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靈的種子(3 / 3)

鳳凰衛視的子墨曾偷偷采訪了某地區數個艾滋村中的一個,那是地方當局雖想掩蓋但其實卻早已聞名全國的艾滋村。

這個村莊的農民由於缺乏必要的科學知識,在血頭的操縱下賣血,村莊有700多人染上了艾滋病。當地的青壯年要麼死了,要麼就是艾滋病菌攜帶者,剩下的隻有老人和孩子。

子墨也采訪了一個血頭。這個血頭全家都感染了艾滋病,血頭說他也不懂醫學知識,而且村裏提倡大家賣血,宣傳標語就寫著:要想奔小康,就要賣血漿。村民當時對他還是充滿感激的,他也是受害者啊。

在這樣一個悲劇的村莊,我們的一些地方當權者,卻不是想方設法來挽救這些人,而是將他們封鎖起來,讓他們自生自滅。大隊部是全村最好的建築,但就建在村口上,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起監督控製的作用。他們不許外界的人進來采訪,甚至一些善良的誌願者來為村民服務,他們也不允許,一位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在村裏辦了一所義務小學,但卻受到了種種阻撓,最後隻剩下了一位學生。

他們為了阻擋記者和外來的誌願者,甚至用艾滋病人做人體武器,通過給個別艾滋病人多一些的藥或其他好處,讓他們在村口負責阻擋外來的采訪者。

其實這件事曝光程度越高,受到的關注就越多,能得到的支持也就越多。但一些地方官員卻害怕因此丟了烏紗帽,他們將村民的生命同他們的官場利益對立了起來。但那些艾滋病患者也是活生生的生命啊!更可恨的是,國家下撥給艾滋村的費用,落到村民頭上卻不知被打了多少折扣。

這些村民都很善良,子墨在與他們一起吃飯時,他們都不挾碗裏的菜,要挾就隻挾遊離在碗邊上的一根菜,其實一起吃飯是不會感染艾滋病的。這些村民的要求也並不高,他們隻希望在他們死後小孩能有人照顧,但連這最起碼的要求卻沒有人理睬。

“沒有人是孤島……不要問喪鍾為誰而鳴,喪鍾為你而鳴。”這是海明威在《戰地鍾聲》的扉頁上引用的一首名詩中的一段。

人類是一個整體,沒有人能自全,沒有人是孤島,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失去了一個生命,是人類的整體在減少。別人死了,你以為與你無關,他雖然死了,可是他影響到我們活著的人,好像我們的一部分也跟著他死掉了,作為人類的一員,喪鍾為誰而鳴?喪鍾也為你我而鳴。

人是為了愛而生活在世間,不是為了恨!

以前出於好奇我看了許多世界名著,但看後卻一直不能理解世界名著“名”在哪裏。直到那天看了雨果的《悲慘的世界》,我才發現名著就是名著,裏麵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引導人們走向真、善、美,幫助世界建立一種進步的、合理的倫理思想。

《悲慘世界》裏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冉阿讓自幼失去雙親,由貧苦的姐姐撫養成人,他因為偷了一片麵包被判了5年苦役。服刑中,他四次試圖逃跑,結果被加重懲處,服了19年重刑。好不容易熬到出獄,被釋放回家時,但是他的通行證又被蓋上“服過苦刑”,“千萬警惕”的字樣。沒有人留宿他,更沒有人給他工作。這時有一個神父突然降臨,熱情接待了他,為他提供了一張溫暖柔軟的床。但冉阿讓的生活經曆從未告訴他什麼是信任和如何對待他人的信任。不僅如此,他甚至不能簡單地接受下這份情意。夜裏他偷盜了神父家,被神父發現後他還打傷了神父,並盜走銀餐器逃到街上,結果被警察捉住。當警察押他來見神父時,神父卻說:“我這裏最值錢的是那對銀燭台,我不是也送給你了嗎?你為什麼忘了把它們也一起帶走呢?”一句話解救了冉阿讓,使他免受二次入獄之苦。事後,神父還堅持將兩支燭台連同銀餐器一起送給冉阿讓。

