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通向快樂的途徑(1 / 3)

用感恩的心做人,用愛心做事。

《老人與海》是我一生中最喜愛的書之一,從它英雄主義的浪漫中,我找到了擺脫生命虛無的道路。

老人的這種精神讓我振奮,讓我激動,但我覺得它太悲情了,這畢竟是一種古典的英雄主義。人生短暫,生命不是表現悲壯的道具,也不是一場賭博,我們總要想辦法讓它既充實又快樂啊!

生命隻有一次,因此生命是珍貴的,正因為它的珍貴,所以我們不僅要體現生命的價值,也要盡情地享受生命。

生命短暫,死後一切皆空,這也決定了我們生命中唯一的意義:就是要享受生命,讓生命真正快樂。

關鍵是怎樣才能讓生命真正快樂?

我問過很多人:人活著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他們,包括一些小學生都告訴我:“活著就是為了成功!”

我反問:“那你活著所有的目的就是為了成功,那成功比活著還重要了?”

我再問:“成功是為了什麼?”他們說成功了就會有很多錢,會得到很多人的尊重,能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我說:“成功了會有許多錢,但有很多錢又是為了幹什麼呢?難道還不是為了你能過得更好嗎?成功了會得到社會的尊重,能對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但這還不是為了你能活得更有價值,更開心,更好嗎?”

人生的目的其實就是活著,讓自己活得更好,更快樂,更有價值。成功隻是讓你活得更好的一種手段,甚至可以當作是最重要的手段,但絕對不是目的。很多人總把成功當成人生的目的,這種人活著是不會有真正的快樂的,因為成功是沒有止境的,你會陷於蕭伯納所說的那種循環論式的痛苦裏不能自拔。

活著就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更快樂。但僅僅活著就能快樂了嗎?人生中有那麼多的煩惱痛苦,顯然僅僅活著並不能得到快樂,還需要加上一些別的東西。需要加上一些什麼東西呢?需要加上一些美好的人生態度!

我看到很多人活得很痛苦,老是覺得受到了生活的虐待,其實隻是因為他的心態不好,心態上出了問題。

人要生活得很快樂,就必須要有一種很好的生活態度。

有些人看到我很開心的時候,就問我:“你為什麼那麼開心啊?”

我會說:“你有毛病啊,開心需要理由嗎?”

一個人很快樂,他如果能找到快樂的理由,這種快樂就不是真快樂。比方說我因為有了這個玩具就很開心,那沒有了這個玩具的時候我不是就不開心了嗎?

就如愛一個人一樣。愛一個人是什麼?是一種感覺和對她整體的愛。如果愛可以說出具體的理由,我認為這個愛就不是真愛。比如說你愛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好漂亮啊!但如果她的眼睛瞎了怎麼辦呢?你還愛不愛她呢?

真正的愛就是一種感覺,是一種對整體的感覺,是說不出具體原因的。同樣,快樂也是這樣,快樂是一種常態。

你去醫院問醫生:“我為什麼那麼健康啊?”醫生肯定會把你送到精神病院去。健康是正常的,自然的,是不需要理由的。你隻有不健康了才會去醫院,醫生就會幫你找原因,為你治療。

快樂是正常的,是自然狀態,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快樂才是有原因的。

快樂就像山間的泉水,它會自然地、不間斷地往下流。如果哪天你感覺不快樂了,這個泉水不流了,那一定是有了問題。你不需要去再造一條山泉,你隻要去找一下原因,可能是有一塊石頭堵住在這個泉眼上麵,阻礙了水流,你隻需要把這塊石頭搬掉就行了。

我希望大家能永遠記住這一點,快樂是自然狀態,是正常的,活著就應該快樂。如果你哪一天不快樂了,那一定是不正常的,是有原因的。你要去找一下原因,可能是你的心理問題還是有什麼別的問題阻礙了你,你隻要將這塊石頭搬掉就好了。

要點:

快樂是正常的,不快樂才是不正常的。

你不快樂的時候,就需要搬掉你思想裏的那塊石頭。

1.不要從比較中獲得快樂

既然快樂是常態,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會感覺不快樂呢?隻是因為他們將快樂建立在了錯誤的基礎上。

記得讀書的時候,有次考試,我同桌考了70分,他成績很好的,考了70分就很難過。那天我也考得不好,才考了60分。當他看到我的成績後,就突然很開心了,“哇,你才60分啊!”

我說你不是混蛋嗎,你怎麼能因為我考得不好就開心呢?

