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以軟招打開局麵(1 / 1)

做人辦事常常有軟招與硬招之分,所謂軟招,即以軟碰硬,用智力製服對手;所謂硬招,即以硬碰硬,靠蠻力製服對手。

善於使用軟招打開局麵的人,其無上心法就是“自甘墮落”,由此才能反襯出對方的高大,這是一種變相的吹捧,而且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隋煬帝大業十一年,李淵出任山西、河東撫慰大使,奉命討捕群盜。對於一般的盜寇,如毋端兒、敬盤陀等,都能手到擒來,毫不費力。但對於北方突厥,因其恃有鐵騎,民眾又善於騎射,卻是大傷腦筋,多次交戰,敗多勝少。突厥兵肆無忌憚,李淵視之為不共戴天之敵。

公元616年,李淵被詔封為太原留守,突厥竟用數萬兵馬反複衝擊太原城池,李淵遣部將王康達率千餘人應戰,幾乎全軍覆沒。後來七使疑兵之計,才勉強嚇跑了突厥兵。更為可惡的是,盜寇劉武周,突然進據歸李淵專管的汾陽宮(隋煬帝的離宮之一)掠取宮中婦女,獻給突厥。突厥即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另外,在突厥的支持或庇護下,郭子和、恭舉等紛紛起兵鬧事,李淵防不勝防,隨時都有被隋煬帝以失責為借口殺頭的危險。

大家都以為李淵懷著刻骨仇恨,熱必會與突厥決一死戰。不料李淵竟派遣謀士劉文靜為特使,向突厥屈節稱臣,並願把“子女玉帛”統統送給始畢節可汗。

李淵這種屈節讓步的行為,就連他的兒子都深感恥辱。甚至李世民在繼承皇位之後還念念不忘:“突厥強梁,太子皇李淵稱臣於頜利(指突厥)朕未嚐不痛心疾首。”

然而,在人們紛紛指責的情況下,李淵卻“眾人皆醉我獨醒”,因為他有他自己的盤算,屈節讓步雖然樣子上難看一點,臉麵上有點丟人,但又算得了什麼呢!

原來李淵根據天下大勢,已斷然決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氣候,太原雖是一個軍事重鎮,但還不是理想的根據地,必須西入關中,方能號令天下。西入關中,太原又是李唐大軍萬萬不可丟失的根據地。那麼用什麼辦法才能保住太原,順利西進呢?

當時李淵手下兵將不過三四萬之眾,即使全部屯駐太原,應付突厥的隨時出沒,同時又要追剿有突厥撐腰的四周盜寇,也是捉襟見肘。而要進軍關中,顯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所以,惟一的辦法就是采取和親政策,讓突厥“坐受寶貨”。所以李淵不惜屈節讓步,自稱外臣,親寫手書道:“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複與貴國和親,如文帝時故例。大汗肯發兵相應,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親,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與突厥約定,共定京師,則土地歸我唐公,子女玉帛則統統獻給可汗。

唯利是圖的始畢可汗果然與李淵修好。在李淵最為艱難地從太原進入長安這段時間裏,李淵隻留下第三子李元吉率少數人馬駐守太原,卻從未遭過突厥的侵犯,依附突厥的劉武周等人也收斂了不少。李元吉於是有能力從太原源源不斷地為前線輸送人員和糧草。等到公元619年,劉武周攻克晉陽時,李淵早已在關中建立了唐王朝,而此時的李淵不僅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擁有了新的的幅員遼闊的根據地,而且劉武周再也不是對手,李淵派李世民出馬,沒費多大力氣便收複了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