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止隻“圓”不“方”的情形出現(也就是說不要由著對方的性子而喪失了原則性的東西),方圓高手素知柔性堅持的妙用。有些情況下,所求之事明明合理,可是正常渠道卻走不通,這時隻有柔性堅持,在心智的較量中戰勝對手。
不過,柔性堅持也要講究策略,要點有二:
第一,麵對頑固的對手,把同樣的意思,反複說服,反複渲染,反複強調,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例如,宋朝的趙普曾做過太祖、太宗兩朝皇帝的宰相,他對朝廷的忠誠和政績都是非常明顯的。他是一個勤懇的高級行政官員,同時也是一個性格堅韌的人。在輔佐朝政時自己認定的事情,就是與皇帝意見相左,也敢於反複地堅持,皇帝也拿他沒有辦法,最後都會答應他的請求。
有一次趙普向太祖推薦一位官吏,太祖沒有允諾。趙普沒有灰心,第二天臨朝又向太祖提出這項人事任命事項請太祖裁定,太祖還是沒有答應。
趙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來。連續三天接連三次反複地提,同僚也都吃驚,趙普何以臉皮這樣厚。太祖這次動了氣,將奏折當場撕碎扔在了地上。
但趙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無言地將那些撕碎的紙片一一撿起,回家後再仔細粘好。第四天上朝,話也不說,將粘好的奏折舉過頭頂在太祖麵前不動。太祖為其所感動,長歎一聲,隻好準奏。
趙普還有類似的故事。
某位官吏按政績已該晉職,身為宰相的趙普上奏提出,但因太祖平常就不喜歡這個人,所以對趙普的奏折又不予理理睬。
但趙普出於公心,不計皇上的好惡,前番那種韌性的表現又重複起來。太祖拗他不過,勉強同意了。
太祖又問:“若我不同意,這次你會怎麼樣?”
趙普麵不改色:有過必罰,有功必賞,這是一條古訓,不能改變的問題。這話顯然衝撞了宋太祖,太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趙普死跟在後麵,到後宮皇帝入寢的門外站著,垂手低頭,良久不動,下決心皇帝不出來他就不走了。據說太祖很為些感動。
第二,要積極主動地向對方解釋,與對方溝通,不間斷地軟化對方的意誌。
貞觀六年,唐太守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方麵都取得了較大成績,開始出現了所謂的“貞觀之治”。在一片歌功頌德聲中,他確實有點昏昏然、飄飄然,生活也逐漸奢侈腐化起來。就納諫而言,也不像過去那樣“尋之使宮”、“悅而從之”,而是先有“難色”而後“勉從”,不像建國初期那樣謙遜納諫了。此時他聽頌歌聽得心中舒服,對於逆耳之言很有些反感,也不再想提什麼兼聽則明了,有時興致所至,則任性行事。
一天,太宗早朝,文武大臣們高呼萬歲已畢,懇請太宗到泰山封禪,以顯揚太宗的文治琥功。國舅長孫無忌說:“封禪是曆代帝王的盛事,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遍封名山,在泰山、碣石山等處都勒碑刻石以紀念他的巍巍功德。漢武帝也曾封禪泰山。如今陛下德行可以和堯舜媲美;功勞比秦始皇、漢武帝還要大,應該封禪泰山,以顯揚功德。”群臣一致讚成。群臣的封禪建議,正好對上了太宗好大喜功的心理,但他表麵上還是笑著說:“封禪不封禪,有什麼關係,重要的是把國家治理好。”大臣們再一次敦促請求,太宗一拍玉如意說:“封就封唄!”於是任命太常卿韋挺為封禪使,令諸儒說細擬定有關封禪的禮儀、規模、費用及日程安排等。
這時,魏征站起來,果斷而堅決地反對說:“封禪不封禪,並不妨礙陛下的功德和政績。如果天下安定,國家富強,人民樂業,即使不封禪,又有何妨?過去秦始皇封禪而漢文帝不封禪,難道後世認為漢文帝的賢能不如秦始皇嗎?再說,祈天祭地,難道隻有登上泰山之顛,封幾尺之上,才能表達誠敬的心意嗎?”一席話,仿佛在李世民和大臣們發熱的頭上,潑了一瓢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