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最讓國產手機沉溺於泥沼難以自拔的,是地麵的終端拚搶。中國的整體手機市場可以說是無限的,但真正能夠製造銷售的終端卻是非常有限的,銷售經理們最為頭痛的便是終端的頻繁易主和營銷成本的無限攤高。渠道是走貨的必經通道,而這個通道,如今正在演化成為一個欲壑難填的無底洞。
擺脫“存量噩夢”
國產手機長於營銷上的精心設局,但最後誤入彀中的,卻往往就是自己。國產手機大多“學藝不精”,在研發上的淺嚐轍止無所作為,使得它們的產品高度同質。即使僥幸產品在短期有著差異化優勢,但競爭者馬上會跟風上尋,獲取同質的上遊手機設計方案等關鍵供應資源,很快那種相對差異化便會在國內同行們的爭風吃醋中消耗殆盡。
同質化的產品,使用的營銷技法又是大同小異的“三板斧”,國產手機在市場上拚殺得頭破血流,實在是不足為奇。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們的“三板斧”“三大法寶”是對營銷的一種褻瀆。營銷是什麼?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將合適的產品,以合適的方式,傳遞給合適的人,五個合適,僅此而已。但國產手機的市場操作卻是將營銷的真義嚴重扭曲。
有人說,國產手機最為嚴重的是品牌缺失。但品牌又做何解?從精細化營銷的角度來講,品牌就是一個數據庫。比如諾基亞品牌就是一個集聚質量導向的人群數據庫,摩托羅拉品牌是一個集聚科技功能導向的人群數據庫,而國產手機呢?又有哪一個企業能脫口說出它們所集聚的人群特征呢?
國產手機品牌與國外手機品牌的分水嶺在於,國外手機是以需求定義整個價值鏈,而國產手機則是以產品來定義整個價值鏈。這種原則上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國產手機的心智模式是:我有了一個有新意的產品,我會將新意包裝成一個概念,然後用大眾傳播方式將概念宣揚出去,並在渠道上盡可能多地鋪陳產品,總有一部分看重我的新意的消費者會來購買我的產品。
但精細化的以需求定義的心智模式卻與之迥然相異。國外品牌會認為,我看重這樣一個人群,我就潛心研究他們對手機的消費特征,然後針對他們尚未滿足的潛能巨大的需求,上溯最高端的芯片設計人員,按需求設計,並將這種需求在整個的價值鏈條上貫徹到底。在這種絕對差異化的產品生產出來之後,國外品牌會按照這個人群的溝通喜好和購買手機的偏好,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他們知曉,並讓他們以最小的成本享受到這份驚喜。
如此以來,哪種心智模式能夠讓國產手機從“存量噩夢”中解脫出來,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本土手機如何擺脫山寨機魔咒
國產手機 手機 山寨機 夏新 品牌
隨著集成手機芯片的誕生和手機牌照的放開,行業壁壘瞬間被打破,生產手機也變得輕而易舉。於是,“簡約”時代催生了一大批山寨手機,同時也給本土手機品牌帶來了冬天。本土手機品牌元氣大傷,該如何破局?
據了解,在本土手機品牌中,夏新是唯一不和山寨機產業鏈的始作俑者——聯發科(MTK)合作的本土手機生產企業。
2007年10月,實施了長達九年之久的“手機牌照”製度被取消,一些山寨機企業趁機浮出水麵,搖身變成了正規軍。技術壁壘轟然倒塌,為山寨機大規模生產打開了大門,各方資本紛紛湧入手機市場,山寨機生產廠家不計其數,魚龍混雜。一條分工明確的山寨機產業鏈逐漸形成:從研發到銷售都分工明確,包括液晶屏、耳機、電池、充電器、手寫筆甚至攝像頭鏡片、防塵網等都有專業廠家生產,隻要有資金,誰都可以生產手機。
低廉的成本,讓山寨機迅速占領了市場。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山寨機的產量至少有1.5億部,幾乎與國內市場手機的總銷量相當。山寨機掀起的強大的市場衝擊波,首當其衝的是本土手機品牌。2007年我國本土手機品牌價格降幅雖然高達15%~20%,但是與山寨機相比依然沒有價格優勢,從市場份額看,本土手機品牌的占有率已經下降了20%。除了華為、中興、TCL等以國外市場為主的手機廠家外,本土手機品牌基本上都在虧損,其中波導虧損5億元,夏新更是虧損6億元,一些本土手機品牌甚至退出了市場。
渠道整合,再發力
渠道,是本土手機品牌的生命線。
在2007年銷量突破1700萬部並創下當年國產手機的最高銷售紀錄後,2008年第一季度,北京天宇朗通通信設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天宇)占有的手機市場份額為4.9%,僅次於諾基亞、三星和摩托羅拉,居本土手機品牌首位。
雖然,由於與山寨機一樣采用了聯發科的芯片,天宇被許多人認為是典型的山寨機企業。但天宇並不這樣認為,它在極力避免給人們留下山寨機的印象,通過技術創新、渠道整合和品牌塑造正在向大品牌之路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