在這事之前,冉阿讓遇到的都是冷酷無情之徒,他心裏鬱積著絕望和憤懣。當他被警察捉住,送到神父那裏之前,他確定神父一定會勃然大怒,痛斥其罪。神父如此對待此事,是他始料不及的,他沒有絲毫的思想準備,這種做夢也想不到的事,使他完全驚呆了。

在神父的感召下,冉阿讓覺醒了,他那長此以來沉睡在內心中的“良心”和“愛”的感情由此進發,使他脫胎換骨,成為一位充滿慈愛之心的、有教養的紳士,並在事業上獲得成功。也可以說,他的新發現——世上存在著豐厚的愛和具有深沉愛情的人——這一令他無比驚喜和感動的“新發現”點燃了他心目中蘊藏的人間愛的火焰。

奇跡不止如此。他要把連他自己也未曾享受過的父愛和母愛永遠給予親生兒女以外的受苦人。世界上的確具有無私博愛之心的人,這一信念始終激勵著他。由於不知情,他無意中解雇了一位貧困的靠出賣肉體來養活女兒的妓女。當他明白了情況後,費盡周折從警察手裏解救了這位妓女,但由於貧病交集,這位妓女已奄奄一息了,臨終前將女兒托付給了他。冉阿讓發誓要照顧好她的女兒。

其間一位盡忠職守的警察發現了冉阿讓曾經是一個罪犯,於是展開了幾十年像獵狗般鍥而不舍的追蹤。當這位警察被起義工人抓住的時候,冉阿讓偷偷放了他,並且沒有提出任何要求。但這位警察執法的癡心不改,仍誓要將冉阿讓法辦。最終這位警察抓住了冉阿讓,但他在幾十年的追蹤中已逐漸理解了冉阿讓的博愛心,並被冉阿讓偉大的人格力量所打動,但法與情兩者不能兼顧,他不能背棄幾十年來所忠心的法律,於是他放走了冉阿讓,然後給自己帶上手銬,投河自盡。

《悲慘世界》的藝術魅力正在於通過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謳歌了人類中普照世界的博愛精神。這種精神的力量超越了階級,超越了法律,是人性中最光輝燦爛的部分。

在封建時代的中國,愛國主義是狹隘的,是擴大化了的自私概念。那時,愛國就等於忠君,統治者提倡愛國,無非是為了人們忠君。其實惟有人道主義才是永恒不變的,才是人類應該奉為圭臬的,就像捷克前總統哈唯爾說的:“事實上存在著一種高於國家的價值,這種價值就是人。”

“愛”這正是人類有別於動物,使人類不斷發展、進步的偉大力量。如果人類沒有了“愛”,那世界將會變成怎麼樣呢?冉阿讓本是一個卑賤的罪犯,由於受到“愛”的感染,喚醒了他沉睡的“良心”,使他的內心充滿了“愛”的光輝,這光輝照耀著他,使他成為了一個有教養、事業成功的紳士。不僅如此,冉阿讓因為“愛”而得到了幸福,所以他要將“愛”與人們共享。他愛人,他幫助人,別人切齒痛恨他,他仍然坦蕩地愛人。冉阿讓付出了愛,但他因這付出而使自己升華。如果人能成佛,那麼冉阿讓就成了佛。

《悲慘世界》以及一些享譽世界的西方名著,無不在頌揚著一種博愛精神,一種人道主義的思想,於是這也成了西方文化的主流,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滲透進他們的政體。我們什麼時候能有雨果,能有托爾斯泰這樣的人道主義文化大師呢?什麼時候我們的土壤裏能孕育出這樣的文化大師,能讓人道主義思想成為民眾意識的主流,我們國民的思想和素質就能極大地提高,就能為真正地實行自由、民主打下豐厚的文化基礎。

如果沒有了愛,生命還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沒有了追求,生命還有什麼價值呢?