其實有很多人的開心都是在比較中得到的。比方說有人買了一部豪華小車,他就很開心。為什麼開心呢?是因為別人沒有車。他怎麼能因為別人沒有車就開心呢?我以前經常開摩托車,一下雨就很麻煩,要穿雨衣,顯得很臃腫。我有了汽車以後,就特別喜歡下雨,一下雨我就開車去街上看那些開摩托車的人,覺得心裏特別爽。

很多人的快樂都是通過比較得到的。這種快樂有兩麵:一麵是通過比較會有滿足感,能讓你快樂;但一山還比一山高,另一麵就一定會給你帶來痛苦。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麵,一麵寫著滿足,另一麵寫著不滿足。

我搬了新居以後,一直覺得很開心,坐在家裏就覺得舒服,總在幸福地思量著這裏掛幅畫,那裏加點小裝飾。

那天我朋友也住進了新居,我就去他家參觀。我看著他家的豪華裝修,覺得自己家簡直無法與其相比,於是我對買畫、買小裝飾品的熱情就頓然沒有了。

我的家並沒有變,但為什麼僅因為別人的家比我家漂亮,我就不快樂了呢?這就是比較的結果。

奧修先生講過一個故事:

老爹帶著他的兒子去看50個美女跳裸體舞。邊看的時候就邊在那裏發出“呸!呸!呸”的嫌惡聲。

兒子就問:“老爸,你不喜歡看啊?”

他老爸說:“我當然喜歡看,隻是我看的時候就想起了你媽而已。”

老爹與他妻子的關係本來可能是很好的,但看著美女的表演,比較起妻子來,就頓生了嫌惡之心,於是他也就開始不滿足了,不快樂了。

人生活在社會中,必然要與社會發生關係。當我們擁有財富時,別人也擁有,於是出現比較。你擁有百萬,我得擁有千萬,比你富有;你坐桑塔納。我得坐奔馳,比你神氣;你吃一桌用一千元,我吃一桌得花五千元,比你豪華;你當市長,我得當上省長比你大。

帶著比較心態去生活的人,他永遠都沒有滿足的時候,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就如電腦10年前有台286就很了不起,但現在不要說386、486,P3都顯得過時了。用比較心態生活,總想出人頭地,超過別人,希望從他人羨慕的眼光中去感受幸福。20年前誰家有一輛自行車,就夠他幸福很長時間了,但自行車一普及,擁有自行車就不再有幸福感了;於是要有摩托車才感到幸福,買摩托車的人多了,擁有摩托車的幸福感又隨之消失,要有轎車才覺得幸福。社會總在不斷的推陳出新,生活在比較中的人,為了幸福他是不可能滿足的。

佛教將我們這個有情的世界稱為“欲界”。認為執著欲望正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我們所謂的幸福快樂,說穿了不過是欲望的滿足。而欲望又是沒有一定的東西,欲望與物質條件有關係,但具備什麼條件滿足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它往往隨著物質環境的改善而水漲船高。物質條件豐富了,人的欲望也在不斷的攀比中隨之膨脹,於是人就總是處在不斷向外的追求中,也就總是處在欲望煎熬下的痛苦之中。

人的快樂是不應該建立在比較上的,真正的快樂應該源自於自己,源自於自己的內心。

要點:

從比較中得到快樂。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麵:一麵寫著滿足;另一麵寫著不滿足。

2.放下即是快樂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國王,他擁有無盡的權勢和財富,王後美麗,王子可愛,王族家庭生活也很美滿。但是他就覺得不快樂,一直不快樂。

有一天他把禦醫招來,說:“我怎麼這樣不快樂呢?你應該讓我快樂起來!你要讓我快樂起來了,我就賜給你大量的財富,如果你不能做到,我就砍下你的頭。”

這個禦醫一下就慌了。該怎麼辦呢?要怎麼樣才能讓一個人快樂呢?他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什麼辦法,就對國王說:“尊敬的國王,我需要靜心,要回去參照一下古代的經典,以及以前的醫學有什麼方法,我明天來告訴你。”

國王說:“好啊,你回去查吧。”

這個禦醫回去就頭痛了,心想:怎麼辦呢?怎樣才能讓他快樂呢?這個國王看上去已經瘋了,我如果做不到,他真的會砍下我的頭的。他想了一個晚上,到第二天早上,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其實那很簡單。

他對國王說:“陛下,你想快樂,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方法。你去把這個國家最快樂的人的襯衣穿上,你就會快樂了。”

國王很高興聽到這個方法,他說:“就這麼簡單?”於是他告訴宰相:“去找一個快樂的人,並盡快把他的襯衫帶來給我。”

宰相出發了,他在想:什麼人才快樂呢?應該是有錢人才快樂。

他就去到那個最有錢的人家裏,講了這件事情。那個有錢人說:“可以啊,你要拿多少衣服去都可以,但我實在告訴你,我一點都不快樂。我還很感謝你告訴了我這個方法,我也要我的仆人去找這個最快樂的人的襯衣。”

宰相又去找了很多人,但大家都不快樂。宰相知道自己上當了,那個禦醫的問題現在變成了他的問題。他有麻煩了,怎麼辦呢?

