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蘋果來了也不怕(2)(1 / 3)

據賽諾公布的數據,2006年外資品牌手機占據了72%的市場份額,國產手機為28%。李德衛向記者分析說,出現這種“先贏後輸”局麵原因有三,其一,摩托羅拉、諾基亞等外資品牌一改隻走中、高端的產品市場定位,開始在手機低端市場發力,在世界範圍內向低端手機市場延伸;其二,國產手機在渠道方麵的優勢消失,一直以來被國產手機奉為競爭法寶的自建渠道,在外資品牌自建渠道的攻勢下,逐漸崩塌,三、四級市場已經不再是國產手機的“天堂”,反而在外資品牌的低價戰略下變成了“地獄”;其三,“黑手機”泛濫。

李德衛認為,沒有了渠道優勢,沒有了規模優勢,研發力量薄弱,加上黑手機橫行當道,國產手機如今是困守於圍城之中,但不等於沒有機會!

走自己的路:中端定位

諾基亞和摩托羅拉在中國市場采用的打法是高、中、低檔全線出擊,高至七八千元,低至數百元的手機,應有盡有,產品線非常全,這就像在對手麵前樹立了一張大網。李德衛認為,CECT麵對的是全能型競爭對手,因此應對戰略首先要得當。

與此相對應,僑興移動在產品定位上也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調整。李德衛說,像諾基亞、摩托羅拉和三星這樣的國際大企業,它們是以“低端”占領市場份額,以“高端”賺取高額利潤,而國內大部分廠商的市場策略是以“同質化”的產品和價格作為競爭的基本手段,也就是大家一起擠在低端市場競爭,用低價格玩一場缺乏技術含量的“群毆”。

高端產品的消費者對品牌十分看中,而品牌並不是僑興移動目前的優勢所在,低端市場已經是血流成河,幾乎沒有利潤可賺,而且在低端市場競爭手機企業一定是有規模,沒有規模,企業就難以生存。

李德衛說:“而高端、低端的結合部恰恰是競爭對手的軟肋,所以僑興移動現在的總體定位是做中端產品。具體細分的話,我們的產品定位在‘低端裏麵的高端’和‘高端裏麵的低端’。我們銷售的手機平均每部的銷售價格為140美元,價格區間主要在1000~1500元之間。”

新渠道:試水電視購物

與僑興移動同一天在美國上市的電視購物公司橡果國際,2006年以15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讓國外資本市場垂青。而橡果國際與手機企業的成功合作也一度締造了一個成功典範──恒基偉業。目前國內最大的兩家電視購物公司橡果國際和七星購物也開始和多家手機企業進行合作。

李德衛指出,對於普通電視廣告5秒或者10秒的時長來說,電視購物有自己的優勢,由於電視廣告播出的時間長,可以向消費者傳遞大量的信息,而現在擁有眾多功能的手機迫切需要這樣的時長,來向消費者解釋自己的眾多獨特功能。

“2007年之前僑興移動有一款手機兩個月隻賣了5000部,而上了電視購物之後,1月9日這一天,我們通過七星購物就賣了5000部。”

李德衛說:“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最直接效果,同一款手機,電視購物可以送貨上門,同時在傳統渠道也可以賣。每天在電視購物頻道反複播放的電視片,就成了我們的廣告片,電視購物加上傳統的分銷渠道,消費者可以通過兩種途徑買到我們的產品,而廣告資源卻是共享的。所以我們和多家電視購物公司合作,要充分利用這個平台,而外資品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大規模延伸到這個領域裏來。”

創新:讓僑興移動成為獨一無二的符號

在手機行業,有一個“金庸”和“全庸”問題,也就是“模仿”。李德衛說,整個手機行業深受其害,一些小廠家自己推不出新機型,而是在等大的手機廠商某些機型“賣火”了之後,自己去做“克隆機”,這樣自己沒有風險,不用交稅、沒有研發成本的“黑手機”更是如此操作的行家。這些“全庸”手機因為價格便宜,所以占領了很大一部分市場。

還有一種就是營銷模式的“模仿”,比如早些年一些手機廠商在中央電視台打廣告取得了很好的市場效果,於是其他手機廠家紛紛效仿,有些手機企業甚至不惜投入巨資當“標王”。但是現在這些企業大多後繼乏力,有的甚至黯然退出了手機市場的競爭。

手機行業這種從“產品”到“營銷模式”的模仿導致惡性競爭的泛濫。李德衛說,接下來就是引發多米諾骨牌一樣的連鎖反應,沒有賺到錢的手機企業沒有能力將資金投入到設計、研發環節,更不用說在品牌方麵進行投入,而沒有品牌就無法進入高端市場,品牌是高端市場的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