要點:

中國需要一種博愛的文化,我們做人需要一種博愛的精神。

●生命的歸宿——愛

自由是表示我們自身存在的一個特征,是顯示我們作為一個獨立而個別的生物體的標誌。沒有自由也就談不上我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就越來越強調自己作為一個個體的存在,也就越來越追尋更大程度的自由。但在這種個人化進程的另一方麵,就是日益的孤獨,孑然一身。

——弗洛姆

弗洛姆有篇名著叫《逃避自由》。文藝複興以來,西方掀起了要求平等、自由的浪潮,於是追求個人自由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人人都呼喊著“不自由。毋寧死”,但當人真的獲得自由時,卻又常感到無所適從。自由雖然意味著個性的解放,人可以盡情去追求、去體現自己的個人價值,但同時自由卻又意味著孤獨,意味著無所依靠。人總是矛盾的,既追求自由,又逃避自由。在婚姻問題上不是如此嗎?結婚的羨慕未結婚的自由自在,未結婚的卻羨慕結婚的有家庭溫暖,所以錢鍾書先生將世間的這類現象概括為“圍城”,城裏麵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卻想進去。

現代社會對於人們同時產生了兩方麵的影響:一、他變得更獨立自主,而且不滿現實,喜愛批評。二、他也同時覺得更孤單無依,並產生一種惶恐不安的心理。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感覺到困惑,我有充分的自由,但同時卻感到無比的空虛。

人生最難是什麼?不是困難,不是痛苦,甚至不是死亡;人生最難是空虛。即使痛苦,心靈也還在為某件事而難受;死亡則是一了百了;惟有空虛,生命力還在,心靈卻空空如也。沒有激蕩的情懷,沒有生命力的爆發,感覺不到什麼是歡樂、什麼是痛苦,靈魂完全麻木,心靈沒有寄托。就像所謂的行屍走肉,或者像一具所謂的僵屍。

我害怕空虛,空虛對我是一種煎熬。我有旺盛的生命力,有野性的情懷,但很多的時候,它們卻找不到寄托。每當空虛的時候,我總想找一些事來刺激自己,去喝酒,去放蕩,甚至都想吸“白粉”,但事後得到的卻是更大的空虛。我就像一個不會遊泳的人漂浮在水中,連一根救命的稻草都找不到。世界上還有什麼能刺激自己呢?還有什麼能讓自己情懷激蕩呢?也許惟有死亡吧!我突然理解了人為什麼會自殺。我再也感覺不到透心的暢快了,再也沒有了真正的笑容了。

我是怎麼了?我為什麼會這樣呢?空虛是可怕的,但空虛又是自找的,是想事事又無所事事的一種心態。對了,空虛就是一種心態。既然是心態,那就是可以改變的。

我的母親是一位勤勞的家庭主婦,我的記憶中她從來就沒有過享受,每天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全家的事務都被她一個人包了。如果說人真有不為自己的,我的母親就從來不為自己。她的全副心血甚至生活、生命都是為了她的子女,她隻是為她的子女而活的。但我感覺她很幸福,她看著子女的成長就很幸福。她並不要求子女取得什麼大的成功,她隻要他們生活快樂就幸福。孩子深夜大老遠回家,她馬上就從床上起來,為孩子下一碗麵放兩個雞蛋,看著孩子吃得開心她就快樂。她從沒有過多的時間享受娛樂、愛好、自己的事業,她的事業就是養育孩子,傾注她對孩子的愛意。現代女性會說人生這樣度過有什麼意義?我母親沒有考慮過生活的意義,但她活得很幸福、很快樂,她從對子女的愛中尋找到了生活的充實。

我家有一位鄰居是個啞巴,還不幸得了“鬼剃頭”的怪病,他找了一位妻子,有一條腿被鋸掉了。他倆每次黃昏吃了飯後,就手挽手出去散步。邊上總有許多人用異樣的眼光看著他倆,好像在看一對怪物。但他倆從不以為意,仍然我行我素,甜甜蜜蜜地自得其樂。我感覺他們很幸福,很充實,我甚至有點嫉妒他倆,因為我從來就沒有享受過像他倆這樣的甜蜜,這樣的快樂。他倆相親相愛,相濡以沫,並從這愛中享受到充實。

