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心靈裏播下高貴的種子,就將收獲高貴的人生。
偉大的靈魂並不是平庸之輩所能理解,它是高貴心靈和強盛生命力的結合物。
小時候去鄉下姥姥家玩,姥姥給了我一個石榴,吃完後我隨手將它的核扔在了小院裏。幾天後,它居然發了芽,於是我拜托姥姥好好照料它。
不經意間十幾年過去了,我再去姥姥家時,發現院中多了一棵結滿碩果的石榴樹。姥姥告訴我這就是我當年隨手撒下的種子。我真的驚奇了:一粒種子是這麼小,但它的力量卻這麼的無限,居然長成了大樹,還結出了無數的果實。
於是我好奇地剝開了一粒石榴的種子,卻發現裏麵什麼都沒有。但我總覺得它既然能成長為大樹,它裏麵一定有某種細微的、不可感知的本質,正是這種本質決定了它的未來,決定了它的成長方向。
俗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下雜草的種子,就隻能收獲雜草;你種下一顆大樹的種子,隻要有適合的陽光、水分、空氣、土壤,它就能成長為一棵參天的大樹。一粒種子正有能決定一切的本質。
其實人生也是一樣,你在心靈裏播下了怎樣的種子,就將收獲怎樣的人生。
盧梭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我常常為他的理論,為他孤獨的情感,激昂的文采所傾倒。但我初看《懺悔錄》時,卻怎麼也在心裏接受不了。一個少年時有露陰癖的性變態者,青年後又與他人共事一位中年貴婦,甚至因為這位貴婦去世時,在遺囑裏未曾提到他,他就偷了這位貴婦一條價值不大的緞帶。就這樣一個無賴,居然完全靠自學成了民主社會理論的奠基人,於是我在心裏問自己,為什麼他能超越卑賤成為一個偉人呢?
當我看了他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後,我明白了,雖然他浪跡過街頭,做過仆人,家庭教師,地位卑賤,但卻始終潛藏著一顆高貴的心靈。正是這顆心靈引領他走出了卑劣,激勵他在逆境中去尋找一個更公平、美好的世界,從而將人類導向了平等、自由、博愛的新航向。就像卡萊爾說的:“他教導的東西,整個世界將去做和創造出來。”正是在盧梭思想的引導下,才有了法蘭西共和國,才有了美國的獨立宣言。
盧梭在《懺悔錄》中開篇寫道:“當末日的號角吹響時,我願意拿著這本書和任何人一起站在至高無上的上帝麵前接受審判。這就是我曾做過的,我曾想過的,這就是真實的我。”
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完美的人,但從古至今又有誰能像盧梭那樣有勇氣、有道德,能將真實的自己坦然於眾呢?卑賤的人也許隻有在卑劣中得到樂趣。盧梭生活在最底層,受盡了各種屈辱,但他心靈的高貴使他無法忍受這一切,在孤獨與痛苦中,他思考著人的權利和價值,並用他天才的靈魂和激情四射的言辭喚醒了我們,使我們認識到平等和自由的可貴。他不僅自身超越了卑賤,而且用他高貴的心靈點燃了我們心靈中高貴的火種。也正因為如此,他生前雖然遭到了各種的非議、唾罵,但死後卻進入了法國的“先賢祠”,一個專門用來安葬偉人的處所,具有世界性的榮譽紀念意義。
人的思想和行為不可能全都是偉大的、高尚的,甚至有些可能是卑劣的,但隻要心靈保持高貴,並遵循高貴心靈的指引,那麼就必將超越平庸,變得傑出。
還有拿破侖·波拿巴,我少年時最崇拜的人物。歌德說:拿破侖擺布世界,就像洪默爾(德國音樂家)擺布鋼琴一樣,任何時候他都胸有成竹,應付裕如。他雖然出生在科西嘉貴族家庭,可初到法國時,也隻是一個普通的軍校學生。但正像他的名字拿破侖——意為荒野的獅子——一樣,他始終有著一顆高貴的心靈。
