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王十九年,晉國的簡息曾率領戰車部隊,向隔在晉、虢兩國之間的虞國借道,穿過此國去攻打世仇虢國。晉軍攻克了距虢國國都上陽約30裏的重要戰略城市下陽後,才收兵返回。
周惠王二十二年,晉國第二次討伐虢國,又向虞國提出了借道的要求。虞國大臣宮之奇提醒國君虞公:“絕不能再讓晉國借用我國道路去攻打虢國,如還這樣做,虞國也要滅亡了。”虞公不以為意,說:“晉國國君與我一樣,也是周朝的宗室後裔,他怎麼會消滅自己的兄弟呢?”
宮之奇說:“國君,這種事在曆史上已屢見不鮮了。比如說太伯與季曆都是太王的兒子,太王喜愛幼子季曆,想廢長立幼,太伯隻得逃亡國外,失去了繼承王位的機會。”
“東虢國的開國君主既是父王的弟弟,是父王的大臣,又是周朝的開國元帥之一。武王表彰分封他的詔書至今還收藏在王室的盟府中,但東虢卻在100多年前就被同樣出身於周朝宗室的鄭武公給吞並了。當時,平王不但沒有責備鄭武公,還照樣把他當作股肱之臣,讓他擔任卿士的重要職位。這是兄弟相殘的事例。”
“再說,晉國現在的國君是個殘忍絕情的暴君,他輕信寵姬驪姬的幾句讒言,就迫使太子申生自殺,逼走了另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他害怕他的侄兒們將來對他不利,又不分青紅皂白地把他們全部殺光。國君,您與晉國國君的親緣關係遠比不上他們父子、叔侄關係親密。一個能釘死自己兒子和侄子的人,還會照顧這種疏遠的同宗關係嗎?還會信守自己借道的諾言嗎?我們不能相信晉軍和平通過虞國!”
晉國討伐虢國是假,想吞並虢國,擴張領土是真。如果虢國滅亡了,成為晉國的領地,那麼隔在晉、虢之間的虞國不就為成晉國的眼中釘、肉中刺了嗎?在虎視眈眈的晉國麵前,虞、虢兩國的命運是連在一起的,如同人的嘴唇和牙齒一樣,如果在暴力打擊下,一個人失去了嘴唇,那麼他的牙齒還能不受傷害嗎?這就叫做唇齒相依,唇亡齒寒。虢國的存亡事關虞國的安危,請國君慎之又慎!
“誰都知道即使一個人再口渴,有毒的酒他也不會去喝,這並不是因為他不渴,而是明白解得一時之渴,便馬上就會把性命喪掉。為了眼前利益而死於非命的人就好象是那些用毒物來充饑,用毒酒來止渴的人一樣,而因為貪圖一點小利,而使自己國家滅亡,比這還甚。如果不能忍耐住自己貪眼前利益的欲望隨之而來的損失則更加嚴重。因利忘害是不足取的。”
昏聵的虞公不聽宮之奇的話,隻為著討好晉國,以圖滅虢王後能分杯羹,不但答應晉國借道的要求,而且還不作任何防衛方麵的部署。宮之奇明知虞國大禍臨頭卻無力挽救,悲傷之餘,隻好攜族人離開虞國,遠走他國避禍去了。
後來,晉軍首先通過虞國在當年冬天滅了虢國,然後在返回經過虞國時又很快也滅了虞國。虞國國君虞公,在做了晉軍的俘虜之後,才後悔自己沒有采納宮之奇的意見,結果做了亡國奴。這就是不能忍小利而自尋滅亡的教訓。
利是人們喜愛的,害是人們都懼怕的,貪求小利而忘了大害,如同毒酒裝滿酒杯,好飲酒的人喝下去會立刻喪命,這是因為隻知道喝酒的痛快而不知其對腸胃的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