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河邊,坐在石凳上垂釣的兩人,稱兄道弟有說有笑的聊著,倒是把原本在年齡上的隔閡消減了不少。
釣了一個時辰的魚,木桶裏已經有六條中華鱘了,而這六條中華鱘裏,隻有一條是樂文釣上來的,其他的五條全是唐伯虎釣的,不過當樂文釣上這隻中華鱘時,也讓他樂了好一陣子,也許這就是垂釣的樂趣所在吧。
“樂賢弟,今早收獲頗豐,我們這就回去吧。”唐伯虎看了看木桶裏的六條中華鱘,撫了撫胡須,點點頭笑道。
“也好,小弟還正想請唐兄為小弟幾人畫像呢。”
說著樂文站起身,提起木桶,轉身便和唐伯虎一起朝回去的路走去。
回到桃花庵中,唐伯虎為樂文三人分別畫了三幅個人的肖像畫,然後又讓樂文和丁珂兒在一起,畫了副像合照一樣的情侶畫,最後又畫了副三人在一起的畫像。
唐伯虎把樂文三人畫的栩栩如生,畫上的幾人,有種呼之欲出之感,簡直神乎其技,讓樂文看到唐伯虎給他畫的肖像畫後,大有照鏡子一般的感覺。
“唐兄妙手丹青,果然名不虛傳,隻是小弟還想欣賞下唐兄的藏畫,不知可否?”樂文收起唐伯虎給他畫的畫像,然後有些期待的問道。
“樂賢弟太客氣了,愚兄這就去拿。”
唐伯虎說著就走進屋內,沒一會,便捧著幾幅自覺得意之作走了出來。
把這幾幅畫卷放在一旁,然後在木桌上,首先鋪開了一副《吹簫圖》。
隻見這幅《吹簫圖》,畫工細豔麗,繼承了五代和宋人工筆重彩的傳統,兼用寫意筆法。人物麵容娟秀,體態端莊。衣紋用筆粗簡,勁力流暢,頓挫宛轉。敷色濃豔鮮明,技法精工,尤其對細部的刻畫,可謂一絲不苟,頗具新意。
仕女形象生動,體態造型優美,此圖寫仕女撫玉簫吹奏,造型準確,筆力老到,侍女神態美麗憂鬱,吹不盡無窮憂愁。
讓樂文不禁讚歎,這幅《吹簫圖》裏的侍女,猶如真人吹簫一般,簡直妙不可言。
“唐兄這幅畫,真可謂妙筆生花啊,妙不可言,妙不可言……”
“嗬嗬,樂賢弟拗讚了,這幅畫是愚兄早年所畫,倒是讓賢弟見笑了。”唐伯虎雖然嘴上謙虛,但是這幅畫乃是他早年得意之作,曾有人出高價購買,都沒有舍得賣,一直視為珍藏。
接著唐伯虎收起這幅《吹簫圖》,然後又展開一副《桐陰清夢圖》。
隻見此《桐陰清夢圖》最頂端,題著一首七絕詩。
十裏桐陰覆紫苔,先生閑試醉眠來。
此生已謝功名念,清夢應無到古槐。
此圖用水墨白描手法,畫梧桐一株,桐蔭如蓋,桐蔭坡石處一人仰麵閉目,坐於交椅之上,神情生動自然。構圖簡潔,用筆洗練,風格灑脫,韻致清逸,是唐寅白描人物畫佳作。
詩、書、畫相得益彰。雖未署年款,但從題詩內容可以看出,此圖是他在科場案受打擊回蘇州後所作,是唐伯虎看破塵事,不再追求功名,從此幽居林下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