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民族,是個性格內向的民族,在這個民族中,一般來說,人們都不善於自我表現。一提到別人,可以滔滔不絕,把別人的優點或缺點分析得頭頭是道;一講到自己,特別是提到自己的優點,不是難以啟齒,就是借講自己的缺點轉彎抹角地講出自己的成績,以為不這樣,就不能表現出自己的謙虛。這就是眾多人之所以懷才不遇的原因。
如果你看一看中國的文學史,你會驚訝地發現眾多的文學家都是“懷才不遇”的。
唐代詩人陳子昂在被貶後的一天,登上了薊北樓,緬懷往古,遙思未來,懷才不遇的憤激之情,知遇難求的孤獨之感油然而生,將胸中鬱積的不平之氣,凝成了一首千古絕唱:“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唐代李白堪稱中國最有才氣的詩人,他曾寫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就連這樣自負的詩人,在《行路》中也不得不長歎道:“大道如春天,我獨不得出。”
僅從先秦到唐代,就有屈原、司馬遷、阮籍、嵇康、陶淵明、王勃、孟浩然、王維、杜甫和李賀等大文豪抒發過他們“懷才不遇”之感。
唐代有一位大詩人,有一天到皇宮裏去找自己的朋友聊天,不巧皇帝駕到,連忙藏到床下,但被皇帝發現了。皇帝一問知道是當世著名詩人,不但不怪罪,反而十分高興,當即命他作詩一首。
這位詩人以為就可脫穎而出了,立即使出渾身解數,迅速賦詩一首,首先稱頌了當今皇帝的聖明,然後謙虛地說自己“不才”,本領太低,因而一值得不到皇上的重用。
皇上看了開頭,還比較滿意,當看到“不才明主棄”一句時,臉上立刻陰雲密布,皇上心想,你這不明明是說我不識才嗎?是說我把你的才能給耽誤了,這真是從何說起,你從來沒找過我,怎麼談得上“棄”字,我一向求賢若渴,今天聽說是你,不但不怪罪你私闖皇宮,反而有意提拔你,沒想到你原來以為是我誤了你的才華。那好吧,你才華出眾,我用不起你,你另請高就吧。
這位大詩人就這樣失去了他夢寐以求的從政機會。
然而悔之晚矣,誰叫他要表示“不才明主棄”呢?
為了幹出一番事業,必須要采取正確的措施和策略。當你因默默無聞,不被別人重視而感到失落的時候,不要總是等著別人去推薦,隻要有才幹,不妨自己主動站出來,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毛遂在平原君門下已經三年了,一直默默無聞,總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機會。
一次,碰上秦國大舉進攻趙國,秦軍將趙國都城邯鄲團團圍住,情況十分危急,趙王隻好派平原君趕緊出使楚國,向楚國求救。
平原君到楚國去之前,召集他所有的門客商議,決定從這千餘名門客中挑選出20名能文善武足智多謀的人隨同前往。他們挑來挑去最終隻有19人合乎條件,還差一人卻怎麼挑也總覺得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