這時有一個手下跟他說:“宰相,別擔心,我知道一個快樂的人,你也應該知道這個人,他每天晚上都在河邊吹笛子,他的笛聲很優美,很動聽,他一定是一個很快樂的人。”

宰相一聽,說:“對啊,有時候在深黑的夜晚,我陶醉在他的笛聲裏,那些曲調是那麼的美。這個人是誰啊?他在哪裏呢?”

手下說:“到了晚上,我們就可以去河邊尋找他,他每個晚上都出現。”

第二天晚上那個吹笛子的又出來了,他吹著他的笛子,傳出的笛聲有著無與倫比的美,每個音符都充滿了喜悅,宰相非常高興,他說:“我終於找到這個人了。”

當他們到達河邊時,那個人正吹著笛子,他問宰相:“你要做什麼?”

宰相問:“你快樂嗎?”

他說:“我很快樂,我就是快樂。你想要做什麼?”

宰相高興得手舞足蹈,他說:“你隻要給我你的襯衫就好了。”

這個人安靜不語,宰相就說了:“你為什麼不說話?給我你的襯衫!國王需要它。”

這個人說:“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我沒有任何襯衫。你現在看不到是因為夜晚太黑了,但事實上,我是赤裸裸地坐在這裏。如果我有的話,我可以給你襯衫,我甚至可以給你我的生命,但我沒有任何襯衫。”

宰相問:“那你為什麼感到快樂?你怎麼能快樂得起來呢?”

這個人說:“那一天,當我放下了我所有東西的時候,我就變得快樂了。”

其實快樂有一個很簡單的法則:就是學會放下。

我剛開始出書的時候和一位書商合作,他不僅從合作中賺了錢,還盜印了我很多書,並且還欠了我一大筆款。我很氣憤,心想怎麼會有這樣沒信用的人呢,我一定要把錢追回來。但找他又找不到。由於太容易相信人,我又沒有讓他打欠條,官司也不好打。那段時間我心裏很煩,做什麼都不開心。

但這終究不是辦法啊!結果我就想:煩有什麼用呢,錢又拿不回來,隻是弄得自己越來越難受。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一些經驗教訓,都會吃一些虧,關鍵是要吃一塹長一智,要改進我的做事方法,以後不要重蹈覆轍。

當我努力從思想上放下這件事後,我就感覺自己變輕鬆了。

放下說起來容易,其實做起來很難,這與人的修養有很大關係。

生活中很多人總在拚命追逐著一些東西,他們所有的精力都用於索取,但他們卻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些索取的東西是不是他們真正的需要?很多人隻是見到大家都這樣,於是他也要這樣,卻沒有停下來想想:我所追求的目標,是不是我想要的。在學校時,我們想要好分數;到了社會上,我們要事業成功,賺大錢,有聲望,買更好的汽車,到各地觀光等等。然而,如果我們能在這些瘋狂活動的時候停下來想一想:“如果我真的獲得了這些東西,我是否就快樂了呢?”

小時候我很想要汽車,是一個小車迷。但現在我開著車,又不覺得有什麼了不得。其實很多人瘋狂追逐的東西,當你得到時,你會覺得也就那麼回事。

舍得,就是有舍才有得。一個人隻有學會了放下,才能夠得到。

從小我就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人,但不幸,來了深圳後也隻是一個中學教師。在學校,不要說校長,見到隨便一個主任我都要滿臉堆笑,語氣中透著巴結。那天打的,的士司機知道我是教師後,說:“教師好啊,在社會上比我們受尊敬。”他的語氣中似乎有些不忿。然後他談打麻將,說他們一晚的輸贏。從他的話語裏,我就覺得自己是一個窮酸。實際上社會上所說的對教師的尊重,我怎麼都感覺好似對待老弱病殘一樣,有一種同情在裏麵。

我也深愛過一位女孩,但與她交往的朋友比較起來,我總是很自卑,於是一直羞於出口。那天她過生日,我知道她喜歡照相,我逛了很多藝術品商店,精心挑選了一套精美的相框,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她。過了幾天,我去她家玩,發現我送的相框裏鑲進了一個男孩在歐洲的組照。我隻好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