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手機企業如何打贏“不對稱戰爭”
國產手機 TCL 長虹 波導 品牌
TCL移動舊部加盟長虹的消息屢見報端,有人懷疑長虹在搞暗箱操作。這種懷疑不無道理,長虹要進入手機產業,需要媒體乃至社會關注,找這麼一個由頭來炒作,正好吸引媒體的眼球。
但是,長虹以這種方式開始它的手機之路,多少有些讓人不屑。觀察人士告誡長虹:中國手機產業形勢不容樂觀。和TCL、波導等已經賺了許多錢的本土企業相比,無論進入手機產業的時機還是企業積累,長虹的劣勢都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對於長虹而言,當務之急是建廠子、搞研發、搭渠道,三者缺一不可,把精力放在炒作上,是走歪門邪道。
尚未跨入手機行業門檻,即表現出如此強烈的浮躁心理,真讓人擔心長虹能不能把手機產業做好。這種擔心並非空穴來風。事實上,如果我們把本土手機企業放在整個行業的大背景下來觀察,我們發現,時至今日,本土手機企業依然沒有走出寒冬的跡象,因為本土手機企業深層次的問題依然存在。
第一是核心技術、專利技術缺席的局麵絲毫沒有改變。作為典型的技術主導型產業,手機對技術的依賴性,遠比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傳統家電產品更強。但是,恰恰在這個最重要的環節,本土企業基本上沒有話語權。2004年,本土手機企業集體遭遇寒冬,對此人們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最重要的一點恰恰被人們忽視了,那就是本土企業始終沒能跨越技術和產品創新的門檻,它們在中國手機產業鏈條上,一直扮演著“來料加工者”的角色。遺憾的是,本土手機企業以及營銷界的眾多人士,至今不願意承認技術缺席是中國手機最嚴重的問題。
第二是產品創新能力不足。事實上,這和上麵的問題一樣,是一枚硬幣的另一個麵。但是,鑒於產品對企業的重要性,再次予以強調說明。所以,當別人推彩屏的時候本土企業還在推黑白機,當別人推30萬像素攝像手機的時候本土企業還在推彩屏,當別人推百萬像素手機的時候本土企業才開始推30萬像素,當別人推300萬、500萬像素手機的時候本土企業的百萬像素手機還沒有形成市場……本土企業隻能扮演追隨者的角色,隻能永遠疲憊地跟在別人後麵跑啊跑。
第三是品牌形象集體敗落。本土手機企業集體遭遇寒冬後,許多消費者形成了這樣的印象:本土手機“技術含量低”、“產品多有缺陷”、“返修率高”,這些零碎的印象綜合在一起,自然得出“本土手機品牌形象糟糕”的結論。
第四是產業鏈架構不完整。雖然經過了長達4年的瘋狂成長,本土企業仍然沒有一家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條。
第五是營銷優勢被逐步弱化。本土手機企業一度衝頂到60%的市場占有率,這與本土企業實施強大的營銷戰略密不可分。但是,當跨國巨頭紛紛加強渠道建設,實施銷售重心下移,並不斷推出廉價機型的時候,本土企業的優勢頃刻之間蕩然無存。
為什麼同樣是產品創新能力不足,本土手機能夠輝煌一時?這主要是由於不同的市場屬性所致。2003年之前的手機市場,屬於典型的機會主導型市場,消費者對手機的渴望特別強烈,企業隻要有產品不怕賣不出去。但是,當手機市場逐漸由賣方市場蛻變轉型為買方市場的時候,消費者不僅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而且逐步有了品牌意識,他們不再輕易相信廣告宣傳,也不再唯價格馬首是瞻。此時,他們開始挑剔起來,於是,權衡再三,他們離開了本土手機櫃台,本土品牌的寒冬由此開始。
我們知道,決定一個企業市場地位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產品(技術也可以放在產品的範疇內)因素,一個是營銷因素。企業的市場表現是二者的乘積。長期以來,本土企業長於營銷而短於產品,跨國巨頭長於產品而短於營銷。本土品牌用營銷之長補產品之短,在賣方市場這一招很管用。但是,當市場成為買方市場的時候這一招就不靈了,因為消費者可選擇的空間大了,如果你的產品不具有競爭力,就很難贏得消費者青睞。我們知道,產品因素和營銷因素屬性不同。產品因素具有很強的壁壘性,產品或技術優勢很難被別人複製,你不能說“別人擁有核心技術我照樣能擁有,別人能開發新產品我也能”。但是,營銷因素就不同了,你能打廣告我也能,你能建渠道我也能,你能降價我也能,前提是隻要我願意,就這麼簡單。現在,本土企業能架構的銷售網絡國外品牌都能架構,甚至長期以來國外品牌不願意做的低價機它們也開始做了。這個時候,本土手機企業的優勢在哪裏?沒有了。這就是當前本土手機企業的現實。
事實是嚴酷的。這種嚴酷的現實緣起於本土企業當初的短見。因此,本土手機企業的東山再起,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那麼,中國本土手機企業如何實現二次崛起呢?從理論上說,建構本土手機企業對國外品牌的“對稱優勢”成為本土手機企業的根本性選擇。所謂“對稱優勢”,就是國外品牌具有的優勢本土品牌也必須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