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當別人欺上門來時,人們最初的本能就是要回應。試想,有哪個血性男兒能夠容忍別人騎在自己的脖子上拉屎呢?然而,當你力量遠遜於對手時,與其作無謂的犧牲,不如巧用妥協之術保存實力。
雖然說在與對手相爭中,妥協不是最好的辦法,但在沒有好的辦法出現之前,它卻是最有效的方法。
據《三國演義》載,諸葛亮第六次北伐,兵出祁山,進駐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在渭水之南。魏主曹睿命司馬懿為主帥,領兵拒之,又以手詔賜懿曰:
卿到渭濱,宜堅壁固守,勿與交鋒。蜀兵不得誌,必詐退誘敵,卿慎勿追。待彼糧盡,必將自走。然後乘虛攻之,則取勝不難,亦免軍馬疲勞之苦。計莫善於此也。
司馬懿引兵渡渭,背水為壘以拒亮。他堅決貫徹曹睿“堅壁固守,勿與交鋒”的作戰方針,用“拖”的方法來對付諸葛亮。為什麼司馬懿要采取堅守拒戰的對策呢?
第一,蜀軍處於進攻地位,並且糧草運輸困難,利於速戰速決;魏軍處於防禦地位,軍糧充足,況且隴右戰場,山高穀深,其地形利於守而不利於攻,所以魏軍利在堅守持久,消耗敵人,拖垮敵人,最後戰而勝之。
第二,魏軍雖然兵多糧足,但是有很大的弱點,就是司馬懿用兵謀略遠遜於諸葛亮。據《三國演義》載,司馬懿與諸葛亮交鋒,多次失敗是輸在鬥智鬥謀上。第九十五回載,諸葛亮智設空城計,嚇退曹兵十五萬大軍。後來司馬懿明白中了計,仰天歎曰:“吾不如孔明!”第九十九回載,諸葛亮巧施退兵計,大破魏軍。司馬懿長歎:“孔明真有神出鬼沒之計,吾不能及也!”第一百回載,諸葛亮妙用增灶計,唬得魏軍不敢追擊,蜀軍順利退兵,不折一人。司馬懿仰天長歎:“孔明效虞詡之法,瞞過吾也!其謀略吾不如之!”由此可見,魏軍的弱點,不在天時,不在地利,而在人謀,這是一到致命的弱點,司馬懿心中是一清二楚的。這才是魏軍堅壁不戰的主要原因。
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持百餘日,蜀軍多次挑戰,司馬懿就是不出。諸葛亮拿他無奈,便采取激將法,派使者送一大盒給司馬懿。司馬懿當眾打開一看,內有巾幗(婦女頭巾)、婦人縞素之服和一封信。信中說:
仲達(司馬懿字仲達)既為大將,統領中原之眾,不思披堅執銳,一決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謹避刀箭,與婦人又何異哉!今遣人送巾幗素衣至,如不出戰,可再拜而受之。倘恥心未泯,猶有男子胸襟,早與批回,依期赴敵。
司馬懿看畢,臉上不紅不白,乃佯笑曰:“孔明視我為婦人耶!”命屬下款待來使,絕口不談軍事,隻假作漫不經心地隨便詢問諸葛亮飲食起居等日常瑣事。使者回答:“丞相起得早,睡得晚,打二十軍棍的處罰都要親自處理。吃得也少,每天不過數升。”司馬懿聽了,回頭對諸將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原來,司馬懿正是在這漫不經心的隨便問話之中,套出了極重要的情報:在他堅壁拒戰的方針下,諸葛亮的身體已經快被拖垮了。這就更堅定了他的決心:堅守不戰,拖垮諸葛亮。使者回到蜀營,向諸葛亮彙報了此事。諸葛亮聽罷,長歎一聲:“彼深知我也!”諸葛亮對司馬懿包藏的奸心又何嚐不明白呢?隻是無可奈何罷了!
但司馬懿手下的將士卻不明白個中奧妙,他們看見諸葛亮用巾幗女衣來侮辱司馬懿卻受之不愧,心中皆忿忿不平,出言不遜:公畏蜀如虎,首受侮辱。我等皆大國名將,安受蜀人如此之辱!請求出戰,一決雌雄!司馬懿見這幫魯莽漢子如此氣憤,心中未免好笑,思量與他們也說不清楚,就用更機智的辦法,將這球踢到皇帝那裏,說道:吾非不敢出戰而甘心受辱也。奈天子明詔,令堅守勿動。汝等既要出戰,待我奏準天子,同心赴敵,如何?眾將皆允諾。司馬懿乃上表曹睿請戰。結果自然是不準。諸將無話可說了。諸葛亮得知此事,冷笑道:此乃司馬懿安三軍之法也。彼本無戰心。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有千裏而請戰乎?此乃司馬懿因將士忿怒,故借曹睿之意,以製眾人。諸葛亮這話倒是不錯,卻沒有更好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