拿破侖身材矮小,但內心卻高貴狂傲,他宣稱,他的佩劍隻有劍帶屬於法國,劍刃卻由他自己掌握。拿破侖十分迷戀盧梭等人的啟蒙思想,為盧梭那種慷慨激昂的語言、熱情奔放的思想鼓舞著。他在手稿中寫道:一個十分狡猾的凶手在謀殺了合法君主並成功地竊取王位後,同樣受到上帝法律的保護……人民比篡權者有更多的權力去驅逐一個篡權的君主。
拿破侖在少年時就向君主的權力發起了挑戰。其實他一生都是一個高傲的人。在土倫之戰中初露鋒芒立下大功不久,由於法國內部的政治鬥爭,他被投入了監獄。出獄後,一無所有的拿破侖奔走於革命新貴的門前,卻怎麼也低不下他那倔強的頭顱。拿破侖天生就是一個要做大事的人,他不能忍受平庸的生活。在那段沒有事業可為的日子裏,他心情鬱悶,不修邊幅,頭發蓬鬆,一副惹人生厭的外表,甚至無心戀愛,身體上也顯出了病態。巴爾紮克充滿同情地寫道:“你要有種,你就揚著臉一直往前衝。可是你得跟妒忌、毀謗、庸俗作鬥爭,跟所有人鬥爭。”
但拿破侖並沒有被命運擊倒,他在積極做著準備。不久保王黨人發生叛亂,由於巴黎沒有合適的軍事人才,熱月黨人不得不請閑居的拿破侖出來指揮軍隊。麵對八倍於己的敵軍,拿破侖臨危受命,鎮靜自若,運用高超的軍事才華,隻用一個小時就擊潰了叛軍。
一位哲學家說:“人生雖然漫長,但緊要之處卻隻有幾步。”拿破侖抓住了僅有的兩次人生機遇,使平淡的人生立即綻放出異彩。一夜之間,拿破侖一躍成為手握首都軍事和治安大權的炙手可熱的人物。他的麵前展現出一片錦繡前程。拿破侖卻不屑於此,功勳遠沒有為他攫取最高權力提供充分的條件。他不願把自己埋沒在巴黎的輕佻生活裏;也不願以自己的權利周旋於各種派別和權貴門前;他寧願直中取,不願曲中求。於是他毅然放棄了別人夢寐以求的職位,謀求了一個沒有多少實力的方麵軍司令職位,為的是能統兵在外。
拿破侖心中熾烈地燃燒著施展軍事才華、追求成為偉大統帥的強烈欲望,這種欲望不斷地驅使他去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正是他說出了“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名言。欲望加才華就能形成一種堅定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使他最終成了傲視歐洲的雄獅。他本人也成了鼓舞幾代年輕人個人奮鬥的目標。
從盧梭、拿破侖來看,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從小就有一顆高貴的心靈,’他們不甘平庸,始終追求卓越。高貴正是一切偉人心靈中那種細微的、不可感知的、決定他們成長的本質。
你在心靈裏種下的是卑微的種子,你就隻能收獲卑微;而你種下的是高貴的種子,你就將收獲高貴,成為一個高貴的人。
不談那些偉人,我認識一些很成功的朋友,我也潛心研究過他們,我感覺他們最大的與眾不同不是能力上的,也不是知識上的,而是他們從小就有一顆不甘平庸的心。他們並不在外表上表現得狂傲,但在內心深處都認為自己是傑出的,是必將有一番作為的。即使開始的起點並不高,所處的環境很惡劣,身份很低微,但他們的雄心卻從來沒有湮滅,從來沒有喪失奮鬥的意誌。因此他們總是能抓住每一次機會,甚至沒有機會時,他們也能努力去創造機會。我有一位朋友,現在是擁有二百多位工人的電子廠的老板,他對我說:“當我在內地工作每月隻有二百多元工資的時候,一位在深圳的朋友告訴我他的月薪有三四千元,我都沒有羨慕他,因為我認定我將來必定不是隻靠幾千元工資來謀生的人。”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雄心,在他打工做到月收入上萬元的管理層時,卻毅然放棄了職位,創辦了自己的電子廠。
