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的是,光緒帝繼位第15年,果然有一個官員上疏清廷,請求尊奕為“皇帝父”。慈禧太後見疏大怒,拿出奕以前的奏折為武器下諭痛斥此人,以邪說況進,風波很快平靜下來了。
在我國的封建專製製度之下,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像奕這樣具有皇帝生父特殊身份的人,更容易遭到慈禧太後的猜忌,稍有不慎,就會大禍臨頭,奕謙虛謹慎,不以自己有功而大肆宣揚,不但保全了自家的性命,而且還贏得了慈禧太後的歡心。
佛教認為,人的一生就是受苦受難的過程,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來信奉這個觀點。但是,你要謀求發展,就要處處小心謹慎,穩步前進,夾起尾巴做人。話雖然是粗俗了一些,但裏麵包含的大道理,還需要我們慢慢去領悟。
三國時期曹操的著名謀士荀攸,智慧超越,謀略過人,他輔佐曹操征張繡、擒呂布、戰袁紹、定烏桓,為曹氏集團統一北方、建立功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朝二十餘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複雜關係,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敗之地,他能甘於淡泊緘默,所以才能躲避風雨。曹操有一段話形象而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這一特別的謀略:“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可見荀攸平時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內對外,對敵對己,迥然不同,參與軍機,他智慧過人,連出妙策,迎戰敵軍,他奮勇當先,不屈不撓。但對曹操、對同僚,卻不爭高下,表現得總是很謙卑、文弱、愚鈍、怯懦。
有一次,他的姑表兄弟辛韜曾問及他當年為曹操謀取冀州的情況,他卻極力否認自己的謀略貢獻,說自己什麼也沒有做。他為曹操“前後凡劃奇微十二”,史家稱讚他是“張良、陳平第二”,但他本人對自己的卓著功勳卻是守口如瓶,諱莫如深,從不對他人說起。他與曹操相處20年,關係融洽,深受寵信,從來不見有人到曹操處以讒言加害於他,也沒有一處得罪過曹操,使曹操不悅。建安十九年荀攸在從征途中善終而死,曹操知道後痛哭流涕,說:“孤與荀公達周遊二十餘年,無毫手可非者。”並讚譽他為謙虛的君子和完美的賢人。這都是荀攸避招風雨,精於應變的結果。
避招風雨的應變策略,初看起來好像比較消極。其實它並不是委曲求全,窩窩囊囊做人,而是通過少惹是非,少生麻煩的方式更好地展現自己的才華,發揮自己的特長。保命安身,還可以求得一個好的終結。
“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千古良輔張良,在功成名就時,漢高祖讓其擇齊地三萬戶為封邑。那時,連年戰爭,人口銳減,糧食奇缺。齊地素以富饒著稱,對於立國不久,困難重重的漢朝來說,齊地的三萬戶是個極為豐厚的食祿。然而,張良卻婉然謝絕了劉邦的厚賜,隻選了萬戶左右的留縣,受封為“留侯”。張良置榮利而淡之,行“避招風雨”術,其明哲保身的用心,可謂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