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照樂巡檢這麼說,想必樂巡檢定有良策了?”韓縣令見樂文一副有恃無恐的樣子,倒是有些好奇了起來。
“屬下不才,大人隻需給屬下三個月的時間,屬下定然會為大人訓練一支強健的軍隊。”樂文自信的說道。
“樂巡檢既然這麼有信心,那本縣就等你的好消息嘍!”
韓縣令把縣內的大小官吏都與樂文互相認識了一番,便把縣衙裏的軍事力量,一隊沒受過訓練,無組織紀律的衙役交給了樂文。
這一隊衙役,隻有十人,加上他剛好十一人,要是踢足球的話,倒是剛好。
而這麼一支隊伍,要是去打倭寇,想必除了樂文有可能會僥幸生還,其餘人恐怕都要人頭落地吧。
明軍赤體赴敵,身無甲胄之蔽,而當慣戰必死之寇,手無素習之藝,而較精熟巧之技;行無齎裹,食無炊爨,戰無號令,圍無營壁。
也就是說,明軍士兵都是穿布衣,沒有受過訓練,根本無後勤,甚至無組織紀律。這是什麼,民兵。根本不是正規軍。這樣一夥人都不能叫軍隊。倭寇有甲,不懼長槍戳兩下子,三崩兩跳硬衝進來,沒有盔甲,碰到倭刀當然是一揮兩段,一刺倆洞。
倭寇都是老遊擊隊員,中國曆朝中原王朝,最能打仗的軍隊全部屬在北方,因為要抵禦野蠻的遊牧民族。而到了明代最尷尬,北方的蒙古人依然虎視眈眈,南方卻後院起火。
倭寇所到之處,猶如無人之境,一路破城入郡,江南繁富之區,多被洗劫。僅僅昆山縣城,被燒了房屋2萬餘間,境內“房屋十去八九,男婦十失五六”。
有個昆山秀才鄭若曾,他精心編撰了一本明代抵禦倭寇的軍事百科類書籍《籌海圖編》,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第一手倭寇資料。
書中,他對倭寇上岸後的行動有著詳細描寫:
“賊每日雞鳴起,蟠地會食。食畢,倭酋據高坐,眾皆聽令。挾冊展視,今日劫某處,某為長,某為隊。隊不過三十人。每隊相去一二裏,吹海螺為號,相聞即合救援。亦有二三人一隊者,舞刀橫行,人望之股栗遠避,延頸授首。薄暮即返,各獻其所劫財物,毋敢匿。倭酋較其多寡而贏縮之。每擄婦女,夜必酒色酣睡。劫掠將終,縱之以焚,煙焰燭天,人方畏其酷烈,而賊則抽去矣。”
晨起昏歸,分隊而行,海螺為號,互相救援,分工明確,紀律嚴明——真不能小視這些異國強盜!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既然要打倭寇,就首先要了解倭寇,找到倭寇的弱點,才好下手。
武士刀被稱為十大名刀之首,也是世界十大武器之一,和世界知名的槍炮並列。武士刀以其優良的性能在世界冷兵器中占有絕對地位並享有最好的口碑和名譽。
第一,倭寇的刀,長約五尺,鋒利異常。
第二,倭寇刀術,善於騰躍,動作勢大力沉。
先從倭寇的刀來分析,倭刀在明代是很時髦的商品,其做工精良,形式美觀,遠勝國內一些手工作坊打製的兵器,當然價格也是非常昂貴的。在明代的小說中,倭刀被描述成殺人越活的必備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