我突然明白了,實際上人的幸福不在於別人怎麼看,而在於自己怎麼感覺。你感覺快樂,那就是快樂,再能陶醉於其中,那就是充實。而人要既陶醉於其中又能感覺到快樂,那就惟有投入你的愛,愛一個人,愛一項事業。

青年歌手筠子自殺了,我很震驚,她自殺不正是因為心靈找不到至愛的歸宿嗎?人一生的敵人就是無聊、空虛,無所事事,所以我們一生的任務,也就是要尋找並創造出我們的摯愛——生活的和工作的。愛正是戰勝空虛,讓心靈充實的最好途徑。

身體靠脊梁支撐,心靈要靠愛來支撐。空虛是靈魂的空虛,是心靈上的空空如也,但我們可以用愛來填充。感官刺激不能填補靈魂的空虛,但我們可以去尋找我們所能摯愛的事業啊!我們可以去遨遊於大自然中,去與大海對話,去與高山比高,去到茫茫的大沙漠中追尋太陽的歸宿。

我總喜歡輝煌的感覺。少時就愛看名人傳記,長大後又總想幹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因為這樣才夠刺激,活著才浪漫。我害怕平庸,平庸會讓我的生命窒息。所以我總向往輝煌的愛,也總在追尋輝煌的愛,沒有愛的光輝照耀,生命不是很蒼白嗎?

有愛才有充實,有愛才有快樂,而且愛還是一種感染人、教導人的最有效力量。

記得在日本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叫島秋仁的犯人,出生在不幸的家庭。自幼體弱,小學中學成績都是倒數第一。他性格暴躁,沒人願與他做伴。後來他進了少年教養院。在一個雨夜,他因為饑餓不堪而搶劫,以至殺了人,很快被判了死刑。

在死刑獄中,他怎麼也忘不了自己一生中隻有一位老師真摯地愛護過他。於是?他給那位老師寫了一封信。老師很快回了信,並在信中送了他三首短詩。囚犯看了?老師充滿愛意的詩,引發了感慨,也寫了詩回應。老師看後,鼓勵他繼續寫下去,“寫詩可以打開你隱藏的才能的大門”、“可以淨化你的身心”。

在老師的指導下,他的詩每天都有驚人的進步。後來這些臨刑前的作品被編入《遺愛集》出版了,他的作品表現了極限狀態下的水晶般的心,使許多讀者深受感動。

渴望愛的死囚

把那愛的聖餐

撤在牢隅——

給那弱小的螞蟻一點貢獻。

一次愛意

百般回首

勝過一生所有福緣——

死囚的悟性無邊無沿。

這件事使他的老師明白了一個真理:“人們可能終生不會忘記小時候的一次真誠的愛意,其力量之大,簡直可以左右命運。”

我是堅信人性本善的,人性的本質是充滿善意、慈愛和溫柔的,人類的高貴、人類的價值也正在這裏。當然,人也會有憤怒、暴力和侵略性,但那隻是人類較低層次的情緒,人們之所以會有那樣的情緒,是因為他們沒能獲得愛與溫情的後果。

一個人心理不健康或者有種種問題,往往是他從小就沒有能獲得正確方式的愛,沒有獲得一種真正的愛。

真誠的愛,正確方式的愛,就能改變一個人。

所以愛心教育很重要。愛心教育包括了兩個方麵:一是從小要培養孩子的愛心;二是教導者要以身作則,投入自己的愛心。

特別對於教師,長期的重複性工作,麵對眾多的學生,往往容易把學生隻當成一個工件,隻是維護紀律,傳授知識,卻不願意花時間用功夫去讓每一個學生都真誠地感受你的愛心,而對感染學生、引導學生來說,愛是最重要的了。

