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莫再沉溺。
有許多人挨過了創痛期之後,最終會感到必須有所為,也許是創設有關組織,或寫書,或是參與促請公眾關注的活動。在這過程中,會發現幫助他人是很有效的自療方法。
駕帆船是急不來的。我用了五星期才到達邁阿密。這次“逃跑”讓我踏上了一個旅程,予我以另一種生活方式,每天都有例行的體力勞動,以及大量空暇。我仍然感覺創痛,但是船下錨時,我已準備好重新來過,雖然該怎麼做我還不能肯定。
“為什麼不再提筆寫作?那是你本行所學。”父親在電話裏問我。他說的對。如今我在這裏寫給你看的便是:能夠重新來過,感覺真好。
人人都想成功。每一個人都想獲得一些最美好的事物。沒有人會喜歡巴結別人,過平庸的生活。也沒有人喜歡自己被迫進入某種情況。
最實用的成功經驗,就是“堅定不移的信心能夠移山”。耶穌基督曾說過:“走你自己的路,然後事情會和你相信的一樣。”對任何一個人而言,信心是開啟成功的鑰匙。
我們已經從挫折中慢慢走出來。我們已經覺得挫折不可怕,挫折可以戰勝。但我們現在還缺乏什麼呢?我們還缺乏從廢墟中重建羅馬的勇氣和信心,隻有具備了這兩樣,我們才能最終戰勝挫折,實現“失敗——成功——再失敗——再成功”的成功模式。
當然要最終戰勝挫折,第一需要的是勇氣,有了勇氣才有信心,才會采取一係列行動。
遇到挫折,要勇敢去正視它,並有打垮它而英勇拚搏的精神。無論任何事情,隻有勇敢嚐試,多多少少都會有所收獲。那些有成就的人,都認為如果恐懼失敗而放棄任何嚐試機會,那麼就不能進步。沒有勇敢嚐試就無從得知事物的深刻內涵,而嚐試過,則由於對實際的痛苦親身經曆,而使這種種的體驗為將來的發展作鋪墊和準備。
在挫折麵前,你表現得越懦弱,挫折就越欺負你,這樣你就必失敗無疑。
勇氣在戰勝挫折中是如此重要,那麼如何使自己有勇氣。如何消除膽怯心理,下麵的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1.要有渴望成功的原動力。考察事業成功者的發展道路就會發現,他們大多數都屬於不滿現狀,不斷進取的人。
2.粉碎自我小天地。在社會上,有不少人很偏愛自己的小世界,把自己關在與外部世界隔絕的獨立的象牙塔中自我欣賞,這種人必然產生畏首畏尾的思想,以消極的態度去應付外部世界。但,隻要走出象牙塔,加強和外部世界的聯係,自然就可以發現,原來這世界是如此多彩多姿,趣味無窮。你就會找到自己的勇氣。
3.借鑒別人創造個性。做事情,我們需要的是勇氣,而不是魯莽。隻有在吸收前人的經驗,利用前人的經驗的基礎上,才能激起自己的勇氣,才能有突破求新的勇氣,因為借鑒的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隻有學習才能豐富自己,才能做到“藝高人膽大”。
4.經常實踐。實踐出真知。光有理論而不實踐,照樣會產生心虛的感覺,因為你畢竟沒去做。沒親身經曆,就不知道自己的理論是否可行,不知自己的分量。
因此,實踐越少,心虛感就越強,碰到重大事情,就越顧慮重重,越沒勇氣。
你相信前麵所說的方法,而且按照所說的方法去做了,但也許問題仍然存在,挫折並沒有消失。
信心是一種最堅強的內在力量,它能夠幫助你度過最艱難困苦的時期,直到曙光最終出現。信心從未令人失望,我們之所以受挫,是因為失去信心。
每逢事業失敗,別人就會說:“失敗了。”失敗者自己也這樣想。若是倒閉,情況就更嚴重了。如果有“一切都不斷在茁壯發展”的觀念,那樣就可以這麼想:“倒閉也是茁壯發展的過程之一。”甚至還可以創造出另一個機會來,如此就沒有真正的失敗了。
沒有真正的失敗,因為宇宙萬物隨時在變化,日日不斷地茁壯發展。這是大原則。不管如何失敗,都隻不過是不斷茁壯發展過程中的一幕。在某個期間或許算是失敗,可是等轉移之後,又是一片無限的生機。因此,世上的一切,並無所謂“失敗”或“消滅”。光看表相或許是消滅,但從大的觀點看時,萬物均是在更新的過程之中。
但凡心態端正的人,都能夠坦然地麵對失敗,並且從中吸取經驗,獲得更大的進步。所以你應該也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