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實力強大時,迎頭痛擊對手是勇氣,而在明知不適之時,暫避鋒芒更是智慧。知道進退的人,才能利用時機成就自己。隻退不進,是懦夫,隻進不退是莽夫。進退得當,才能從容麵對成敗。
人們大都喜歡名利,成名使人有成就感,精神振奮。得利能夠使人有滿足感,心情愉悅。一般的情況下,人們也懼怕災難,災難令人感情痛苦,心智受到損害。所謂趨利避害是人的共同心理,無論是君子或是小人,在這一點上其實都是一樣的,隻不過追求名利、逃避災害的方式不同罷了。愚蠢不知事理的人總是被眼前微小的利益所迷惑而忘記了其中可能隱藏的大災禍,隻見利而不見害。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老虎在深山的時候,野獸們都很怕他,可是一旦它墜落在陷阱裏的時候,就隻能搖著尾巴求取食物了。”老虎隻看到了陷阱上麵的誘惑物,而忽視了陷阱對自己的危害。禽獸的智力遠不如人,但是人類之中這種情況也完全存在。古人蔡澤對此曾說過:“那些大鵬、犀牛、大象所住的地方可以說遠離死亡之地,但最終還是被殺,這是因為受到誘餌的引誘。”蘇秦的智慧並非不能避免被侮辱致死,可最終死於非命,這在於貪求名利,不知滿足,不知道忍耐住自己貪圖小利、名譽、金錢、地位這些表麵的東西的欲望,因而身死。所以《列子·利害》篇中說:“利害是得失的根本,得失是失敗的根源。靠近名利而避開災害,隻盼望得到而討厭失去,這是人之常情,因為迷戀名利而忘記災害,就像魚因為貪吃誘餌而喪命,鳥雀看見食物而忘了保命。因此,聰明智慧的人看到名利,就考慮到災害。愚蠢的人看到名利,就忘記了災害,考慮到了災害,災害就不會發生;忘記了災害,災害就會出現。”
人不能過於貪圖眼前的利益,更不能因為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忘記了做人的根本,這其實是使利益遭受到更大的損失。
《列子·說符》篇上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以前,齊國有個貪求金子的人,清晨穿戴好衣帽到市場上去。他到了兌換金子的地方,拿了金子就走。官吏抓住了他,問道:“這麼多人都在集市上,你怎麼敢搶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說:“我拿金子的時候,隻看到金子,並沒有看到有人。”
這是典型的隻見利而不見害的人。誰都懂得要獲得事業的成功,就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哪裏有那麼多現成的好事在等待你呢?很多人也明白,小利之後會有大害的道理,但是一事當前,則無論如何也忍受不了小利不得的吃虧感,那後果又是什麼呢?
《孔業子》一書記載:子思住在衛國的時候,看見衛國人在河邊釣魚,釣到了鯤魚。大得裝滿了一車,子思便問:“這是什麼?”回答說:“是鯤魚。”子思說:“鯤魚是很難得到的,你是怎麼捕獲的呢?”釣魚的回答說:“我開始下釣的時候,隻放魴魚那麼大的誘餌,鯤魚在旁遊過時,連看也沒有看,於是我就換上半片豬肉作誘餌,鯤魚就吞了它。”子思感慨地說:“鯤魚雖然難得,但也會因為貪吃誘餌而死。雖然人士懷有遠大誌向,便也會因貪求利祿而喪生。”這是至理名言,也是經驗的總結。
《左傳》上記載,春秋時期,在晉國獻公的祖父莊伯、父親曲沃武公與原晉國國君爭權奪利的鬥爭中,虢國站在原晉國國群的那邊。當時虢國的國君姬仲就曾奉周桓王的命令,討伐過曲沃武公。周惠王九年,獻公在國內大殺宗室公子,不少宗室公子逃往虢國,虢國又以此為藉口,再次出兵討伐晉國。所以,晉獻公對虢國有切齒之恨,必欲滅之而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