其實每個人生來就擁有愛,它像汪洋大海般的遼闊,充盈在每個人的心靈。人的出生就是愛的產物,他是用被稱為愛的材料做成的。但愛是一朵非常脆弱的花,它必須受保護,它必須要強化,它必須被澆灌,惟有如此它才能變得強健。

愛,隻有在愛的環境中才能成長。愛需要一個愛的環境,需要四周有同樣的脈動。如果一個小孩生長在愛的氛圍中,母親在愛,父親在愛,不僅僅是愛孩子,他們自己也相愛,愛在四周流動。小孩子就會開始成為有愛心的人,他將不會問:“愛是什麼?”因為他從一開始就知道,愛會成為他人生幸福的基礎。

愛是一門藝術。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愛就是被愛,就是一種滿足本能需要的歡娛。因為大多數人都把愛看成主要是一種被愛的問題,而不是看成主動去愛和愛的能力的問題。這樣對於他們來說,愛的問題就是如何能夠被愛,如何變得可愛。為了達到這種目的,男人就向往成功,追求有錢有勢;女人就靠修飾自己,使自己變得迷人。

其實愛不應該是被動的,而是一種主動的情感和行為。愛不僅是被愛,更主要的,還應該是主動去愛和愛的能力的問題。

低層次的人將愛看成被愛,高層次的人才懂得愛就是要主動去愛,愛是一種付出,是一種施予,而施比受更有福。

另外愛還是一種能力的問題。你愛某個女孩,費盡心思她還是不喜歡你,那就是你愛的能力有問題;你愛你的妻子(或丈夫),愛你的小孩,愛你的父母,但你與他們的相處卻越來越有問題,那也是你愛的能力有問題;甚至你與你的同事、朋友之間存在著問題,其實那不僅是你的交際能力問題,更是你愛的能力的問題。

在生活中我總是很佩服一些人,他們對誰都能保持友善、和藹可親,這樣的人總是很受歡迎,到了哪裏人際關係都很好。而要我對每一個人都保持友善、打打招呼,我總是覺得太累、太繁瑣,何況有些人我都不想理睬。其實這正是缺乏愛心的表現,是我愛的能力有問題。

愛就是理解和接受。我們不能按自己的標準來評判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個性、習慣,對生活的理解,即使與我們有差異,我們也要善於從他的角度去理解、去接受,這樣我們才能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所以說惟有愛才能排除障礙,才能使我們容易接受他人,才能與他人合一。

愛是一種能力,那也就是需要學習和培養的。我們常說的有教養,其實也就是要懂得愛,學會愛。

佛教中把苦分為苦苦、壞苦、行苦三類。

壞苦,是指我們通常快樂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來看,我們所謂的快樂並非真正的快樂,其實質也是痛苦。例如我們饑餓時想吃,吃飽了就覺得快樂,但如果繼續吃下去還會覺得快樂嗎?做愛是快樂的,但如果縱欲過度,還會快樂嗎?可能整個人都會垮掉。由此可見我們的所謂快樂,是因為我們有了某種欲望之後,通過外境的刺激得到滿足,心理上出現暫時的平衡,於是我們覺得快樂。然而吃飯的實質並非快樂,倘若吃飯的實質是快樂的話,無論吃多少都應該覺得快樂,然而事實不然,當我們帶著強烈的欲望吃饅頭時,吃一個、兩個、三個感到快樂,吃到四個、五個、六個時,你會發現此時已由原來的快樂轉變為痛苦了。吃飯是這樣,世間上一切通過欲望得到的快樂莫不如此,因為這種樂受能變壞,所以稱為壞苦。

本能是天生的,所以最強烈。最直接,最難以被控製,但你放縱本能,就會走向“壞苦”。而人追求高尚,有高尚的情操,高尚的愛好,並能學會享受這種愛好,這樣人才能得到永恒的快樂。

在一個著名的童話故事中,公主吻了一隻青蛙,青蛙就變成了一名英俊的王子。但現在的情況正好相反,現在是親吻了王子,王子馬上會變成一隻青蛙。當你親吻一個男人或女人時,當你愛上一個男人或女人時,很快地,男人或女人就會開始變成一隻青蛙。