從我自身來看,我也實在是一個平凡的人,但沒想到不經意間寫出的《方與圓》,沒有任何媒體的宣傳,沒有任何炒作,在默默無聞中居然暢銷了八九年,直到現在也還在熱銷之中,表現了強勁的生命力。那些媒體瘋狂炒作,排行榜上總是位居前列的書,書商告訴我最多也就銷了百來萬冊,而《方與圓》加上各種盜版版本,總數已過500多萬冊;台灣出版了繁體版,而且多次脫銷,部分內容還被選人了台灣國文版教材;韓國也翻譯出版了韓文版,並成為韓國的暢銷書。於是社會上林林總總出現了一係列借方圓命名的書,居方行圓已然成了一種做人的境界。一些不法書商還幹脆就用我的名義炮製了《縱與橫》、《點與線》、《點與麵》、《新方與圓》等等,最令我哭笑不得的是,我不知什麼時候就被人終結了,市麵上居然出現了《方與圓》終結篇《受用一生的智慧》。就我這樣一個平凡的人,在書商眼裏已然是創造了奇跡。
既然我在一些人眼裏創造了奇跡,而且總有一些熱心的讀者來電、來信詢問,我也開始認真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有什麼奇特?
但想來想去,隻是覺得自己既懶散又貪玩,沒有恒心、沒有毅力。也沒有才華,可能我唯一可取的就是:我平凡,但決不平庸。我總有一顆追求卓越的心。
記得少年時,我就崇拜英雄,喜歡看英雄傳記。看了《三國演義》,就崇拜上了諸葛亮;看了《拿破侖傳》,又崇拜上了拿破侖。於是這些英雄在我幼小的心田裏播撒下人生要鑄就輝煌的種子。我的言行舉止還和其他同學一樣,但我的血管裏卻已開始搏動著同那些英雄一樣殷紅的血液,從此我的心靈裏就播撒下高貴的種子。記得初二學農勞動時,站在一個小山頂上,麵對著波光粼粼的南湖,我在內心發下誓言:將來不論幹什麼,都要好好幹,幹出名堂。這成了支撐我一生的信念。
有了這樣要出類拔萃的心態,於是我一生都在積極進取,尋找機會。但我生性懶散,臨高考前,還為剛借到的大仲馬的《基度山伯爵》而不忍釋手。結果高考考得不好,沒有進重點,進了師範院校。為了高考的失敗,我在心中一千篇地痛罵自己,用未來的前景激勵自己振作,“不努力,將來就不會有出路”,這樣的前途與我少年時的夢想有多大的差距嗬。我想努力考上研究生以改變命運。但我很貪玩,喜歡看球,喜歡踢球,還迷醉於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特別是古龍的小說,直到現在,每隔數年,我又能重看一遍,而且成了疲累之後很好的享受。最終考研究生也泡了湯。
畢業後,我分到了內地的一所中學。雖然我外表並不張揚,但內心卻在為無所作為而痛苦。我在日記中寫道:是什麼讓我從夢中驚醒,是沒有成就嗬……女人帶給我的隻是漣漣的淚水,事業帶給我的卻是椎心的疼痛。
於是我想變換環境,決定去深圳闖一闖。
來深圳後,我還是教書,但內心卻總在想著尋找自己的路。我在學校教書,熟悉中學教學。我想應該先利用這個優勢賺點事業的起步費。我考慮高考對學生自身要求較高,不是單憑教師努力就能取得成功,而初中生可塑性強,初中知識量小,內容簡單,采用家教式的教學方法,隻要教師優秀,學生努力就一定有成效。於是我想到在初中辦貴族班。當時學生請家教,每晚100元,不僅無法請齊中考要考的五科教師,而且家長不熟悉教師,不知道請的是否優秀。何況100元酬金,也無法請到優秀教師。我就想單獨一個學生缺乏相互的促進,學習效果不一定好,而且學起來也挺悶的,無法保持長久的興趣。但學生太多了又無法因材施教。如果集中5個學生為一個班,每個學生每晚仍收100元,總共500元。我用每晚200酬金,請最優秀的教師,因為同時開了好幾個班,這樣我就可以請5位教師輪流上課。課時租金一晚20元左右。我每個班一晚可以賺200多元。我賺了錢,教師對報酬滿意,學生進步明顯,家長也滿意。這是一個三贏的局麵。
