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人喜歡,在社會上也沒有地位,我對於這個世界可有可無,放在哪裏都微不足道。我很痛苦,也很自卑,在外人麵前我都不說自己是教師。我在社會上有一些有錢的朋友,他們生意很成功,坐騎是奔馳,我卻常開摩托車。每當他們開車接我出去玩時,我的心就有些酸澀。那天在~家有名的酒店裏,一位朋友請客拉我作陪,席間他偷偷對我說:“你看吃飯的人這麼多,但買單的總是那麼幾個人。”雖然這話並不是針對我,但我聽在耳裏,卻隻是覺得難受。
於是我想我要努力,我要賺錢,讓別人不再用那種“你是老師啊”,“現在教師不錯嘛”的帶有同情和寬解的語調同我說話。
我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我取得了一些成就,也算有錢了,還有了自己的公司。那天一位港商給我打電話,說聽我的課很有意思,想和我聊一下。於是我們約好,下個周末我去他的私人會所小住兩天。那天他開著一部紅色法拉利跑車來接我。我們沿著海濱奔馳著,幾小時後到了他位於海邊盡頭的私家會所。那是背山麵海的一棟園林式別墅,有網球場,私人海灘,通往別墅的路都是他自己修的。我在那裏盡情享受著陽光、沙灘、海浪、椰風,晚上伴隨著海浪舒緩的拍擊節奏入眠,那時我仿佛才真正體味到快樂生活的滋味。第二天又來了一批朋友,我們一起坐上他的遊艇出海。那是一種美妙的感覺,躺在甲板上的躺椅上,喝著冰鎮啤酒,欣賞著無邊海景,人竟然有這樣的享受。我在想:當資本家真好,我也要當資本家。
但我發現他們太有錢,我怎麼都不可能賺那麼多錢,於是我又有了自卑。但我感覺他們的素質也並不比我高,而且對我還蠻尊重的。因此要我在他們麵前自卑,我真不服。但比錢,我的確沒他們多啊!
德國總理施羅德有“奧迪總理”的雅號,因為他結過4次婚,將他送給4位夫人的戒指擺在一起就像奧迪汽車的四環標誌。他曾經自嘲道:“我每過12年就得換一個妻子,但在這12年裏我是忠誠的。”
那天報紙上有篇文章,介紹記者采訪施羅德的母親。記者說:“你養了一個好兒子。”“不”,施羅德的母親馬上糾正說,“我養了兩個好兒子。”施羅德的弟弟是水管工。在母親眼裏,總理施羅德和水管工弟弟都是她的好兒子。
我明白了,人隻有機遇、環境、分工的不同,人的本質都是同樣的高貴。別人可以輕視我,但我自己不能輕視自己,因為我和他們一樣,同樣是上帝的寵兒,是獨一無二的,是沒有人可取代的。我要體現自己的作用,表現出自己的價值。我的價值並不在賺錢的多少和權位的高低上,那些隻是身外物,我的價值應該在於發展自我,使自我成長,成為與自己潛能相符的人。
實際上,人的快樂和幸福是不能寄托在外物上的,否則這山望著那山高,你就總會有自卑,總會有痛苦。有了幾百萬,見到上千萬的會痛苦,有了上千萬,見到上億的又不舒服;當了處長見了局長會自卑,當了局長見了部長又會不安。人要活得像個人,活出一種真正人的氣質來,你就隻有做自己,因為你是獨特的,是世間獨一無二的,你享受自己,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思想,不斷去發展自己,這樣你與任何人比都不會自卑。他是獨特的,他有錢,他當官,隻不過是機遇使然或他熱衷於如此。而你所熱衷的是做自己,發展自己,這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是人的最大快樂之所在。因為你不需要去討好別人、迎合人,活得像個頂天立地的7叉子。雖然他有錢,當官,但遇到比他更有錢或更大的官,他還得巴結、討好人。他們並不比你快樂。
這絕不是阿Q精神。你能說那些有權、有錢的人士就一定比我們快樂嗎?我倒看到很多的位高錢多的人士整天生活在焦慮中,還不如我這樣的瀟灑自由。我去了趟法國,發現很多法國青年都是沒錢後才去工作,有了夠用的錢後,他們就會辭去工作,四處旅遊,享受人生。而那些有錢、有權的人士,由於責任重大,卻不得不整天撲在工作上,完全無暇享受,生活單調、枯燥。你說誰更快樂呢?有錢、有權並不等同於快樂,快樂應寓於創造中,應寓於自得其樂的生活中。
我並不否認物質生活給人帶來樂趣,但幾千萬與幾百萬給人帶來的享受又有什麼區別呢?而且有個性、有自己的思想和方法的人,我總覺得在社會上是不會貧窮的,隻要他想去賺錢,就一定能找到適合他自己的方法。
我知道了人要尋找快樂,要活得像個人,就要做自己,找自己的特長,從發揮自己中獲得樂趣。愛因斯坦也沒當高官,也沒多少錢,但他不快樂嗎?他跟比爾·蓋茨和克林頓相比會自卑嗎?我不是愛因斯坦,但我在做自己,在發揮自己中也得到了快樂。
這樣想通了後,我遇到任何人都不自卑了,也不覺得壓抑了,我始終能將自己擺在平等的地位上和任何人交往。
我突然發現我自由了,不再被外在的金錢和權位所壓迫了。遇到錢多、位高的人我能平等交往,錢少、位低的人我也懂得尊重他們了。這樣我才感覺到是一種真正的平等,是真正地消除了自卑。
施羅德母親的話,讓我懂得了放下,讓我從年輕時一味追求賺錢、成名的獨木橋中,踏上了人生快樂的康莊大道。一些數年沒見的朋友現在見到我後,都說我更平實、祥和了,感覺到我的心更穩了。我自己也覺得我現在已經懂得了人生,是一個真正快樂的人了。而我的這種快樂正來源於我對年輕時一些“癡迷”的放下。
人要學會放下,放下了才會快樂。有人問我:“如果你對任何事物都能放下,那你還有快樂可言嗎?”
