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建構本土企業的營銷優勢。仔細研究跨國巨頭的渠道特點,我們仍然能發現其弱點。目前,國外品牌基本上采取的是國包、省包、地包“三包結合”型銷售模式,同時實施大客戶直銷和運營商定製,在自營即企業自己銷售方麵幾乎沒有任何作為。這樣,擁有人力成本優勢並深諳本土消費者心理的手機企業就應該好好向彩電企業學習,加強自營力度,從而使渠道優勢超越於國外品牌。
第二,建構本土企業新產品開發優勢。長期以來,本土企業最大的短板就是新產品開發能力不足。這與本土企業缺乏核心技術息息相關。但是,新產品的開發是多層麵的,並非隻有解決了核心技術問題才能實施產品開發。事實上,從次核心技術入手不失為最佳選擇。換言之,通過工業設計提升產品競爭力是一條有效途徑。
本土手機企業在建立了自己的次核心技術優勢後,再逐步切入核心技術的開發,使技術優勢成為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架構。前車之鑒,後事之師。把這句話送給本土手機企業再恰當不過了。正視問題,深刻反思,是本土手機企業邁向二次振興的第一步。因此,戒除浮躁心理,踏踏實實做事,應成為所有本土手機企業端正態度的起始點。
國產手機要“消腫”了
國產手機 營銷 波導 市場 品牌
國產手機已經進入一個存量市場的營銷時代,巨大的庫存已經壓得手機廠商喘不過氣來,它們當前最重要的不是推出新產品,而是消化庫存。
在內憂外患之中,國產手機有了難以為繼的茫然感。眼見國內手機消費已從傳統的“時尚”悄然向“功能”轉向,國內手機廠商居然整體行動遲緩,未能搭上這班車,新品推出整整落後了一大步。國內外手機廠商新一輪殘酷的競爭已經開始,擺在國內手機廠商麵前的問題是:如何給渠道“消腫”,甩掉包袱輕裝上陣?如何從“存量噩夢”中解脫,在存量市場上尋求自己的營銷之道?
做大自己的蛋糕
國內大中城市主力手機消費市場的需求已趨向飽和,出於對未來“功能技術”的期待和渴望,國內手機的消費頻率和更新換代的再次購買率也明顯疲軟。再加之國外品牌的苦苦相逼以及國產手機價格上的紛紛跳水,國產手機近來的銷售額大幅下滑。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產手機在品種高度重疊的情況下,為了以所謂的規模效應提高自己在價值鏈上的議價能力,仍拚命追求高產能,從而導致了產品在渠道中的大量淤塞。
為解燃眉之急,國產手機中的一些領頭羊開始打起了“行業蛋糕”的主意,希望在市場邊界的擴大中以數量的增加提升銷售額。於是,在國產手機危機裏奮力突圍的洶湧浪潮中,高舉國際化大旗的有之,在二、三級市場上深度開拓的有之,兩者並行的亦有之。不過,能夠走向國際市場淘金的畢竟是少數,多數廠商還是不得不在國內自家的園子裏深耕,在大中型城市的一級市場飽和後,它們把眼光描向了尚是一片凍土的二三級市場。
國產手機群雄在市場外延的拚搶上可謂是不遺餘力,因為它們心裏很清楚,國產手機要在銷售額上得到整體提升,靠產品單價顯然是無力回天,而將希望寄托在消費頻率的刺激上,也無異於癡人說夢,真正的蛋糕唯有追求市場外延的擴大,由此獲得量的增長。
爭搶別人的飯碗
自己吃不飽時怎麼辦?一是多下點米,二是搶別人的飯碗。並不是每個廠商都願意做下米熬粥的細活,有時候人窮誌短,為了熬過生存這道坎,很多人便想到了搶。
中國整個營銷界對於“搶市場”向來是方法獨到,即便是手機業這樣的後起新之秀,也毫不例外。中國的手機廠商們有著“在寒冬裏生存”的三大法寶:概念戰、價格戰和終端戰。它們一向以此為戰,並且感覺不錯,至少在前兩年與洋品牌的首度爭鋒對決中,它們是屢試不爽。
如今“存量市場”的冬天來到了,國內手機廠商便爭相啟用三大法寶在市場上縱橫征伐。
說到概念戰,很多人其實並不陌生。營銷上的產品概念是有確鑿產品功能支撐和品牌利益支撐的賣點的提煉,是營銷傳播上的一種健康的操作手法。但如果虛化概念,使之成為一種無可依附的空頭支票,概念戰便會走向異化。
與異化的概念戰相比,價格戰則走向了庸俗。手機市場上爭打價格牌的喧囂不絕於耳,並且以國產手機廠商為甚。國產手機廠商似乎特別鍾情於這張牌。它們一度認為價格牌是利用中國人特有的貪慕便宜的心理,製造多米諾骨牌效應推倒一切的關鍵。但它們錯了,中國市場的手機消費正呈現出多元化格局,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對價格戰的敏感漸衰。更何況一向被國產手機廠商把玩得得心應手的價格技法,也僅僅隻是一種技法而已,因為國產手機聒噪的最強烈的降價聲音,到最後還是窘迫地消逝在了“國產手機平均價格比國外品牌要高”的事實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