但班辦了一年,就停辦了。一方麵我並沒想在這方麵長期發展;另一方麵,後來深圳中考各個學校抓得很緊,課外作業越來越多,學生晚上參加學習,就難以完成學校的作業,時間上無法協調。
這種班壽命不長,但我卻因此有了一點起步費,也就能開始了我後來的辦培訓之路。
如果要我總結前麵走過的人生,我想我最可取的是從小看了一些英雄故事,名人傳記,開始了英雄崇拜,那些英雄的精神在我的心靈裏紮下了根。於是我總在夢想著成為英雄,成為我少年時崇拜的偶像中的一員。我才總是折騰著:考研究生、闖深圳、辦貴族班,辦公司、從事成人教育、寫書等,直到現在這種精神還在我內心中燃燒,總是鼓舞我不斷向前,不斷進取。人生總會有低潮期,當自己某段時間太過沉淪時,這種精神就會從心底深處跳出來,責罵自己,呼喚自己重新振作向前。當自己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時,這種精神又會鞭策自己,英雄的棲息地應該是更遼闊的天空,決不能躺在一片小草地上沾沾自喜。英雄精神已經與我的心靈融為了一體。
人是應該追求高貴的,活著為什麼要平庸,要默默無聞呢?我們不能僅是為衣食住行而活,不能每天隻是靠看電視打發時光,人的生活不僅是生存,還要創造出一些價值,這樣的生命才是有意義的。
佛教強調人生有因果關係。它認為人有前世、今世和來世。人在現世的生活狀況,是你前世的所作所為造成;而你來世的生活狀況也取決於你現世的所作所為。即所謂今世之果是前世之因;來世之果是現世之因。我不想論及佛學的三世因果哲學,但我相信人生有因果關係。一些人取得成功,成為傑出人物,必定是有原因的。有人說是因為他們有能力,有勇氣,有熱忱,能抓住機會,我覺得都對,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顆高貴的心靈,正是這粒種子催生出其他因素,使他們獲得成功。
種子是有著巨大的力量的。小學時我們就學了夏衍的《種子的力量》。種子埋在土裏,但無論有怎樣的阻礙,它總是能破土而出,即使上麵是岩石,它也能找到縫隙發出芽來。一批小學生研究了爬牆虎對立交橋的破壞作用,發現它的根係能深入到裂縫中成長,對橋造成破壞作用,這不正說明種子的力量嗎?
同樣,高貴的心靈具有決定一切的力量。無論你現在所處環境如何惡劣、地位如何低下,隻要你擁有一顆高貴的心靈,你就絕不會甘於平庸,就會有一種偉大的力量支撐你不斷地向上走,而這種不斷向上走的力量正是人類所有精神財富中最寶貴的遺產,也必將引領你走向成功。
相信高貴心靈的力量吧!它誓必能像種子一樣,衝破層層障礙,生根發芽,直至成熟,結出甜美的果實。
要點:你在心靈裏種下的是卑微的種子。你就隻能收獲卑微;而你種下的是高貴的種子,你就將收獲高貴,成為一個高貴的人。
在古老的印度有這樣一個傳說:有一段時間,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是神,但人類是如此罪惡並濫用神權,以至於梵天——一切眾生之父,決定應該剝奪人類所擁有的神性,並把它藏到人們永遠也不會重新發現的地方,以免他們濫用它。“我們將把它深埋於地下。”其他的神說道。“不,”梵天說,“因為人們會挖掘到地層深處並發現它。”“那麼我們將把它沉於最深的海。”神們說道。“不,”梵天說,“因為人類會學會潛水在海底發現它。”“我們將把它藏於最高的山上。”神們說。“不,”梵天說,“因為人類總有一天會爬上地球的每座山峰又會捕獲到神性。”“那我們實在不知道應把它藏在哪兒,人類才不會發現。”這一小部分神說道。“我會告訴你們,”梵天說,“把它藏在人類自己身上,他們絕不會想到去那裏尋找。”諸神讚成。
