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培養氣度,進入海納百川的境界(3)(1 / 2)

“葉子飄揚”是一位“開複學生網”上的網友。她來自農村,家裏有五個兄弟姐妹,盡管他們家不富裕,但一家人的關係非常融洽。“葉子飄揚”的父母希望孩子們都能夠接受好的教育,將來成為人才。可是,由於條件限製,他們無法保證讓五個孩子都上學,這個家中必須有人要做出犧牲。最後,家人決定,讓“葉子飄揚”另一個同樣讀完了初中的輟學。聽到這個決定後,“葉子飄揚”非常震驚,她不理解,開始抱怨世界的不公,可是,她無力改變,事實上,她的父母也是無力改變的。

母親不忍女兒就這麼消沉下去,建議她出外打工。於是,她離開了家,來到了城市。在繁華的都市中,她遇見了很多人,這些人都在忙忙碌碌地工作著,在為自己的夢想努力。看到這些,她不禁問自己:“我的夢想是什麼?我該為這個夢想做點什麼?”

一個偶然的機會,“葉子飄揚”接觸到了自學考試,於是定下目標:通過自學考試上大學。她用自己打工掙來的錢報了個學習班,雖然在學習的道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但她已經不再消沉了,她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這個故事被李開複收錄在自己的書中,旨在說明,麵對不能改變的事情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抱怨和消沉,而是接受,並時刻準備突圍。就像“葉子飄揚”一樣,她不能改變輟學的事實,但她能改變自己的態度,可以接受這個事實之後走另一條路,一樣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

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學習那位網友的做法,接受自己不能改變的事,然後從現實出發,尋找最佳的出路。如果你有足夠的毅力,一樣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要明白,得到不難,放棄才難。放棄自己不能得到的東西,勇敢地麵對現實,需要的不僅是勇氣,還有智慧。如果有了這份勇氣和智慧,那麼就沒有你做不成的事情。所以,從現在開始,停止抱怨吧,接受不能改變的事,勇敢地麵對自己的人生。

NO.84氣度是另一種智慧

直接的溝通、過人的氣度以及自魄力可以讓我們臨危不亂。——李開複

一般來說,提到氣度,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修養。在我們眼裏,一個人有氣度,就說明他的修養很好。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但這並不是全部,很多時候,氣度不僅是一種修養,還是一種智慧。

關於氣度和智慧的關係,李開複曾做過闡釋。他認為,一個渴望成功的人是必須要有氣度的。因為氣度不僅是成功者們需要具備的美德,也是他們的競爭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說,氣度是一個人的能力,也是一個人的智慧。李開複這麼說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在李開複看來,一個有氣度的人肯定是更受歡迎的人,他會有很多的朋友,而且這些朋友也會願意為他提供幫助。久而久之,這個人就會積累很多的人脈資源,這是一個成功者必備的因素之一。那些失敗者看不到這點,所以不在意培養自己的氣度,從實現夢想的角度講,能夠意識到氣度的這種作用的,就可以說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更重要的是,氣度不僅可以幫一個人積累人脈資源,有時候還能征服自己的對手。關於這方麵,李開複曾講過一個發生在林肯身上的小故事,很能說明問題。

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跟他同時參加選舉的還有薩蒙·蔡思,蔡思被大家認為是一個狂態十足、極其自大而且妒忌心極重的家夥。他對權力有一種近似狂熱的渴望,狂熱地追求最高,沒能得到總統的職位後,隻好退而求其次,想當國務卿。

對於蔡思要當國務卿的事情,有很多人反對,認為這個瘋狂的權力追求者不適合進內閣。但林肯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這個家夥很有能力,尤其是在財政預算與宏觀調控方麵,很有一套。最後,林肯任命他做了財政部長,並一直十分器重他,盡量減少與他的衝突。

麵對林肯的大度,蔡思卻是另一番表現,他並不領林肯的情,而是依然為謀求總統的位置而四處活動。不過,林肯並不在意這件事。很多人對林肯的做法表示不解,其中一個記者還當麵問到了這件事,林肯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講了一個小故事。

林肯說,有次他和他兄弟在老家的農場裏耕地。用來拉犁的那匹馬很懶,總是慢騰騰地挪動,一點效率也沒有。可是突然之間,馬卻在地裏飛跑起來,兄弟倆差點都跟不上它。兩兄弟以為馬轉性了,變得勤勞了,結果,到了地頭他們才發現,原來是有一隻很大的馬蠅叮在馬的身上。

林肯看到後,不忍心讓馬繼續被咬,就想把馬蠅打落在地。可他的兄弟不同意:“別打呀,那是馬前進的動力,沒有它,馬就不會跑那麼快了。”

講完這個故事後,林肯意味深長地說:“如今,正好有一隻名叫‘總統欲’的馬蠅,落在了蔡思先生的身上,‘叮’著他,促使他前進,我暫時還不想打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