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必將再度崛起?
手機 品牌 諾基亞 摩托羅拉 小米手機
在中國手機市場,必將有一兩個中國品牌躋身一線陣營,國產手機將再度占據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底氣從哪裏來?除了手機市場變化帶來的機遇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已經成長起來一批在視野、能力與心態上足以打造自主品牌的企業家與經理人。
手機品牌的式微與崛起
幾家曾經不可一世的手機霸主,似乎忽然間就風光不再了。
眼前的例子是,摩托羅拉手機業務被Google收購。雄霸全球手機市場近十年的諾基亞,勢頭也一落千丈。細究本質,都是產品出了問題,落於人後了——諾基亞自己開發的塞班係統,用戶使用的便利性差,它卻遲遲舍不得拋棄;摩托羅拉很長時間質量穩定性差,新品開發跟不上趟。
讓我們看看iPhone是怎麼做的。iPhone開創性地引入多點觸摸技術,讓用戶在屏幕上有了不可思議的體驗。而它的APP STORE,“超過5萬個應用程序,幾乎能做任何事”。這種強大的功能與豐富的應用,顛覆了手機的定義,吸引了無數粉絲蜂擁而至。
再看看HTC。這個總部在台灣的廠家1997年成立後,一直躲在幕後,忙著為全球各大移動運營商做代工。憋屈了幾年後,HTC在內地市場推出多普達品牌,走高端智能機路線,小試牛刀,市場反響已屬不凡。2008年年底,HTC終於掀開蓋頭,與Google合作推出第一款基於Android平台的HTC品牌智能手機。憑借卓越的操作性能與造型設計,很快在大品牌林立的歐美市場為消費者接受,一躍成為智能手機的主流品牌。2010年第四季度,HTC超過蘋果和黑莓,成為美國市場最大的智能手機製造商。2011年4月,HTC的市值超過諾基亞。
在中國內地,HTC缺乏市場根基,鋪貨渠道受限,但還是很快在高端智能機市場站穩腳根,利潤率也大幅度高於摩托羅拉等老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HTC幾乎不做廣告,強調用戶體驗,靠產品說話。這恰恰契合、印證了其低調的工程師文化。
品牌被束之高閣了嗎?
我們要問的是,手機不是一個典型的“麵子產品”嗎?消費者哪來的勇氣,選購這種名不見經傳的“雜牌貨”?如果說iPhone在中國市場被追捧,尚有美國消費者先期預熱,那麼HTC呢?它是一個完完全全的新牌子,而且還是由一家代工廠生產出來的!
我們有必要對手機的產品屬性進行界定。的確,手機是典型的公開性、炫耀性消費品,消費者需要通過這種消費行為,達到定義自我、對外標榜的目的。而實現這種目的,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產品(或企業)品牌,二是產品的外觀設計與做工。
但是,手機同時是一種功能性很強、應用頻率很高的產品。在3G時代,手機(以及其他娛樂數碼產品)形成了這樣一種消費演進模式:如果一種不知名的新產品具備了先進的功能與美好的外觀,將有一批敢於冒險的技術玩家和時尚潮人“嚐鮮”,形成權威意見並通過網絡渠道與熟人圈子迅速傳播,吸引下一批消費者跟進並評論;當這個品牌的口碑與用戶量達到一定規模後,將會有大眾消費者跟風進入,人數不斷擴大直至引爆市場。這就意味著,隻要你的產品足夠好,隻要你提供了必要的讓消費者接觸的機會,你的產品就不大可能被埋沒。
這就是為什麼HTC能夠迅速出頭的原因。而蘋果iPhone,則同時具備了以上三大要素。這就是為什麼蘋果與HTC手機一出來就火,風頭很快蓋過諾基亞、摩托羅拉這些有二三十年基礎的老品牌的原因。摩托羅拉與諾基亞的沒落,給了電子數碼行業一個重要的啟示:是擺脫對偉大的品牌、老品牌迷信的時候了!
新品牌的機會來了
3G時代,是一個更加注重產品功能的時代,在產品功能與品質上發力的空間大大擴大;品牌的高壩已大大削平,不再是難以逾越的。
在技術上,Android這樣的免費開放係統的出現,國產手機芯片的進步,給國產智能手機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不再存在難以突破的技術壁壘。
因此,在這個時代,隻要有誰真正願意塌塌實實地做產品,隻要他具備了一定的自主研發能力與技術整合能力,再加上對用戶需求與體驗的敏感,以及不落後於時代的審美判斷力,他鼓搗出來的產品就有可能受到市場的夾道歡迎,一個有競爭力、有市場感召力的品牌就可以在他的手中誕生—過程要大大快於從前。
首先要點的名字是小米科技。先說產品功能。小米號稱“中國首款雙核1.5G、高性能發燒級智能手機”,從軟硬件配置上看,倒也名副其實。從發布的評測看,它的運行速度超快,待機時間強於H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