的確,我之所以說自己與佛教是有緣無份,就是因為我不能將所有的東西都放下,人生中也需要有執著。我認為:執著是對事業的執著,放下是對物質的放下。
要點:
學會放下就是快樂。
一、熱愛生活
人的成功、幸福、快樂與否,最本源的一條就是看你是否珍惜生命。一個人如果連生命都不珍惜,世界上還有什麼值得他追求?他又何來幸福而言呢?
當然尊重生命不是要苟且偷生。真正的尊重生命,是要讓生命活得轟轟烈烈,活得有價值。如果隻是活著,沒有任何夢想,沒有任何奮鬥,沒有讓生命徹底地奔放起來。那麼生命就隻像一桶水,隨時間慢慢流淌,最終枯竭。這樣活著,不是尊重生命,而是對生命意義的踐踏。我喜歡《紅色戀人》中的一句話:如果不能驕傲地活著,我寧願死去。
什麼叫驕傲地活著?驕傲地活著就是要表現生命的尊嚴,體現生命的價值。
有些人說那些探險者就不珍惜生命,他們總是用生命去冒險。
在電視中我聽過一個女畫家講述她去西藏探險的故事:
“我想去傳說中的一個古城遺址。但沒有車,我決定步行。背上行囊,帶上糧食和水就獨自開始了艱難的行程。我邊行邊畫,為西藏的遼闊與粗獷而感動。但不幸我在茫茫的大山之中迷失了方向。幾天幾夜,糧食吃完了,水喝光了,加上強烈的高原反應,又饑又渴,我已經精疲力竭,上下眼皮沉重得就像灌了鉛一樣,隻是想合上。這裏四周一片荒涼,蒼鷹就在我頭上盤旋,隨時等著我死去後來吃我的屍體。我從小嬌生慣養,何曾吃過這樣的苦,但隻要我的意誌稍一鬆懈,就會睡過去永遠不能醒來。我不想死。奇怪我讀大學時很多時候都想自殺的,這時卻有強烈的求生意誌。我狠命地咬自己的手腕,用痛楚來刺激自己保持清醒。饑渴了,就接自己的尿喝。就這樣在迷迷糊糊之中不知支撐了多少時候,幸好來了一輛路過的軍車,我算是撿回了一條命。
從這以後,我就加倍地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我還會去冒險,還會去尋找藝術的靈感。”
生命是寶貴的,探險者不是不珍惜生命,他們隻是想讓生命更充實,更富有靈性。我喜歡西藏,從聽鄭鈞的《布達拉宮》、李娜的《青藏高原》,到齊秦的高原狼之吼起,我就向往西藏。但直到看了這位青年女畫家的西藏組畫,我才被深深震懾了。畫中凝聚的粗獷與野性的精神,展現出的痛苦與美麗共存的浪漫,正是人類原始精神的唯一殘留地。如果沒有親身的經曆,痛苦的感受,又怎麼能再現出這樣的氣勢呢?這組畫令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振奮,激發出了生命中久已衰亡的本能。這組畫讓我痛下決心,要坐車進西藏,去體味那野性與神秘。
你去過西藏嗎?如果沒有,我勸你一定要去一去。任何一個人隻要去了西藏,不論你有多痛苦,有多少煩惱,大自然的粗獷和野性都會讓你心胸開朗。在那樣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人都能生存,我們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當我們坐的車一進入西藏時,放眼都是高山,在那些傾斜近70度的高山上,人都站不住,藏民居然能在上麵種青稞,我們滿車的人包括老外都驚訝得叫了起來。人有多神奇的能力啊!雖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正在生存著,但我們卻並沒能理解生命的神奇與魅力,並沒能真正懂得生命的意義。難道我們不應該盡一生之力去探尋生命的奧秘,享受生命的神奇嗎?我們太倚重於享受外在的事物,實際上生命本身就是我們享受不盡的源泉。生命的神秘,生命的奧妙,也許我們久已習慣生命,已不太懂得享受,就像我們經常會由於遺忘,手中拿著鑰匙卻到處找鑰匙一樣,鑰匙不在別的地方,就在我們手上啊!
