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數調顯示,從國產手機與國外品牌手機的銷量對比來看,國產手機的銷售總量基本上持平,這說明國產手機並未真正撼動國外手機品牌的市場地位,而且國產手機內部之間的此消彼長對於推動國產手機的整體進步而言並沒有實際意義。縱觀2008年國內手機市場,隨著農村單項收費政策的推行,以及對於國產手機相對有利的TD製式3G網絡的商業應用,國產手機整體上有了一個繼續爭上遊的機會。
機遇與挑戰並存,國產手機品牌如何突破迷局,需要各自為鑒,方能取得實質上的進步。
國產手機未來的路不好走
國產手機 小靈通 手機牌照 中科健 手機市場
國產手機正麵臨著集體失語的窘境。
繼2003年“揚眉吐氣”的翻身為主之後,國產手機“高處不勝寒”,持續發展的後勁明顯不足。先是驚爆“巨額不良庫存”,接著是“新品更新速度嚴重滯後”,然後又引發“供應鏈危機”,近來更是“價格戰喋血拚殺”“終端陰招頻出”“核心研發嚴重缺失”……國產手機在外來品牌一輪又一輪大勢反撲的衝擊下,已然是陣腳大亂。
中科健正飽受資金鏈斷裂的考驗,UT斯達康的小靈通小心翼翼地嚐試著並購式轉型,熊貓移動爆出了巨額資金擔保黑洞……
困惑、彷徨、死撐、逃離……30多個國產手機品牌,不斷地思索和選擇著適合於自己的生存方式。熊貓移動長痛不如短痛,狠下心來采取“休克療法”;TCL移動通信狂打“地麵戰”,將渠道下沉下沉再下沉;迪比特變包銷模式為直供模式,並且漸行漸遠;一不小心當了一回暴發戶的夏新,近來也開始向汽車業試水……
據初步統計,36家擁有手機牌照的國產手機品牌中,其中有10家,其集團僅僅是把手機作為淘金的子業務,隨時準備撈一把後全身而退;有19家是在2001年國產手機的淘金熱潮中蜂擁而入的,它們將手機作為自己多元戰略業務中的一枚棋子;有6家是在毅然堅守,希望通過自己的專業化優勢最終勝出;還有一家屬於例外,這就是中科健,它好似當年的諾基亞。中科健是從數字信息技術研製起步最終涉足手機業的研發、製造和銷售的,它甚至還野心勃勃地覬覦著3G。手機業唯一的一個從半外行到內行的跨越者,非中科健莫屬。
這一統計數據,讓我們多少有點遺憾,甚至悲哀。在統計中,全心致力於國產手機業發展的僅有7家,占總數的19.4%。它們唯一的主業就是手機,未來的命運如何,全係乎於它們在手機業的殊死一搏,沒有退路,也沒有別的選擇。相比於那些“一隻腳踩多條船,哪條船沉了就把腳縮回來”的企業而言,它們的生存欲望也更為強烈。
然而,無論是手機業撈一把就走的“淘金者”,還是在做殊死一搏的國產手機“守門人”,竟然會集體失語。
2004年國家宏觀調控所引致的銀根緊縮和國外手機巨頭的群起反撲,給國產手機的搏殺抹上了一絲血色,國產手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如果說前幾年還可以利用國外品牌在品牌造勢方麵的分神和渠道拓展上的幼稚輕輕鬆鬆地賺一把,那麼現在,當國外手機全麵反擊時,國產手機事實上正麵臨著一個生死兩重天的關鍵隘口。
再要往前走,已經不那麼容易了。現在尚未開發的市場大多已是雞肋,深度開掘的結果,極有可能是入不敷出,但若不跟進,自己又極有可能被擋在市場大門之外。當然,還有兩條路:一是抽身而出,二是致力於研發並取得實質性的突破。但對於第二條路,企業要麵對的是一個更為嚴酷的事實:錢從哪裏來?國產手機目前的營銷已陷入存量市場營銷的泥潭,如果不消化庫存回收資金,國產手機根本就恢複不了再度造血的元氣。
一個庫存高築的存量市場上的手機營銷,究竟該如何下手?未來的路坎坷而又崎嶇,有著不同出身背景、不同打算的國產手機生產企業,該如何選擇自己未來的路,失語中的國產手機生產企業不能不慎思之。
在沉默中失語,是為了更有激情的迸發!國產手機暫時的失語,未嚐不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