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柔並濟是社會實踐中必須掌握的一門藝術。
剛與柔是兩個相對立的概念,同時也是相輔相成,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
當你處於弱勢時,就要把握好自己,不要過於暴露自己,借著外界有利於自己的環境,充分發展自己的力量,以達到強大自己的目的。但處於弱勢時,不能因弱而顯得過分心虛力怯,從而讓對方找到自己的弱點,一舉殲之。
因此,你要具備剛與柔兩種心理素質,要具備剛與柔兩種工作方法,這樣才能做到剛柔並濟。就像水一樣,水至柔則有至剛,水能使萬物得到滋潤,卻又使山川變平地;也想風一樣,來無影去無蹤,卻能使人感到涼爽,也能使萬物毀於無形。生活中,有剛沒有柔,則顯得沒有人情味,有柔沒有剛,則顯得優柔寡斷。
在一般情況下,忍住顯示自己才智的欲望,可以獲得更多才能,保持不自滿的心態,同時也可以避免因為炫耀自己的才能而招致他人對自己的嫉妒。這就要自覺地保持一種高尚的人格,在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前麵更是要頭腦冷靜,不向強大勢力低頭,絕不能來半點含糊。
當年周恩來總理與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談判時,由於敏感問題而使談判陷入僵局。由於在台灣問題中同時牽涉到美國的關係與利益,周恩來外柔內剛、綿裏藏針,最終既堅持了立場,又不失禮節。既維護了尊嚴,也贏得了敬重。
談判時,周總理提高聲調嚴肅地說:“台灣問題已經是個老問題了。我必須申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的政府,解放台灣是中國內政,美國軍隊必須撤出台灣。這三條立場是不變的。”
基辛格也針鋒相對,顯得沒有回旋的餘地,大聲說道:“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不能在開始我們之間的新關係時背棄我們的老朋友。我們絕不能放棄對台灣的義務,我們決不會與台灣斷交。”
“什麼樣的複雜原因?什麼樣的義務?這真是天方夜譚。”周恩來也略為提高了聲調。
室內的談判氣氛陡然緊張起來,談判再一次陷入僵局。
麵對這種情況,周恩來語氣又緩和下來:“我理解尼克鬆總統為此作出的努力。但請問,你們怕失去的是一些什麼樣的朋友?是一些腐朽的,即將垮台的‘老朋友’。你們為了照顧這些老朋友,勢必使自己陷入被動而脫不了身。這一點,你們總統不是在堪薩斯城的演說中已經提到了嗎?世界正在發生變化,但是這種變化總不能讓中國人民再受損害了吧?”
周恩來接著又說:“毛主席說台灣問題可以拖一百年,是表明我們有耐心;毛主席的意思同時也包含了不能讓台灣問題妨礙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這些不都表明了我們的誠意麼?而你們的誠意又何在?”
周總理的義正辭嚴使基辛格無言對對,隻好轉動著手中的鉛筆。
基辛格想了一會兒,終於說:“總理先生,會談的公報是必須有助於打開一條新的道路。總統也是這個意思。”
周恩來灑脫自如,聰明睿知,外柔內剛,最終使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
但是以柔製剛也要講究方法。當外界環境對自己不利時,就不要想“出頭”。這樣可以降低損傷,維持和旁人和諧的關係,然後通過冷靜的觀察,等待時機,等各方麵條件皆已成熟,便可“出頭”。
若以剛製剛,同樣也要講究方法,需要機敏與智慧。古時晏子出使楚國,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和對晏子的蔑視,楚王令人在城門旁挖了個小洞,當晏子到來時,吩咐隨從的小官帶晏子從此洞進城,晏子見此情景,鎮定自若,故裝驚訝地說;“啊呀!今天我恐怕來到狗國了吧?怎麼要從狗門進去呢?”楚國人討了個沒趣,隻好引他從大門進了城。
而與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講方法。美國《亞洲華爾街日報》曾報道過這樣一篇文章,說的是我國的一位“談判官員”對外國人談判遲到憤憤不平,他指著美國商人戴著的名貴手表說:“如果我有一個像你這樣的表,我與你見麵就永不會遲到了。我的中國手表並不好。”這位中國談判代表雖然表麵上剛,但卻失去尊嚴。
想幹出一件大事,必須要保持一種謙讓而豁達的心態,這樣才能贏得更多的朋友;如果妄自菲薄,小看自己,高估別人隻能是引起別人的反感,最終使自己走到孤立無援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