英國大富豪布蘭科,創辦了聞名世界的唱片、航空帝國,他的觸角幾乎涉及到了商業領域的每一個角落,生活也可以過得窮奢極欲:但他卻選擇了風險極大的乘熱氣球環遊世界。記者問他怕不怕死,他說怕死極了,但生命中總應該有一些新的東西。
生命中沒有了新奇,生命還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隻是在單調地重複著昨天,那活一百歲也就等於活了一天。生命的價值不在於生活的數量,而在於生活的質量。每天去尋求一些新奇,找一些變化,才能感受生命的奧妙,享受生命的喜悅。我想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也正是因為他們總在努力追尋生命的新意吧?
活著就要努力去尋找生命的活躍與充滿,死亡的否定力量並不意味著我們的生命就是一個將要消磨和消耗掉的廢物,我們要麵對痛苦、死亡與虛無的威脅,與之對抗,力求在生命中創造出新的意義。
生命是神奇的。千百年來無數哲人、詩人、科學家,都曾探討生命,為生命發出過感慨,但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在探討生命,為生命發出感慨。那麼生命究竟是什麼呢?生命就是心髒的跳動?是腦細胞的活動?或者說是生物體的活動能力?我覺得是又都不是。實際上生命就是每天早上能看到初生的太陽,聞到花香,聽到鳥語,能感覺到風吹在臉上,雨淋在身上。擁有生命,就能戀愛、享樂、工作、創造,就能一天一天地長高,就能感受很多的神秘,就能無盡地去拓展。而失去了生命,那就一切都沒有了。沒有痛苦,也沒有歡樂;沒有了吃藥的苦澀,也沒有吃麻辣火鍋的暢快;沒有了父母的疼愛,情人的依戀……
具體點說,其實生命就像一道菜,菜的好壞,除了要有很好的原材料外,關鍵還要看廚師,要想生命成為佳肴,是很好的享受,我們每一個人——這道菜的廚師。就要善於烹飪。
要點:
活著能幹多少事嗬!請珍惜生命!
二、快樂是一種心態
我曾在心裏祈禱:如果有上帝,他應該讓我生得高大英俊,還應該讓我很有錢,還要讓我的人生快樂。可我又想,如果上帝說我太貪心隻允許我選擇一條呢?
如果你們麵臨與我同樣的選擇,我相信大家一定選擇的是:讓人生快樂。
叔本華說:“一個悲觀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飲人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生命的幸福與困厄,不在於降臨的事情本身是苦是樂,而要看我們如何麵對這些事。”我在深圳的很多富豪朋友也說:外在能帶給人的東西是很少的,人的快樂與否還是決定於自己。
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我已經很久沒有坐過長途列車。坐長途列車,在狹小的空間裏呆十幾二十幾個小時,真是件十分辛苦的事。但辛苦歸辛苦,回味起來也有很多樂趣,有時甚至能在車上找到人生的啟迪。
記得那是初來深圳期間,有次買了張硬座車票回老家過年。狹小的車廂裏擠滿了趕回家過年的人群,車廂與車廂的連接處,過道中間,椅子下麵,到處都塞滿了人,不說洗手間的門開不了,連挪腳的地方都沒有。我都盡量少喝水,以減少上洗手間的次數。饑餓,幹渴,連同混雜在汙濁空氣中的汗味、煙味、臭味,都在疲倦麵前變得不是那麼難以忍受。隻是想睡覺,但頭始終找不到支撐點,隻能在昏昏沉沉中時睡時醒。
這時一個小女孩的聲音鑽進了我的耳朵:“我要是不疼了,我就回家騎小車,我還要一個大大的布娃娃。”
從她年輕的父親那兒,我知道了這個今天過四歲生日的孩子長了腫瘤,醫生打開了這個孩子的腹腔不敢做手術就又縫上了。
我突然覺得自己的眼睛濕潤了,但我不敢讓眼淚掉出來,怕影響這孩子快樂的情緒。大人有時還不如孩子,孩子還知道在災難麵前天真地尋找快樂。大人也許已沒有了那份天真。但僅是沒有了那份天真嗎?大人成熟了,世故了,但這份成熟與世故中,我們是否也泯滅了許多的天性呢?追求快樂就是人的天性!但此時如果我在車廂中大聲唱歌,或者是開朗地大笑一下,也許就會有很多人以為我有精神病了。大人已不如一個小孩那麼純真地熱愛生活和事物了,於是生活也就隻變成了忍受、厭煩與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