協議。
孫中山剛從國外回來,聽說南北已開和議,一抵達上海,便召開記者招待會,向中外記者公開聲明:“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可言。”待他回到南京,氣味已然不同。他詢問黃興:“南北議和之事,君已首肯否?”。
黃興氣壯如牛地說:“化敵為友嘛!”早在11日,他就致函袁世凱,希望他“擁戴明公為拿破侖、華盛頓,即南北各省當亦無有不拱手聽命者”。在他心目中,袁世凱的能力、聲望已遠遠超過他的同盟會領袖孫中山。
孫中山說:“隻恐難化呢!韃虜不除,吾輩前功盡棄矣!”
黃興:“總理,不是黃興自專,實是為革命著想。如今我們一無餉械,二無支持,若不擁戴袁公,他會像曾國藩替清室出力把太平天國搞垮一樣來搞垮革命,我們豈不完了?依愚見,還是給他一個民選的總統吧!”
孫中山痛心疾首已極,自己的親密戰友出生入死之時他不怕,如今革命初成他倒害怕了,對於黃興之變,他百思不得其解。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剛從北京出獄的汪精衛,他的老部下,也向他射來了暗箭。明槍暗箭,他躲之防之皆不及。
汪精衛早年參加同盟會,後來因刺殺載灃未遂而捕入獄,在南方革命形勢高漲、清廷資政院特別是袁世凱向清廷要挾之下得以出獄,因此,甚感袁氏大恩,迫不及待地投奔了袁世凱。他一麵向袁世凱告密,出賣北方革命組織,一麵為攻擊孫中山有利權思想,極力為袁世凱張目,力勸南方革命派向袁世凱妥協。
汪精衛為袁世凱竊國四處奔波,從北方跑到了南方。他一到上海,就擔任了南方各省議和參讚,暗中參與了“惜陰堂”擁護袁世凱竊國的密謀。
二、臨時大總統武昌起義爆發時,孫中山正在美國北部密羅拉多州進行籌募革命經費等活動。10月11日,他行抵該州的丹佛,12日才在美國報紙上得悉“武昌為革命黨占領”的消息。
孫中山心情非常興奮和激動,立即中止了在美國各埠繼續演說籌款的計劃。他本想由太平洋回國,親自指揮革命戰爭,以快平生之誌。可是,考慮到成立共和國將要碰到外交、財政等方麵的困難,尤其擔心列強某些國家可能聯合起來反對革命。他估計:“對中國革命,美、法同情,德、俄反對,日本民間同情而政府反對,英國民間同情而政府未定。
為此,他決定經紐約轉赴倫敦,對英國進行外交活動。在前往紐約途中,他寫信給英國金融界代表,呼籲倫敦、紐約、舊金山、新加坡、西貢和馬來西亞等地財政金融資本家,給予中國革命以財政上的支持。同時表示:“共和國承認滿洲政府給予外國人的一切特權和租讓權。”10月20日,到達紐約,他同美國的一些政界和財界人士了解中國革命的宗旨,爭取他們的同情和幫助。他還托人轉告日本駐美代理大使埴原,希望日本能同情中國革命,而不要支持清政府。
離美之前,司徒美堂與眾同門兄弟贈給孫中山450美元路費,一片殷殷深情。
11月11日,孫中山從紐約抵達倫敦,在此他通過美國人鹹馬裏與美、英、法、德四國銀行團主任會晤,就停止對清廷貸款問題進行商談,未獲結果。又委托維加炮廠經理達森向英國外交大臣葛雷進行交涉,要求英政府:一、禁止給清廷一切貸款;二、製止日本援財清廷;三、取消各處英屬政府之放逐令,以便予取道回國。英國政府對孫中山的三條要求,口頭上表示同意,實際上隻是應付一下。孫中山以革命政府的名義,分別與四國銀行團和英國彙豐銀行代表商洽貸款,他們以未曾建立“正式政府”為理由,都扯泡了。
孫中山處處碰壁,既未得一絲一毫之承諾,也未得一元一分之貸款,兩手空空,隻好於11月中旬,自倫敦改道巴黎回國。
11月21日在巴黎,孫中山分別拜訪了法國參議員、前外長畢盛和眾院一些議員,表示要求法國政府承認中華民國的願望,還與法國東方彙理銀行總裁西蒙舉行會談,提出“重新掌握海關及其稅收”、“取消厘金”等主張,並要求能貸款給中國政府,遭到了拒絕。他又謀求與當時正在巴黎的俄國外長薩佐蘇諾夫晤麵,也被拒絕。
國內革命形勢發展很快,在南北對立、中國麵臨曆史轉變重要關頭,孫中山在接到國內一再敦促回國的電報後,便匆匆離開巴黎,於11月24日從馬賽港乘船東歸。
這時,國內革命形勢迅猛發展。11月受湖北軍政府邀請,起義各省代表來到武漢開會,商議組織中央政府。12月初,江浙革命聯軍攻克南京,於是各省代表會議以南京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所在地。隨後,各省代表到南京會集。
在此關鍵時刻,國內形勢卻越來越複雜化了。
由於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一些革命黨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不注意組織和領導群眾,一味追求趕快結束革命戰爭。中國時興一陣風。武昌起義前,興的是立憲風;武昌起義時,興的是革命風。各地立憲黨人和大官僚、紳士看到清廷就要崩潰,於是,隨風轉舵,附和革命,搖身一變,立憲黨又變成了革命黨。
江蘇程德全,從清廷的巡撫變成了革命政府的都督。舊官僚們見革命這麼容易,便紛紛參加革命,鑽入了革命陣營,開始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