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凡事“曲則全”(2 / 2)

狄仁傑對王德壽說:“天氣這麼熱了,煩請您將我的這件棉衣帶出去,交給我家裏的人,讓他們將棉絮拆了洗洗,再給我送來。”王德壽答應了他的要求。狄仁傑的兒子接到棉衣,聽說父親要他將棉絮拆了,就想:這裏麵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壽後,急忙將棉衣拆開,看了血書,才知道父親遭人誣陷。他幾經周折,托人將狀子遞到了武則天那裏,武則天看後,弄不清到底是怎麼回事,就派人把來俊臣召來詢問。來俊臣做賊心虛,一聽說太後要召見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偽造一張狄仁傑的“謝死表”奏上,並編造了一大堆謊話,將武則天應付過去。

又過了一段時間,曾被來俊臣妄殺的平章事樂思晦的兒子也出來替父親伸冤,並得到武則天的召見。他在回答武則天的詢問時說:“現在我父親已死了,人死不能複生,但可惜的是太後的法律卻被來俊臣等人給玩弄了。如果太後不相信我說的話,可以吩咐一個忠厚、清廉你平時信賴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謀反的狀子交給來俊臣處理,我敢擔保,在他酷虐的刑訊下,那人沒有不承認的。”武則天聽了這話,稍稍有些醒悟,不由想起狄仁傑一案,忙把狄仁傑召來,不解地問道:“你既然有冤,為何又承認謀反呢?”狄仁傑回答說:“我若不承認,可能早就死於嚴刑酷法了。”武則天又問:“那你為什麼又寫‘謝死表’上奏呢?”武則天核對了狄仁傑的筆跡,發覺完全不同,才知道是來俊臣從中做了手腳,於是下令將狄仁傑釋放。

狄仁傑的作法告訴我們,有時候忍耐住剛強直率的性格與對方旋,是鬥爭中的良策,相反以硬碰硬,會讓自己吃大虧的,這樣做無論從哪方麵來講都是不明智的。

麵對上司的不適當言行,如果你針鋒相對地進行爭執和批駁,對方很難從內心真正接受,還可能使自己“惹火上身”;在表達方式上委婉一些,效果就好多了。

明代嘉慶年間,“給事官”李樂清正廉潔。有一次他發現科考舞弊,立即寫奏章給皇帝,皇帝對此事不予理睬。他又麵奏,結果把皇帝惹火兒了,以故意揭短罪,傳旨在李樂的嘴巴上貼封條,並規定誰也不準去揭。封了嘴巴,不能進食,就等於給他定了死罪。這時,旁邊站出一個官員,走到李樂麵前,不分青紅皂白,大聲責罵:“君前多言,罪有應得!”一邊大罵,一邊趴趴地打了李樂兩記耳光,當即把封條打破了。由於他是幫助皇帝責罵李樂,皇帝當然不好怪罪。其實此人是李樂的學生,在這關鍵時刻,他“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下了自己的老師。如果他不顧情勢,犯顏“直”諫,非但救不了老師,自己怕也難脫連累。

這個方法的使用真是巧妙至極。李樂不懂和人與人之間“潤滑當先”的道理,離自己的學生還差了一大截。要知道我國傳統文化,是很講究繞圈子的,尤其是在舊中國的官場“伴君如伴虎”,不會“繞圈子”,就很容易扮演吃虧的角色,深諳此道的人才可能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