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蘋果來了也不怕(3)(1 / 3)

2002年8月,深圳市金立通信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立通信)成立。一晃兩年過去了,當年的呐感者還在呐喊,而劉立榮所創立的金立通信卻險中取勝,曲折前進,現在已經成為國產手機業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年營業額接近20億元。2004年,金立通信銷售手機180萬台,在國產手機整體下滑的背景下,這一成績異常耀眼奪目。

有消息稱,國家正在進行審查,有望在原有40多家手機定點生產企業的基礎上適度擴充,而金立通信作為手機版圖中新勢力的代表可望破繭而出,化蛹成蝶。

從最早的OEM到四處委身下嫁,貼別人的牌子曲折打自己的品牌,在風險四伏的市場夾縫中,在別人看來國產手機隻是曇花一現的悲觀論調中,金立手機倔強地生長了起來。

進入2005年,國產手機整體性的市場與利潤下滑之勢並未得到有效遏製,企業高層變陣不斷,國外手機卷土重來,市場上彌漫著濃重的悲觀情緒。

而2005年的金立通信卻蓄足了勢能,引而待發。

基礎先行,質量把關

劉立榮自稱自己屬於永不言放棄類型的人。1994年劉立榮大學畢業後,在天津一家金屬研究所呆了一年多,旋即南下,1996年進入中山小霸王公司,在較短的時間裏,劉立榮憑著他的表現深受當時的副總裁楊明貴的賞識。1997年,楊明貴帶領劉立榮等人到東莞長安創立了金正公司。在金正公司劉立榮的能力得到了全麵提高,從計劃管理開始,到生產,到渠道銷售,一步一步,直至走上金正公司副總裁的位置。他明白,企業要想長遠發展,練好紮紮實實的基本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幾年來,他專注於基礎工作,不求一時之利,而是著眼於全局,圖謀長遠之道。

——兵馬未動,服務先行。手機牌照尚未到手之時,劉立榮堅持在全國建立獨立的用戶服務中心網絡。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雖然貼別人的品牌使自己的品牌推廣受到了極大的限製,但金立通信卻曲折前進,在一切可能的場合宣傳自己的品牌。

——夯實根本,謀劃全局。市場紅火時,金立手機一直供不應求。但在別的手機生產企業大把大把撈銀子的時候,金立通信卻悄無聲息地組建了強大的科研班子,建立了製造基地,在產品的技術創新和質量控製上勤練內功。

如今的金立通信銷售網點已超過2萬多個,在全國各地投入的專櫃數量多達3萬個,有金立手機專櫃的賣場為6000多個,已經形成了以省會零售網點→地級零售網點→縣級零售網點→鄉鎮級零售網點的全方位覆蓋的網絡銷售體係。

由於各種原因,目前國產手機的質量問題十分突出。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國產手機通話質量和硬件質量的滿意度均明顯低於國外品牌的手機。事實上,這一問題之所以產生,是由於很多國產手機實際上是整機引進,有很多質量問題是國產手機生產企業所無法控製的。作為後來者的金立通信沒采取這種短期行為,而是自建生產線,提高裝備水平,嚴格進行質量,以提高核心競爭力。

研發先鋒

畢業於有色金屬專業的劉立榮對產品製造與研發有著獨特的理解,而VCD行業的興衰更是使他確信產品力在企業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因此,在金立通信,他抓的第一項工作是產品研發,第二項工作是海外銷售。結果這兩項工作皆有所斬獲。2004年新年的鍾聲剛剛響起,金立通信就收獲了第一筆海外定單:意大利ONDA通信公司與金立通信簽訂手機出口合約。2005年新年伊始,金立與ONDA通信公司繼續合作,一份20萬台的手機出口合同已落入其囊中。這兩大歐洲移動電信運營商聯盟的移動網絡幾乎覆蓋了全歐洲。金立通信製造的手機能讓它們認可和接受,證明了金立通信非凡的競爭力。

金立通信在內部提出的口號是:金立要做“研發先鋒”。據介紹,目前金立通信整合了國內較優秀的手機研發隊伍,公司近一半的員工在從事與產品設計與研發相關的工作,其中80%擁有大學本科或碩士學曆,甚至包括在通信領域頗有建樹的博士後,這些人擁有豐富的手機研發經驗。金立通信還投巨資組建了金立移動通信設計研究院,並在上海成立了專門研發手機平台方案的研發機構金立設計研究院上海中心,從整體上完成了技術開發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