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18(1 / 3)

第十八章

1884年,25歲的馮國璋,經其族叔介紹,到大沽口投淮軍當兵。後由統領劉祺保薦,考入李鴻章所辦的北洋武備學堂。在武備學堂學習期間,曾於1888年回籍應科舉。時因應令特設數學附生額,馮國璋以通曉算術補諸生。嗣後,又應順天鄉試,落榜,隻好返原校繼續攻讀。1890年畢業,考試名列前茅,留學堂充當教習。

淮軍不重視武備學堂學生,馮國璋為謀升遷,於1893年入淮軍將領聶士成幕,奉命赴山海關考察地形,甲午海戰中又隨聶軍轉戰於東北前線,戰後被派管理軍械局。不久,由聶士成推薦,任中國駐日使臣裕庚的軍事隨員。在日本,他與日軍將領福島安正和青木宣純等結識,留心考察日本軍事,日積月累,編成兵書數冊。1896年初回國,將數冊兵書呈聶士成,未被重視,又呈袁世凱,視為“鴻寶”,遂重用馮國璋,從天津小站新建陸軍督操營務處幫辦兼步兵學堂監督,升為督操營務處總辦,新軍兵法操典多經其一手修定。

袁世凱升任山東巡撫後,馮國璋因助袁世凱鎮壓義和團有“功”,於1900年經袁世凱奏保以補用知州為補用知府。袁世凱繼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為編練北洋常備軍,袁世凱在保定創設軍政司,下轄兵備、參謀和教練三處。馮國璋為教練處總辦,負責創辦將弁學堂、武師學堂及測繪學堂等。當時,李純任教練處提調,是他的得力助手。

清廷於1903年底,在北京設立練兵處,作為督練考察全國新軍的機關。經袁世凱舉薦,馮國璋擔任練兵處軍學司司長,督理北洋武備學堂,兼北洋陸軍速成學堂和陸軍師範學堂督辦。經他之手,培養了一大批有濃厚北洋派係觀念的軍官,輸送到北洋六鎮及北方各省軍中,以後逐漸形成以他為中心的直係。

1906年,馮國璋署正黃旗蒙古副都統兼陸軍貴胄學堂總辦。該學堂專收王公世爵、四品以上宗室及現任二品以上滿漢文武大員子弟,並附設王公講習所,聽講者皆世爵懿親。在此期間,馮國璋與滿族親貴建立了較密切的關係,這是他後來能夠掌握禁衛軍的重要原因。從1907年7月至1911年,他一直擔任軍諮使,負責辦理軍諮處(後改為軍諮府)的日常事務。

1908年,載灃攝政,他想分化北洋軍,便籠絡馮國璋,但馮國璋堅持效忠袁世凱。1909年初,載灃令袁世凱賦閑“回籍養病”,馮國璋即想一起下野,以墜馬受傷及原配吳氏病喪為由屢次請假,均未獲準,此後他即緘口不言天下事,隨聲畫諾混日子。

武昌起義爆發,朝廷令蔭昌率第一軍南下鎮壓,派馮國璋率第二軍支援。馮國璋及其他北洋將領,不聽清廷聽袁氏。袁世凱指示“暫作守勢”,一、二兩軍俱各磨磨蹭蹭,幾天未走一程。清廷於11月9日被迫授袁全權以後,袁世凱於11月9日南下督師,離開住了將近3年的洹上村。再回來,則是1916年的死後歸葬了。袁世凱在南下途中,就命令馮國璋進攻漢口。第一軍協統李純、王占元和陳光遠都是馮國璋的親信。

袁世凱被授全權當日,馮國璋就鼓動部下:“打下漢口,黃金萬鬥,人人都升官,美女任搶走。”於是,北洋軍從四麵八方撲向民軍。民軍英勇抵抗,戰鬥異常激烈。北洋軍炮火猛烈,建鹹、彙元等艦也用重炮攻打側翼和背後。民軍腹背受敵。清將張景良本已投降民軍,當了前線總指揮,這時又與清軍勾結,放火燒了民軍的軍火庫。

漢口危在旦夕,武昌人心浮動!