他們就這樣做了,於是把“神性”藏在我們每個人身上。自從那時起人類一直遍訪世界,通過挖掘、潛水和攀登尋找那類似於神一樣的品質,而這種品質卻一直隱藏在他自己身上。
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神性的,這種神性就是梵天埋在我們心靈深處的種子,它具有成長的力量,具有使人能向往的那種力量。
這種神性就決定了我們每個人都是高貴的,隻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尋找到或者說挖掘出這種神性,以至於我們都平庸了。神性是高貴的,因此我們的心靈也應該高貴,這種高貴的心靈就像一束火花,正是由於有這束火花,我們才敢向人生挑戰,並把它變成一堆火焰。
我們必須重新捕獲的,正是由它所發出的光輝,它是某種真實的東西,某種深藏在我們心靈裏的東西。正是由於它的存在,才使得我們能在人生中創造奇跡。
人是萬物之靈,是有神性的,也就是高貴的。如果你沒有認識到自身的高貴,你就將走向平庸,變得低賤;如果你懂得了自身的高貴,你就找到了一種力量,一種能使自己成功幸福的力量。
一、高貴的心靈
最近去了趟無錫。在錫惠公園天下第二泉邊上的茶館裏小憩,那個茶館裏終日都隻播著《二泉映月》這一首樂曲,因為曲作者阿柄簡陋的墓塋就在附近。《二泉映月》我已不知聽過多少遍,但在當時聽起來感覺就是不一樣。樂曲淒美、哀怨,如泣如訴,我在想這樣一首千古絕唱,竟然隻是一位終身穿著綴滿補丁的長褂、靠賣藝為生的瞎眼老人所作,甚至在他的一生中,他也隻是在臨去世前兩個月,才第一次真正登上舞台,坐著演奏了他的《二泉映月》。
就這樣一個賣藝為生的瞎眼老人,為什麼能譜出天才的樂曲呢?這樣的樂曲是隻有用心靈譜寫的。如果沒有高貴的心靈,又怎麼能譜出這天籟之音?阿柄老人雖然身份低微,但卻擁有一顆高貴的心靈。
有怎麼樣的心靈,就會造就怎麼樣的人,佛家不是說:“心中有佛,則無處不佛”嗎?
心中有佛,我就是佛,我說的話就是佛說的話,我做的事就是佛做的事。因此我會進一步想,佛會罵人嗎?佛會做壞事嗎?既然我就是佛,那自然要用佛的標準要求自己,這樣自己也就真的成佛了。那麼同樣道理,如果你心靈高貴,認為自己是高貴的,當然你就會用高貴的標準要求自己,也就會使自己真的變得高貴。
大家公認林肯是一個謙虛的人,但肯尼迪不這樣認為,他說:“沒有一個偉大的人物是真正謙虛的。”其實隻有自己沒有自傲之物的人才會貶損“驕傲”這種品德,就像叔本華說的:“當謙虛成為公認的好德性時,無疑地世上的笨人就占了很大的便宜,因為每個人都應該謙虛地不表現自己,世人便都類似了。”
的確,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他一定有著一顆高貴的心靈,他一定在內心深處認為自己是不平。凡的。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不是都不平凡嗎?隻是我們很多人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不平凡,自己的獨特,自己的神聖,而埋沒了自己。人要有一些為自己的驕傲,如果你不以自己為傲,那又怎麼能夠熱愛自己呢?
