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藏短露長 迂回智取(1 / 1)

古希臘有一句格言:“認識你自己。”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長處與短處,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對自己的長短優劣有個清楚的認識和了解。生活中我們總能發現舍長就短,終身遺憾的悲劇。而那些自知程度較高、對自身長短利弊了如指掌的人,往往能夠巧妙地隱短示長,從而取得生活的主動權。

唐貞觀八年劍南道巡查大使李大亮出巡,發現一個叫李義府的人才學出眾。於是舉薦其才,對策中第,補為門下典儀,由此,李儀府便濟身於朝廷。在此期間,又得到黃門侍郎劉洎和侍禦史馬周的賞識,此二人又合力向唐太宗舉薦。唐太宗召見他,令他當場以“詠鳥”為題,賦詩一首。李義府脫口吟道:“日裏揚朝彩,琴中聞夜啼。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李義府的泳鳥詩充分流露出他想做朝官的急切心情。唐太宗聽後頗愛其才,便說:“與卿全樹,何止一枝!”授予他監察禦史,並侍晉王李治。晉王立為太子,他又被授予太子舍人。因其文翰不凡,與太子司儀郎來濟被時人並稱為“來、李”。李義府曾寫《承華箴》上獻,文中規勸太子“勿輕小善,積小而名自聞。勿輕微行,累微而身自正。”還說:“佞諛有類,邪巧多方,其萌不絕,其害必彰。”

李義府自己本就是一個佞邪之輩,卻能大義凜然地發表一篇宏論。太子將此箴上奏,太宗很欣賞,下詔賜予李義府帛四十匹,並令其參與撰寫《晉書》。其實這是一種最高明的“捧”,因為這裏隱藏著這樣一種邏輯,我是一個正人君子,主子非常敬重我這樣的正人君子,那麼,你的德行修養自然也很高了。

太子李治繼帝位,李義府升為中書舍人。後兼修國史,加弘文館學士。李義府的青雲直上,頗引起朝臣們的注意,特別是他由劉洎、馬周引薦而來,又與許敬宗等相連結,虛美引惡,曲意奉迎,長孫無忌奏請高宗貶他到壁州做司馬。詔令尚未下達,李義府已有所聞,急忙向中書舍人王德檢問計。王德儉是許敬宗的外甥,其貌不揚,詭計多端,善揣人意。他向李義府獻計說:“武昭儀方有寵,上欲立為後,畏宰相儀,未有以發之。君能建自,轉禍於福也。”

於是,李義府馬上行動,當王德儉在中書省值宿時,李義府替王德儉值夜,立即上表高宗,謊稱立武昭儀為皇後是眾望所歸,請廢王皇後,立武昭儀為後,高宗聞後正合心意,馬上召見了李義府,不僅賜給他寶珠一鬥,還將原來貶斥到壁州的詔令停止不發,留居原職。武昭儀了秘密派人向他表示感謝。不久,李義府與許敬宗、崔義玄、袁公輸等人結為武昭儀的心腹。是年七月,李義府又升為中書侍郎;十月,王皇後被廢為庶人,立武昭儀為皇後,十一月,李義府又自中書侍郎拜為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並賜爵廣平縣男。

高士奇,浙江錢塘人,出身微賤,人很聰明,學問也很好。他在科場不得意,僅僅是個秀才,因為成績優異,隨後又取得了監生的名分。但他既沒有考上舉人,更談不上考取進士,又沒有什麼親戚朋友當了大官為他援引。在這種情況下,他想在封建官場中飛黃騰達,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然而就是他,後來竟成了康熙皇帝的寵臣,勢傾朝野,招權納賄,積累了萬貫家私。他的發跡一方麵靠的是機遇,另一方麵是他的學問,但最重要的卻是他的乖巧。

康熙初年,高士奇這個窮監生自己背著行李來到北京。他想找個家庭教師當當,維持生活。但他根本無法接近那些達官貴人,於是想了一個辦法。自己寫了幾十副對聯,分送給那些達官貴人的仆人。這一招果然見效。當時有一個滿州貴族,姓納蘭,名明珠,任內務府總管大臣。高士奇寫了副對聯送給明珠的門房,這個門房見了高士奇的字寫得很好,又是一個窮監生,要求不高,於是就請高士奇到家裏教自己的兒子。有一次明珠要寫幾封信給外省的官員,匆促之間找不到代筆的人,這個門房就向明珠介紹了高士奇。明珠對高士奇的文筆非常欣賞,於是就讓高士奇到內務府充當書寫。以後20年間,明珠的官職由總管至尚書,由尚書而宰相;高士奇隨著明珠的長遷而升遷,由充任書寫事務,而正式供俸內廷,由供俸內廷又被任命為詹事府錄事,由錄事再升內閣中書。他不是進士出身,卻被康熙特授為額外翰林院侍講,又轉正式翰林院侍講學士,入值南書房,兼《大清一統誌》副總編。

高士奇之短在於其微賤的出身,其長處是他的學問,高士奇的成功之處就在於讓權貴顯要盡快欣賞其才能,這種巧妙的藏短露長,迂回智取手法,最終使他高官得做,駿馬得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