男人是生活在幻象裏的動物,當他愛上某個女人的時候,遙不可及的她是那麼地美麗,情人眼裏出西施,她像西施一樣地美麗,但也像西施一樣地令人捉摸不定;但當他和她結為連理之後,他開始對她感到厭煩,覺得她無聊之極,到這個時候,他不能想像當初怎麼會覺得她美如西施,因為她現在怎麼看都很難看。

女人也是一樣,她認為你就像童話中騎著白馬,迎麵而來的英俊王子。這次她認為她找到了,但當她和他一起真實生活後,才發現他睡覺時會打鼾,身上有股異味,而且還有很多不良的嗜好,他竟然會抽煙,身上到處都是煙味,她根本不可能親吻他,然後她會突然警覺到他根本就不是白馬王子,隻是她自己理想的投射罷了。

每天,身旁的他或她變得越來越平庸,事實竟是:親吻王子,他就變成青蛙,但現在要如何一起生活下去呢?

一次在電視中看到一輯關於劉歡的專輯,中間插播了一段對劉歡夫人的采訪。

開始,出於多數男人的好奇心,我在想劉歡夫人漂不漂亮,當見到他的夫人不算漂亮時,我居然有一種快感,我不用在這點上羨慕他了。但采訪深入下去後,他夫妻倆那種自然、純樸的感情在話語中自然流露時,我被深深地感動了。

劉歡夫人提到:劉歡曾為她用法語寫了一首歌,但一直未完成,希望在她生日那天能聽到劉歡為她演唱這首歌。可能當時寫的歌現在看來很幼稚,也可能現在已無法完成了,但隻要能為她唱一二句也行,因為那是真情的,真摯的。

我真的羨慕劉歡了,因為情感的享受才是高級的享受,懂得享受感情的人,才是高尚的人。那種隻求漂亮的人,實際上隻是受性衝動左右,是一種低級的人。

網上看過一篇文章叫《醜女人才去嫁美國男人》,中間談到這樣一種觀點:

美國男人在青少年時期受生物本能的驅使,同樣會去追求漂亮的外表。等他們長大以後,尤其是受過良好的教育以後,就不再僅僅追求漂亮的外表,而更看重心靈的撞擊,思想的交流,這是他們在生物本能之上的一個超越。中國男人不能接受醜女,因為他們還停留在基於生物本能的生存競爭階段——一個人在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得到滿足之前,是不會考慮到更高層次的滿足的。美女能激發中國男人的性欲。而醜女則不能,這反過來也說明了中國男人還停留在滿足性欲的階段。福塞爾在《格調》中提到新貴們開著閃閃發亮的奔馳招搖過市,而“老錢”們反而低調地坐在一輛落滿灰塵的普利茅斯中。你讓一位富有的中國男人開一輛又破又舊的普利茅斯上路,他會斷然拒絕。你讓一位成功的中國男人去娶一位醜女,那簡直是要他的命。這兩者之間是相通的。

請你回想一下,你最後一次和老婆跟對眼相望是什麼時候的事了?或最後一次深情款款地看著你老公是什麼時候的事?或許有好幾年了!現在誰還需要看自己的老婆,你自認為對她已經了若指掌,哪裏還需要看她呢?現在的你反倒是對陌生人比較有興趣,因為你已經知道她會如何回應,知道她的身體形態,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這一切你都太熟悉了,就好像是個重複的圓圈。

但事實並非如此,生命絕不重複,隨著每一天的到來,事事都在更新當中,隻不過人們的眼睛變老了,人們的臆測變老了,人們的鏡子上積聚了一層很厚的灰塵,以至於無法映照出對方的真實。

所以要學習愛,學習如何不將彼此的聯係僅僅隻是變成一份關係,所以要持續不斷地尋找、探索對方,不斷地尋找更新的方式,讓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每一個人都是無限的奧秘與神奇,是深不可測的,你絕對不可能有機會說:“我太了解她了!”你頂多隻能說:“我已經盡力了,但奧秘仍是個奧秘。”

