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邊固防敵喪膽功高清廉震南方
大同巡撫李文進十分了解俞大猷的才幹,俞大猷被釋放後,他立即邀請他一同籌劃軍事。俞大猷創造出了用獨輪車抵禦敵人的戰馬戰術。他曾以兵車100,步、騎兵3000,在安解堡大敗敵兵。李文進便將此上報朝廷,設置了兵車營。李文進準備襲擊板升,與俞大猷一同謀劃,果然大獲勝利。於是,朝廷再次詔令賜還俞大猷世蔭。敵寇進掠廣武,俞大猷率軍抵禦並擊退敵人。這時,鎮篤發現敵情,由川湖總督黃光升推薦,俞大猷被任命為鎮篤參將。
廣東饒平倭寇張璉幾次攻陷城邑,多年來難以平定。嘉靖四十年(156l)七月,世宗詔令俞大猷調往南贛,彙合閩、廣的兵力討平這支倭寇。這時胡宗憲兼管江西,知張璉遠出,便傳檄書讓俞大猷急速前去襲擊。俞大猷道:“應密派奇兵搗其巢穴,攻其必救,豈能以數萬大軍因追一人而輕率亂走哉?”
他火速帶領15000人登上柏嵩嶺,俯瞰敵寇老巢。不出所料,張璉果然回來救援,俞大猷一舉斬敵1200多人。敵人恐懼,不敢再出。俞大猷又利用間諜,引誘張璉出戰,自己則從戰陣後麵將其捉捕。同時,他還抓住了敵軍另一首領蕭雪峰。隨後,俞大猷遣散了張璉的餘黨兩萬多人。不久,俞大猷被提升為副總兵,協助守衛南、贛、汀、惠、潮等郡。他乘勝征討程鄉盜賊,在梁寧擒獲了徐東洲。
福建泉州俞大猷公園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進犯福建沿海地區,先後攻陷了福清、長樂、興化等地,後來又占據平海衛,並企圖以此為據點進行更大規模的侵擾掠奪。朝廷於是急派俞大猷為福建總兵,戚繼光任副總兵,率部前往圍剿。
次年,俞大猷奉詔自贛南到平海衛。當時戚家軍還未到,俞大猷與當地守將劉顯、巡撫大臣譚綸籌劃應敵對策。俞大猷認為,倭寇勢大,與官軍在數量上勢均力敵,而敵軍士氣正盛,明軍剛集結不久,此時若強行攻城,明軍必然損失慘重。目前應該圍而不打,集中優勢兵力封鎖各要路的路口,使敵難於突圍。還要在其他地方鑿溝布阱,虛設少許軍隊。這樣既能有效地阻擋敵軍的衝擊,也可以此惑敵,亂其軍心。等戚家軍趕到後,再大舉進攻。到那時,明軍構成天羅地網之勢,平海衛中的倭寇就插翅難逃了。
譚綸對此深表讚同。最後,他力排眾議,堅持遵從俞大猷的意見,下令全軍不得出戰,擅自攻城者,按軍法論處!
直至四月下旬,戚繼光的軍隊才趕到。此時,明軍的力量比敵軍多出了幾倍。譚綸按俞大猷的布置,兵分三路。俞大猷居右,劉顯居左,戚繼光居中,從要路分別殺入。經過前一段圍困以後,倭寇士氣低落,在明軍排山倒海的衝擊下,節節敗退,逃跑時又被溝阱所陷,傷亡極大。此役明軍大獲全勝,共計殲敵2200餘人。但是因戚繼光首先攻入敵陣,所以受到了上等的賞賜,而俞大猷僅得到了少量的銀幣。
嘉靖四十三年(1564),流竄到廣東的倭寇又在惠州、潮州一帶作亂,並與當地的海盜吳平連成一氣。他們遙相呼應,聲勢很大。而此時,官民矛盾激化,小股的反抗官府的鬥爭此起彼伏。朝廷就又把俞大猷調至廣東,想利用他的聲望和智謀抵抗倭寇,也借此平息內亂。
赴任後,俞大猷分析了當地的情況,認為內亂才是造成倭寇入侵的重要原因。於是,他決定先平內亂,使倭寇失去內應,再搗其的老巢,從而根除倭亂。俞大猷生祠碑文字俞大猷恩威並施,拉打結合,先後降服了伍端、蘭鬆三、葉丹樓等強賊,使之不敢再與倭寇裏應外合,其中一些人還轉而為抗倭出力。俞大猷還迫使大強盜頭子吳平與倭寇斷絕了往來,令倭寇陷入孤立無援之境。之後,他一個晝夜攻克倭寇陸地上的三個據點,追至海上,又全數搗毀倭寇沿海據點,使倭寇喪失立足之地,無法深入內地。雖然後來吳平複叛,再次引倭寇入侵,但已不能構成太大的威脅。
俞大猷治軍有方,紀律嚴明,手下的平倭鐵軍“俞家軍”令倭寇聞風喪膽,談虎色變,從此不敢輕易窺視南方的海疆。平倭16年,俞大猷的赫赫威名震動南方。然而俞大猷生性剛直,不懂得討好上級,因此也得罪了朝中權貴。雖然他為人清廉,身無餘財,但擋不住小人的讒言。巡按李良臣彈劾他奸貪,兵部又支持這一說法,朝廷便詔令他回原籍聽候調遣,後又起用他為南京右府僉事。俞大猷還沒有到任,就又以都督僉事身份任福建總兵官。萬曆元年(1573)秋,海寇突然襲擊閭峽澳,俞大猷因失利獲罪,又被奪職。後再以代理都督僉事起用為後府僉書,率領車營訓練。古稀之年的俞大猷曾三次上疏請求回鄉,但均未得到批準。
俞大猷為將廉潔,有超乎常人的操守。他常以古代賢人豪傑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他用兵,從來都是先定謀略再作戰,從不貪圖近功。他忠心報國,年老之後,誌向仍未改變。他一生在每個職位上都建有大功。武平、崖州、饒平等地都修建了他的祠堂,以示祭祀。譚綸曾說:
節製精明,公不如(譚)綸。信賞必罰,公不如戚(繼光)。精悍馳騁,公不如劉(顯)。然此皆小知,而公則堪大受(即重任)。
明萬曆八年(1580),俞大猷帶著未酬的壯誌,抱憾離開了人間,享年77歲。明神宗朱翊鈞追贈他為左都督,諡號武襄。
提起抗倭,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戚繼光,但對於俞大猷來說,這是不公平的。嘉靖三十一年(1552),俞大猷就取得了平倭史上的“戰功第一”,而直到次年,戚繼光才開始練兵固防;並且,在二人合作的過程中,始終是俞大猷為主將,戚繼光為副帥;而且,他經曆的戰鬥次數、殲敵的數量,均在戚繼光之上。俞大猷出身小戶,比不得戚繼光“世登州衛指揮僉事”。隻是由於俞大猷一心報國,無心官場爾虞我詐,視榮辱得失如無物,功績為朝廷所輕視,功勞也被他人竊取。然而他卻超然世外,笑看雲煙,這份灑脫,正是他人難望項背的。以他衛國的壯誌,平倭的功績,民族英雄的稱號,俞大猷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