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倭寇(1 / 2)

樂文三人告別了唐伯虎,離開蘇州府,幾日後,終於來到了目的地,上海縣。

說起明朝的上海縣,就不得說下一直侵擾明朝沿海的倭寇了。

提起明朝的倭寇,隨著這些年相關曆史書籍的普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認識:早期倭寇是冒充朝貢使者來到中國,滯留在沿海搶劫的日本人,後來又有不少本地的海賊加入,明火執仗、殺人越貨。

倭寇從洪武年到萬曆年間,倭寇之患幾乎沒有斷過。

倭寇,其實就是一些在日本國內爭霸戰失敗的武士流浪到中國沿海一帶,被海盜招募,充當的搶劫犯馬前卒。

其實來自日本的這些流浪武士在海盜中是非常少,別的倭寇大多是來自中國,馬來等地人,穿著日本的服裝,冒充的日本人。

在中國沿海一帶進行劫掠,無數家庭慘遭橫禍。甚至連明朝的地方官員全家也慘遭倭寇毒手。據說海瑞的父親就是在抵抗倭寇入侵的時候被殺害的。

來到上海的樂文和丁珂兒、龍超簡單交代了幾句話,便單獨一人進入上海縣衙赴任。

上海縣衙,前麵是壁照。壁照為中國傳統建築特有,據說壁照是古人為衝煞而設。

這是風水意識的產物,因中國傳統風水講究導氣,認為氣不能直衝廳堂,否則不吉。

為此,便是在房屋大門前砌一堵高牆,既起阻隔空間、屏蔽正堂作用,又保持氣的暢通,起到了導氣的功效。

過了壁照才是縣衙門樓,門樓上懸有“上海縣”匾額。

進縣衙大門,東軸是縣丞署,縣丞主管文書檔案、倉庫糧馬、征稅等,縣丞署也是縣丞商議、處理重大縣丞事由的地方。

縣衙中軸有儀門。儀門平時關閉,隻有在知縣上任,恭迎嘉賓或重大慶典活動時才打開,知縣平時出入都走東邊的“人門”,西邊則是“絕門”,是提審犯人、解押死囚赴刑出入的門,平時是關閉的。

在儀門的西邊是土地祠,土地能生五穀,是人類的“衣食父母”,裏麵供奉著掌管這方水土的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而東邊則供奉著掌管財源的財神比幹、範蠡和趙公元帥三位財神,財神保佑這方水土財運與富貴。

過儀門後是親民堂也就是大堂。通往大堂的這條道叫“甬道”,甬道上,有一石亭,為“聖諭戒石坊”,是帝王戒訓地方官員的建築,石亭上刻有“公生明”和“廉生威”的戒語,意為隻有公正無私才能明察決斷,隻有清白廉潔才能使人敬服,這是明朝嘉慶年間河北無極知縣郭久禮為官經驗的總結,被後人稱為“官箴”,是很多官員引以自戒的座右銘。

大堂的東麵是糧科、戶房、錢科等,西邊是吏房、禮房、兵房、刑房、工房等,是縣衙的職能部門。

大堂後是宅門。

宅門是大堂和二堂之間的隔離建築物,東邊是軍器局,西邊是架閣庫。宅門兩旁設有門子房,專供看門人員值班及住宿,以防閑人進入,還有兵器局等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