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凡事“曲則全”(1 / 2)

過分直露自己的見解會招致他人的妒恨,但也不是說因此就要不分是非曲直,什麼事都一味地說好。忍莽直是讓我們在對別人提出批評意見的時候,要盡量采用別人可以接受的方法。既然同樣可以達到讓別人改過,使事業、工作能進一步發展的目的,為什麼非要吵得麵紅耳赤,最後猶如仇人一般呢?

自古以來忠直之士為人敬佩,為人讚揚。他們往往是以自己的忠直之諫,不惜身家性命去為民請命。如果隻從個人的利益而言,他們完全可以忍耐住自己的個性,圖個高官厚祿,但是為社稷江山,為黎民百姓,他們不僅不能坐視不管,相反還要忠言勸上、直言犯上。他們也知道必死無疑,但是如果隻為苟延殘喘於世,就不盡自己的職責,這些忠義之士是絕對不肯幹的,他們是不會屈從的。可是他們拚卻性命地去直言進諫,難道就是最好的辦法嗎?不可能人人都如魏征,得遇聖明的君主,更多的是遇到昏聵的王侯,所以直言當看對誰,可以直言的當然要去盡自己的職責,但是不值得你去進忠言的,你不能審時度勢,無疑是過於愚忠了。這時候你就要聽人勸,耐住性子,忍住要直言相勸的衝動,首先保護好自我,再以圖發展。

對於蠻橫暴虐的掌權者,千萬不要與他硬抗,先忍耐一時,因為硬抗必然會徹底毀了自己。必要時不妨先順著對方的“逆性”拖延一段時間,以求取得機會謀求反擊。當然,這樣做需要忍受很大的委屈和冒一時的危險。但在不這樣做隻有被毀滅的情況下,這算是上策了。

唐代武則天專權時,為了給自己當皇帝掃清道路,先後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來俊臣、周興等一批酷吏。她以嚴刑峻法、獎勵告密等手段,實行高壓統治,對抱有反抗意圖的李唐宗室、貴族和官僚進行了嚴厲的鎮壓,先後害死李唐宗室貴戚數百人,接著又殺了大臣數百家;至於所殺的中下層官吏,就多得無法統計。武則天曾下令在都城洛陽四門設置“銅匭”——即意見箱接受告密文書。對於告密者,任何官員都不得詢問,告密核實後,對告密者封官賜祿;告密失實,並不反坐。這樣一來,告密之風大興,無辜被株連者不下千萬,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來俊臣誣陷平章事狄仁傑等人有謀反的行為。來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將狄仁傑逮捕入獄,然後上書武則天,建議武則天降旨誘供,說什麼如果罪犯承認謀反,可以減刑免死。狄仁傑突然遭到監禁,既來不及與家裏人通氣,也沒有機會麵奏武後,說明事實,心中不由焦急萬分。審訊的日子到了,來俊臣剛在大堂上宣讀完武後誘供的詔書,就見狄仁傑已伏地告饒。他趴在地上一個勁地磕頭,嘴裏還不停地說:“罪臣該死,罪臣該死!大周革命使得萬物更新,我仍堅持作唐室的舊臣。理應受誅。”狄仁傑不打自招的這一手,反倒使來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出戲了。既然狄仁傑已經招供了,來俊臣將計就計,判了他個“謀反是實”免去死罪,聽侯發落。

來俊臣退堂後,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壽悄悄地對狄仁傑說:“你可以再誣告幾個人,如把平章事楊執柔等幾個人牽扯進來,就可減輕自己的罪行了。”狄仁傑聽後,感歎地說:“皇天在上,後土在下,我既沒有幹這樣的事,更與別人無關,怎能再中害他人?”說完一頭向大堂中央的頂柱撞去,頓時血流滿麵。王德壽見狀,嚇得急忙上前將狄仁傑扶起,送到旁邊的廂房裏休息,又趕緊處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漬。狄仁傑見王德壽出去了,急忙從袖中抽出手絹,蘸著身上的血,將自己的冤屈都寫在上麵,寫好後又將棉衣裏子撕開,把狀子藏了進去。一會兒,王德壽進來了,見狄仁傑一切正常,這才放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