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0章 柔性堅持 無可抵擋(2 / 2)

李世民一聽,非常不高興,便質問魏征說:“你反對我封禪,難道是因為我功勞不高嗎?”魏征說:“很高!”李世民說:“難道是因為恩德不厚嗎?”魏征說:“很厚!”李世民說:“難道是因為國家不安定嗎?”魏征說:“安定!”李世民說:“難道是因為四夷不服嗎?”魏征說:“臣服呀!”李世民說:“難道是因為年歲不豐嗎?”魏征說:“豐實呀!”李世民說:“難道是因為祥瑞不來嗎?”魏征說:“祥瑞來呀!”李世民一連問了六個關於能否封禪的條件,魏征都應聲說條件達到了。李世民最後將臉一沉,大怒說道:“那我為什麼不能封禪?”

魏征毫不畏懼,據理力爭,回答說:“陛下功勞雖高,而人民還沒有得到實惠;恩德雖厚,而澤惠還沒有廣泛施行;國家雖安,而百姓還不算富裕;四夷雖服,而他們的要求還不能滿足;祥瑞雖來,而不好的當頭還很多,而倉庫還很空虛。這就是我認為不能封禪的原因。”

第三,要趁勢打鐵,並運用煽情的手法,或迂回,或單刀直入,擺事實講道理,讓對方難以拒絕。

魏征繼續進諫說:“陛下雖有這六個方麵的優越條件,但我認為泰山封禪勞民傷財,於國家人民沒有益處。就拿隋煬帝楊廣的巡幸江都(今江蘇揚州)的事情來說吧,他三次坐著長達200尺、高4層的龍舟水殿到江都遊玩。王公、妃子、僧尼、道士乘坐幾千艘豪華富麗的大船,首尾相連200多裏,隨從10萬人,光拉纖的壯丁就有8萬多人,還有大隊騎兵夾岸護送。船上的人縱酒尋樂,聲聞數十裏。沿途500裏內的老百姓,都要貢獻美食。巡遊的隊伍像蝗蟲一樣,把沿途農民弄得傾家蕩產,啃樹皮,嚼草根,甚至被逼得人吃人。於是,王薄振臂一呼,響應者數10萬,起義的鋒火迅速燃遍大江南北。試問這樣的巡幸有什麼好處?”

魏征又打個比方說:“比如有個人患了10年的長病,瘦得又存皮骨。剛冶好,便要他挑一石米,日行百裏,一定不可能。而隋朝混亂,不止10年,陛下好像是個良醫,人民的病苦雖然在你手中解除了,但身體還沒恢複。現在國家初定,就要靠天祝地,這不是自欺欺人嗎?陛下到泰山封禪,車駕東巡,千乘萬騎,國內的王公大臣,四夷的君長都要護從,單就飲食供給這一項來說,就不易置辦,更不用說其他費用開支了。”

他喘喘氣又說:“如今伊水、洛水以東,一直到渤海、泰山一帶,莽川巨澤,茫茫千裏,人煙斷絕,雞犬不聞,不說飲食供應不上,連舉步都很艱難。再說,竭盡財力用在這無償的消費上,還不一定以達到要求;要保障豐盛的供給,一定要加重百姓的負擔。崇尚虛名而深受實害,我想這樣的事情,陛下是不會做的。”

魏征可以說是有理有據有節,或迂回,或單刀直入,占盡道理,唐太宗無言以對,但是仍然不願放棄封泰山的念頭。魏征見狀,言詞一轉而激烈地說:“這樣勞民傷財,天怒人怨,一旦有水旱天災,風雲變幻,匹夫百姓,則揭竿而起,到時就追悔莫及了呀!”唐太宗此時才省悟其中的道理,強忍心中的不快,最後還是下令停止封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