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在生活中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它可能是一種平白無故的批評,也可能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指責;它可能來自於同事和朋友們的誤解,也可能是出於某些不安好心的人的唆使和陰謀,這時候,我們必須忍耐,在對方的輕拳中等待機會然後一擊致命。
人們大都重名利,成名使人有成就感,精神振奮。得利能夠使人有滿足感心情愉悅,人們也大都懼怕災難,災難令人感情痛苦,心智受到傷害。所謂趨利避害是人的共同心理,無論是君子或是小人,在這一點上其實都是一樣的,隻不過有的人在功成名就時仍然“夾起尾巴做人”從而趨利避害;而有些人則一副誌得意滿、天下唯我獨尊的姿態,這樣的人就是典型的見利忘害。真正的處世高手,在自己得勢時也不會咋咋呼呼。
清朝末年的醇親王奕譞懂得個中道理,因此在血雨腥風、瞬息萬變的政治風雲中,不但能保全性命,而且官越做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鞏固。
醇親王奕譞是鹹豐帝的弟弟,他的福晉(即夫人)是慈禧太後的親妹妹,因此,他不僅是慈禧太後的小叔子,又是其妹夫,在當時是赫赫有名的七爺。
奕年輕時曾銳意地參與清廷內部權力的鬥爭,他在熱河時就與慈禧太後聯合在一起秘密擬定準備發動政變、懲處肅順等顧命八大臣的諭旨,回到北京隨慈禧太後、六哥恭親王奕發動“辛西政變”後,又帶領軍隊夜抵密雲捕捉肅順,為慈禧太後上台垂簾聽政立下汗馬功勞,被授以都統、禦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但是,不久以後他就看到清廷內部權力鬥爭的殘酷無情,特別是比他功勞更大、地位更高的奕,曾因小過險遭罷斥之禍之後,奕的處世態度頓為大變,時時事事謙虛謹慎。奕特意命人仿製了一個周代的器,這個器若隻入一半水,就可以保持平衡,若是放滿了水,則會傾倒,使全部的水都流失掉。奕便在器上親自刻了“謙受益,滿招損”的銘詞。
1874年,同治帝駕崩,無子嗣,慈禧太後召集王大臣等宣布說,欲立奕的兒子為皇帝。聽到自己的兒子被選立為皇帝,奕不但沒有絲毫的興奮,反而被嚇得昏倒在地,碰頭痛哭,被人挽扶而出。奕及其夫婦都深知慈禧太後氣量偏狹,待人凶猛無情,就是她的親生兒子同治帝也時常遭慈禧的責罵虐待,自己兒子一旦入宮,如入虎穴,不但兒子時刻有忤旨殺身之禍,就連他奕本人也難免為慈禧太後所疑忌。因為他的兒子做了皇帝,他本人就成了“皇帝本生父”了,本生父雖然與太上皇不同,但如果將來他的兒子大權在握,就有可能把他尊為太上皇,這就會損害了慈禧太後的權力,而慈禧太後恰恰權力欲及強,是萬萬不能容忍的。為了遠避嫌疑,表明自己的心跡,奕一麵言詞悲憫地懇請罷免一切職務,表示要“喪盡餘生,與權無爭”;一麵秘密地向慈禧太後呈遞奏折說,將來很可能有人利用他是清光緒帝本生父的特殊地拉,援引明朝皇帝“父以子貴,道遭所尊親”的例子,要求給他加些什麼尊號,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應該將提建議的人視之為“奸邪小人,立加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