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抗倭大任1(2 / 2)

倭刀的製作工藝一般是結構上是包鋼和夾鋼,鋼材上在刀口部分使用反複折疊鍛打的高碳鋼,在折疊鍛打的過程中,形成了有名的“遠山十二峰”那樣的曲線刀紋,刀脊使用韌性較強的低碳鋼。

一把刀的製作周期達到了半年,多的甚至3到5年。所以打出的刀堅固鋒利。而非明軍的粗製濫造的鐵匠手藝可以匹敵。

倭寇的缺點在於,倭刀過於狹窄,包鋼夾鋼工藝在明代依舊存在,但是這種工藝無法滿足明朝軍隊幾百萬人的大規模作戰需要,所以不可能全麵裝備到部隊。明代有人提出過試用熟鐵棍與倭寇交戰,用以摧毀倭刀,這是一種經濟戰的打法。

再說倭寇的刀術,日本的雙手刀術其實差不多來自於唐朝的刀術,早在魏晉時代,中國就流行了一種雙手刀術。

這種刀術完全是戰場上總結出來的,威力奇大,動作劇烈,每刀發動全身之力必須一刀取對方性命。唐朝很多名將都善使雙手刀。

日本很好的繼承了這種刀術,並在自己的基礎上,有新的創新和改良。我們在明代的單刀法選裏麵還能看見這種刀術,從抽刀術(太刀很長,所以一定要快的抽刀),到大辟刀術(威力巨大,這招在後來抗戰電影裏經常看到),轉刀術(這招是用於被敵人圍攻,以身帶刀旋轉一周,使敵身腰皆斷),騰躍刀術,都能清楚的看到這些典型的倭刀技術。

從某種意義上說,從戚繼光得到那本倭刀譜《隱流之目錄》,編製辛酉刀法用以訓練士兵開始,中國傳統的刀術差不多就被全盤否定了。

直到後來傳統刀術和日本刀術逐漸融合,形成了中國獨特的雙手刀術。這是後話。

從技術上說,倭寇和倭刀術是非常凶狠淩厲的,但是明軍的失敗,技術隻是一種原因,最根本的還是戰術問題,倭寇說到底不是嚴格訓練,有明確戰略的機動軍隊,還是一隻以戰養戰,作戰混亂,裝備不一,訓練不齊的強盜。

而明軍同時也是疏於訓練,技術戰術不搭配,一般明軍與倭寇交戰時的場景就是,兩方同樣氣勢洶洶同樣混亂不堪衝上前去,為首的幾名明軍被為首的倭寇斬殺之後,剩餘的明軍大為驚懼,往往就拋掉兵器,一哄而散,任由倭寇搶劫。

曾經有明軍軍官調集火器軍想把倭寇一舉殲滅,但是火器裝填速度過慢,加上兵種之間協調不力,冷兵器兵無法保護好火器兵。在第一輪射擊之後,就被倭寇衝進火槍陣裏屠殺。

江南的水網地形又把火槍陣切割成小陣,對作戰更為不利。

然而,樂文卻知道如果用竹子作為武器,是可以有效的成為武士刀的克星。

這就是後來戚繼光發明的狼筅,還有戚繼光專門組織訓練的狼筅兵。

不過誰讓樂文現在的任務就是要和倭寇作鬥爭呢,現在也隻不過是1510年,而戚繼光在1528年才出生,要等戚繼光來和他一起消滅倭寇,也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了,那麼現在就由樂文接受抗倭大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