這樣親吻王子,王子才不會變成青蛙,王子仍然會是王子。

愛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才是人的高級需要,當我們努力實現這種需要時,我們的精神得到升華,人也感覺到無比的快樂。精神上的需求是沒有止境的,越滿足就越快樂,快樂也就無止境。因此我們要善於用愛來升華性,要通過不斷地挖掘自身的潛能,通過創造的快樂來代替我們的物欲。其實一味通過追求物質的豐富來達到快樂,隻是揚湯止沸,治標而不治本。

快樂來自內心的力量,而非由外界的事物所左右。

●成功者最重要的品質——愛心

每次講座都有一些從事銷售行業的學員問我:如何成為一位最優秀的推銷員?

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是誰?有人說是喬·吉拉德,有人說是原一平,不一而足。這些回答都不對,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是基督。

基督不需要推銷自己,但全世界有無數的人不畏艱難地主動去推銷他,現在全世界每個角落的人們都知道基督,都了解他的價值觀,他的思想,他為什麼能做到這樣呢?因為愛心!

推銷員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愛心。為什麼很多推銷員被人拒絕,甚至別人避之猶恐不及呢?不是很多公司的門口都寫著“謝絕推銷,麵斥不雅”嗎?為什麼?因為大家覺得推銷員隻是想賺他的錢。有些推銷員推銷產品,臉就長得像100塊錢一樣,無論他說得如何天花亂墜,顧客知道他的目的就是想賺自己的錢。這樣的推銷又怎麼會成功呢?

奧格·曼狄諾著的《最偉大的禮物》裏,最偉大的推銷員韓斐第一次的推銷,卻是將商品——一件貴重的紅袍,送給了一位在寒冷中的嬰兒,此後就有一顆星辰開始照耀著他,這象征著他具備了成為最偉大的推銷員的品質。這種品質就是愛心。

推銷員的作用是幫助別人。顧客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了解各種商品,因此推銷員就要做好一個優秀顧問的角色,你要用你對產品的了解,幫助顧客理解並按受產品,挖掘出顧客內心的需求。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初發表時,全世界號稱隻有三個半人懂,三個人懂了,還有一個人隻懂了一半。而現在隻要是一個物理專業的本科生就能懂相對論。為什麼呢?因為很多科學家、學者、教師將它形象化、通俗化,使人們容易理解。實際上教師的作用不就是要將深奧的理論通俗化、形象化,用深入淺出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嗎?同樣的,推銷員的任務,也就像教師、像那些科學普及工作者一樣,要幫助別人接受並理解你的產品。

因此,每一個推銷員首先你得成為你所推銷的產品的專家,對各種同類產品的優缺點了如指掌。如果你所推銷的產品不是最優秀的,或者沒有某一方麵的特殊點,你就不要推銷了,你就要建議廠商改進,你所推銷的產品一定要是優秀的,要能對人們有幫助的,這樣你的推銷才能成功。

其實又有哪一種產品會對人沒有用呢?任何一個生產商他所生產的產品都一定是對人有某種用的,否則這個生產商不是有毛病嗎?

我曾經去過一個圖書直銷公司,直銷正版圖書利潤是非常低的,但他們公司有一位直銷員業績非常突出,於是我問她原因,她告訴我她很喜歡看書,每天都用大量的時間閱讀,因此了解很多書,遇到顧客需要某方麵的書時,她就會推薦她認為很好的書,開始顧客並不相信她,她就讓顧客先將書拿回去看,如果不滿,過一兩天她可以拿回去。漸漸顧客都開始信任她了,最後有些大企業的單位進書,甚至就將要求對她一說,就完全信任地交給她辦了,於是她的業績也就一個月一個月地越做越好了。

一個真心幫助別人的人,而且也能夠幫助到別人的人,又怎麼可能會不成功呢?

推銷員最重要的品質是愛心!實際上每一個真正成功者最重要的品質也是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