人們常說:“閻王好惹,小鬼難纏。”往往官越大的人,自尊已得到了滿足,他不需要通過刁難你來表現他的權力,所以往往容易打交道;而那些官不大的人,處處被別的官管,為了表現他的權力,滿足自尊,他反而會故意刁難你。
低水準的自尊就意味著摩擦和麻煩,做人就要樹立高水準的自尊,將自己的全部光和熱凝聚在最有價值、最高貴的事物上,做人要爭大勝而不爭小勝,讓胸懷變得更寬廣。
宋代的蘇軾在讚頌西漢的張良時曾說:“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
韓信,為什麼能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屈辱,從人胯下鑽過,不正是因為他的心靈高貴嗎?諸葛亮,為什麼能讓劉備三顧茅廬,不也是因為他誌存高遠嗎?
其實心靈越高貴的人,自尊水準越高的人,才是越隨和的人,越容易相處的人。因為他心靈高貴,他總是尋求大事的成功來滿足自尊,因此在小事上是不會斤斤計較的。
現在有一些人,在貧窮的時候,有雄心大誌,因此工作努力,於是逐漸得到重用;當大權在握的時候,雄心慢慢消失,人的欲望開始膨脹,心靈越來越庸俗,於是貪汙腐化,開始自絕於人民。
一切腐化都是首先從內心開始的。內心腐化,人就逐漸腐化;心靈庸俗,人也就逐漸變得庸俗。
大家都不喜歡俗氣的人,我們不是常用“這人太俗氣了”來表達對人的不喜歡嗎?太俗氣的人,一定不浪漫,缺乏夢想,生活瑣碎乏味。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俗氣也就意味著做人實在。在現代社會,人都不能免俗,每個人在行為上都會有些俗氣。但我們在行為上可以有些俗氣,心靈上卻不能庸俗。別林斯基曾說:一個人如果從小就受到良好的美的陶冶,不可想象這樣的人長大後,會成為一個卑劣猥瑣的小人。
人是高等動物,萬物之靈,於是心靈對我們行為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受教育,發展藝術,既是為了提高能力,更是為了陶冶情操,淨化心靈,讓心靈高貴,雅致。人要有一顆高貴的心靈,才有靈氣,才有智慧,才富有魅力。心靈美,不僅是善良,還要高貴。
記得一位女詩人在描述理想中的愛人時,有這樣一句話:要有一顆高貴的心靈。這句話在少年時代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裏。
珠寶中最珍貴的是鑽石,群星中最耀眼的是太陽。我們都喜歡自然界中高貴的東西。自然,我們也喜歡高貴的人。那麼,什麼是高貴的人呢?出身、地位、金錢,這些的確能使人顯得高貴,但這種高貴隻是表麵和形式的高貴。真正高貴的人是有高貴的心靈。
一個心靈庸俗的人,自然是猥瑣卑劣的,即使有百萬身家,也掩飾不住他的市儈與俗氣;而一個心靈高貴的人,就像天空中的白雲,輕捷而有靈氣,即使暫時貧窮,也遮掩不了他氣質上的光華。何況一個有高貴心靈的人,是一定不會滿足現狀,甘於平庸的,他總是要尋求發展,體現自己的價值,這種人自然容易取得成功,取得更大的成功。
人生是漫長的,在這漫長的人生中,如果沒有一種期望,沒有一種精神的支柱,我們又如何度過這漫長的時光呢?也許我們的一生都會無聊、痛苦,各種低劣的人性侵蝕、統治我們的心靈,於是我們就被地獄之火所焚燒,在無窮無盡的欲望中掙紮。是人是獸,是高等人還是低劣的人,是由我們的心靈決定的,人生的支柱就是我們的心靈,庸俗的心靈決定庸俗的生活,高貴的心靈支配高尚的生活。
高貴的心靈會幫助你從靈魂的死寂中解脫出來,從最可悲的精神麻痹中重新振奮起來。
高貴的心靈就像一顆生命的種子,隻要有了合適的土壤,就會萌生出靈氣、熱情、奔放與勇敢的枝葉,最後成長為參天的大樹。
要點:
高貴的心靈就像一顆生命的種子,隻要有了合適的土壤,就會萌生出靈氣、熱情、奔放與勇敢的枝葉,最後成長為參天的大樹。
二、高貴是人的權利
前不久去某大學講座,一些學生問我大學時代看了些什麼書。我回答,大學4年能看很多的書,但對我影響深刻的書隻有兩類,其中一類就是啟蒙思想家盧梭的書。
