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廠:“我們無法接受145萬元的代理費,140萬元如何?”
外商:“上回我們就說過,145萬元的代理費並不是很高,而且這也是國際上的慣例,如果低於這個價格,我們沒有什麼好談的了。”
機械廠:“我相信你們說的,可我也相信這個價格不是你們的底線。140萬元應該可以接受,我們以後還要長期合作的嘛。”
外商換了一個態度:“要不這樣吧,我也不要145萬了,你也別非出140萬,折中一下,142.5萬,你看如何?”
機械廠:“這樣吧,再折中一下141.25萬,這樣很公平了。”
最終,雙方141.25萬元成交。
當談判雙方無法解決價格問題時,你會想,折中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
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案例中,外商報價是145萬元,我方報價是140萬元,折中後的價格是142.5萬元。問題的關鍵是,這個代理費是不是就是這個價格,沒有降價的空間了呢?顯然不是的。如果簡簡單單地用折中的策略,恐怕吃虧的還是自己。
對於成功的談判者來說,討價還價並不意味著要折中雙方的報價。
這種策略並非不能用,但是用的學問在於再次折中。隻要將雙方報價折中兩次,你就可以把雙方價格的差距變成比較合理的分配,當然,如果再多折中幾次,或許會得到你想象不到的價格。
運用該策略時,千萬不要主動提出對雙方差價的折中,一定鼓勵對方先提出來。通過讓對方提出折中,實際上是在鼓勵對方做出讓步和妥協。
先強調價值,再談價格
價格是商品的貨幣表現形式,商品的價格直接影響到消費者心理和判斷,也就是決定著消費者的購買意向和購買的數量。有經驗的談判高手都知道,談判不是談的商品的價格,而是商品本身的價值,給對方帶來的利益。如果在談到商品的價格問題時,談的好就是成交的前兆,談不好就是失敗的信號。那麼在談到價格問題時,應該怎麼去把握呢?
記住一句話:價格永遠不是成交的決定因素。因為無論你的價格多麼低,都會有比你的商品更低的價格。所以,在談判中,一旦陷入了價格泥潭,那麼你距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為了一開始不陷入價格戰,唯一的辦法就是不要先急著談價格,而是將談價格轉為談商品的價值。
營銷員在向客戶推薦牙膏,客戶本能地問道:“多少錢?”
營銷員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同時缺乏經驗,急忙告訴對方:“30元一隻。”
客戶一聽,一支牙膏30元,太貴了。宰人呀!後來不論營銷員怎麼解釋,客戶都覺得太貴了。這時候,營銷員也許會問,不和客戶談價格,該談什麼呢?
營銷員在向客戶介紹商品的時候,一定要避免過早提出討論價格。在所有的商務談判中,如果你想讓談判順利成交的話,請不要過早談論價格。
先讓客戶明白商品的價值,等客戶對商品的價值有了一個清晰的判斷後,再與對方討論商品的價格。客戶對商品的購買欲越強,他對價格因素考慮的就越少。讓客戶對商品的價值認同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商品的演示,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任你滔滔不絕,都不如給客戶演示一遍來的實在。
一家電器公司正在搞促銷,他們決定挨家挨戶營銷吸塵器,每台價格是1000元。但是他們的潛在客戶家裏都已經有了吸塵器了。而且,這些吸塵器價格都比較低,大概在50元到300元之間。那麼這麼高的價格,怎麼營銷呢?
首先,他們的產品質量說得過去,而且,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灰塵不是像別的吸塵器一樣,被吸入紙袋的,而是被吸入一個盛水的容器裏,然後落入水裏。
這款產品的好處就在於,吸塵完畢後,汙水會被處理掉,利用這種原理,會洗掉更多的灰塵。
在促銷活動中,營銷人員先用客戶的家裏的吸塵器做演示,客戶可以清晰地看到,一般吸塵器排出的空氣,仍含有大量的灰塵。這時候,營銷人員告訴客戶,這些灰塵懸浮在空氣中,會影響人的肺部健康,惡化呼吸問題,引起哮喘病、過敏等。
這款產品在性能上的確很吸引客戶。一些有興趣的客戶自然就會詢問產品的價格。
營銷人員明白,一旦談到價格,這筆交易就會宣布結束。“我不想告訴你價格。”營銷人員說,“因為我不想你因為價格的因素而買這個產品,我希望你真正因為需求而買。”
接下來,營銷人員給客戶做了一個更具有戲劇性的演示。他把枕頭放在塑料袋裏,然後用吸塵器把枕頭吸成一個硬塊,並且告訴客戶,這樣可以給枕頭除蟎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