在馮國璋指揮下,第一軍與民軍激戰四晝夜,於11月1日攻陷漢口。馮國璋縱兵燒殺,自橋口至蔡家巷繁盛之區變成一片瓦礫,居民死傷甚多。北洋軍的暴行,激起全國人民極大的憤怒,各階層人民紛紛通電聲討馮國璋及北洋軍的罪行。

北洋軍攻占漢口後,袁世凱向革命黨人提出:以實行君主立憲為條件,“和平了結”,遭到革命黨人的拒絕,為使革命黨人就範,袁世凱命令馮軍進攻漢陽。馮國璋指揮第一軍由蔡甸和駝羅口渡過漢水,於11月27陷漢陽,並隔江炮轟武昌,使湖北軍政府受到嚴重威脅。請廷為酬馮“戰功”,賞給二等男爵。

此時,剛當上都督不久的黎元洪,繼續施展破壞革命的伎倆,密派前大清銀行監督黎大鈞,暗中和清廷大臣柯逢時勾結,約定:如革命成功,黎保柯之身家;如革命失敗,柯保黎之身家。11月,他又假湖南憲派首領譚延闓之手,殘害鄂軍第一協統宋錫全於長沙。宋錫全係42標1營隊官,早幾年曾參加過革命團體“日知會”,平時對“文學社”的革命活動積極支持,革命後遂被推為協司令。黎元洪和軍務部長孫武忌“文學社”,對宋錫全亦懷恨在心,故借刀殺人。從此埋下湖北各革命團體間互相仇視和分裂的種子。

革命軍自漢口戰事失利之後,11月26日漢陽又陷敵手。馮國璋坐鎮指揮,自漢陽架炮轟擊武昌,黎元烘恐懼,私自乘垂簾小轎逃往距城30公裏的王家店,一時城內秩序大亂。到12月初,雙方停戰,他經多人勸罵,才返回武昌。

在武昌萬分危急之時,來了援兵。千鈞一發之際,忽報李烈鈞已率艦隊溯江而上,前來支援。

李烈鈞,原名烈訓,字協和,別號俠黃,江西武寧縣人。1882年2月23日(清光緒八年正月初六)生。其父李駿興曾投身太平軍,事敗後潛回故鄉,耕種自給;後兼營茶葉運輸,家境漸殷。李烈鈞自小讀書習武,1902入江西武備學堂學習,1904年被選派送日本學習陸軍,到東京後先入振武學校學習,兩年後畢業,入四國炮兵第12聯隊實習一年,又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此時,他結識了同盟會員張繼、王侃等人,經常閱讀《民報》。1906年12月,聽了孫中山在日本闡述三民主義的演說,遂傾向革命。

1907年,經張繼等人介紹加入同盟會,不久先後加入士官學校中國學生組織的“武學社”、“丈夫團”等反清團體。

1908年李烈鈞畢業回國,任江西混成協第54標第一營管帶,因有向士兵宣傳反清思想之嫌而被上級借故拘捕,經原江西武備學堂總教官吳介璋大力開脫,始獲釋放。1909年春到昆明,任雲南講武堂教官,兼兵備提調。不久,任陸軍小學堂總辦,仍兼兵備道提調。因同盟會雲南支部長李根源在學堂和軍隊中宣傳反清革命活動,李烈鈞予以積極協助。

1911年夏,李烈鈞奉派北上參觀永平秋操。他從雲南到上海,然後溯江西上,途經武漢時,武昌起義已三天。到北京後,吳祿貞邀集數十人宴請他。眾人望他支持武昌起義,李烈鈞也決心響應起義。考慮到江西混成協已有革命基礎,又有電報催他速歸,乃迅即離京,經天津、上海返回九江。此時,九江已光複,他被推為江西都督府總參謀長,隨即部署占領長江要塞金雞坡炮台及馬當炮台,把長江攔腰截斷。停泊在九江的北洋艦隊倉皇下駛,企圖逃往上海,被金雞坡炮台截住。經李烈鈞與林森等人聯絡動員,艦隊宣布起義。李烈鈞又被都督府任命為海陸軍總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