盧梭出生在日內瓦一個鍾表匠家庭,自幼喜歡讀感傷小說和普魯塔克的《名人傳》。在10歲那年,由於一場訴訟,他的父親被迫逃離了日內瓦,從此不再照管盧梭這個一出世就失去了母親的孩子。盧梭在一個牧師家被寄養了兩年,並開始學習拉丁文。這是他僅有的在別人指導下進行的正規學習。後來,他被送去跟一個雕刻匠做學徒,由於常常挨打受辱,兩年後他逃了出去,從此過了13年的流浪生活。其間什麼活都幹過,備受磨難。但盧梭多愁善感,酷愛讀書,在逆境中成長起了一顆高貴的心靈。他不甘忍受自己在社會中的卑微,開始探討人為什麼會不平等。
為了尋找這種不平等的起源,盧梭有條不紊地閱讀了大量書籍,開始研究、思考人類的發展史,著述了有名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等。他認為人類在自然狀態即原始社會中,是自由平等的。那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幾乎沒有私有財產,也就沒有權利,沒有等級差別。
但後來,人類為什麼會失去自由,有了不平等呢?
盧梭形容:“誰第一個圈出一塊土地,大言不慚地說‘這是我的’,並且讓一些傻乎乎的人竟相信了他的話,誰就是文明社會的真正奠基人。”盧梭認為有了私有財產,人類就開始有了文明社會。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開始追求舒適的生活,開始滋生出各種欲望,於是就有了彼此的征服和戰爭,有了地位的高低之分,有了財產的不均等。也就是說人在創建文明的同時,也製造了枷鎖,束縛了自己,人不再自由了,也不再平等了。
盧梭這樣說:“從那裏,我看見我的同類像瞎子一樣,正沿著他們的偏見之途朝前走,沿著他們的謬誤、苦難、罪惡之途朝前走,我以他們難以聽見的微弱之聲疾呼:喪失理智的人啊,你們老是抱怨大自然,卻不知一切的苦難都是你們自己造成的啊。”
盧梭從人類的痛苦中認識到人類的一切不平等、不自由都是人類自己造成,而絕不是天賦使然,他呼喚人權的重新回歸,要求每個人都應該擁有最基本、最神聖的權力——平等、自由。盧梭提出了著名的“社會契約論”和“主權在民”的理論。他認為人原本都是平等、自由的,但過分的自由使彼此傷害對方也成為自由,於是每個人都要交出一部分自由,通過結成國家,訂立法律限製起來,目的是為了保障人們最大的平等、自由的權力。國家、法律就是一種契約,沒有人是天生優越的,在契約麵前人是平等的,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在法律麵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同時契約是為了保障民眾的平等、自由權力,因此國家主權應屬於人民,而不是一小撮統治者,人民有任免、罷黜與監督行政首腦之權,有決定國家統治形勢之權,有推翻專製製度之權。
美國建國之初,傑斐遜就將社會契約論和主權在民之說寫進了由他起草的美國《獨立宣言》之中。《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都從造物主那裏被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力,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力。為了保障這些權力。所以才在人們中間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當權力,則須得到被統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種形式的政府變成是損害這些目的的,那麼,人民就有權來改變它或廢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傑斐遜在為民主政製同擁護精英政製的亞當斯辯論時,還這樣說:“大眾不是生來就在背上背著鞍子,讓一小群穿靴子的人驅使的。”
盧梭的思想告訴我們,人在自然狀態中都是平等、自由的,因此平等、自由正是天賦人權。沒有人天生就是小人物,沒有人能生來就主宰別人。如果我們生來就卑微,生來命運就被別人主宰,那就是這個社會的問題。
從此我不再將自己看成任何人、任何事物的奴隸,也永遠不再將任何人看得高高在上。不管我們的地位如何卑微,如何微不足道,但我們的心靈和任何人一樣,都是平等的。人是生而平等的,人也應該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