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擔心,若斷倭寇的退路,就會逼其深入陸地,為患更為嚴重。俞大猷卻認為,倭寇來犯雖然猖獗,但畢竟做賊心虛,不敢深入內地作戰。他們倚仗的是戰艦,如果與艦隊失去了聯係,就等於失去了根據地,變成了喪家之犬,明軍定可圍而殲之。所以,明軍首先要打掉敵人的艦隻,倭寇見斷了退路,必會死命來救,就正好入了明軍的包圍。兵法上稱:攻其必救,如何不勝。
於是,俞大猷調集福建水師布於沿海,自己親率精銳部隊,分成幾股襲擊敵艦,使敵艦處於危險的境地。岸上的敵寇見狀萬分驚慌,果然全力回救戰艦,想與海上的艦隊會合。俞大猷急令所有軍隊立即出擊。明軍從陸海兩麵夾擊,形成了包圍之勢,一舉殲滅了倭寇。俞大猷首戰告捷,倭寇從此不敢輕易上岸搶掠了。
但一次打擊是不足以讓倭寇死心的。不久,倭寇又卷土重來,且規模更大,約有兩萬餘人。他們屯聚鬆江柘林,與明軍形成了對壘之勢。柘林臨山傍水,地勢十分險要,海上戰艦可以自由出入,進可攻,退可守,是易守難攻之地,倭寇可謂占有了地利。接到急報後,朝廷派張經為右都禦史兼兵部右侍郎,主持抗倭事宜,並任命俞大猷為蘇鬆副總兵,協助張經指揮。
俞大猷率部火速趕到柘林。他拜見張經後,察看了地形,經過一番周密的思考,提出此次戰役主張:“而今之勢,敵強我弱,且其占據地利,若施以強攻,即便取勝,亦僅將敵驅走。當下之計,應先取守勢,占其入海要道,斷其退路。如此,既可牽製敵軍,令其不敢輕易深入腹地,又可贏得調兵之時日,待援兵來到,再全線出擊,一舉作氣,將其圍而殲之!”張經同意了他的主張,命俞大猷、鄒繼芳、湯克寬兵分三路,屯守金山衛、閔港、乍浦三處,按兵不動,並火速調永順、保靖軍隊增援此地,聯合進剿敵寇。援軍趕到後,明軍合圍敵人於江涇。由於俞大猷等人事先已占據了倭寇的入海通道,倭寇腹背受敵,無奈中隻好跳入水中作戰。在明軍強大的攻勢下,敵軍全線崩潰。2000倭寇被殺,溺死者無數。此次大捷,在抗倭史上稱為“戰功第一”。
然而,俞大猷率領將士出生入死所得的功勞,卻被奸相嚴嵩的黨羽趙文華、胡安宗等人冒領。俞大猷僅得50兩白銀酬勞。眾將士憤憤不平,而俞大猷卻坦然地說道:“若能倭寇得平,疆土可保,我等男兒即便為國捐軀,又有何憾?得失榮辱乃身外之物,不足掛齒矣。”為此,他揮筆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舟師》:
倚劍東冥勢獨雄,扶桑今在指揮中。
島頭雲霧須臾盡,天外旌旗上下翀。
隊火先搖河漢影,歌聲氣壓虯龍宮。
夕陽景裏歸篷盡,背水陣奇戰士功。
不久,新一批倭寇又突然襲擊青村所,與南沙、小烏口、浪港各路敵人會合,進犯蘇州陸涇壩,直抵婁門。他們先是打敗了南京都督周於德的部隊,隨後又分兵兩路,向北進掠滸墅關,向南進掠橫塘,流竄到常熟、江陰、無錫境內,出入太湖。危急時刻,俞大猷與副使任環先在陸涇壩大敗倭寇,燒毀敵人大部分舟船,又阻擊倭寇從三丈浦出海的船隻,擊沉7艘敵艦。倭寇被逼退而停泊至三板沙。
不久,另一支倭寇進犯吳江。俞大猷和任環又在鶯脰湖(在吳江縣南)阻擊並攻潰敵人,倭寇逃往嘉興。這時,三板沙的倭寇搶到民船企圖逃跑,俞大猷追擊至馬跡山,將其首領捕獲。不久,金涇、許浦、白茅港的倭寇都出了海,俞大猷又追擊敵人至茶山,燒毀了5條敵船。江陰蔡港的倭寇也企圖逃跑,俞大猷率領官兵分別在馬跡、馬圖、寶山襲擊了他們。當時正遇海上颶風大作,敵人的舟船被掀翻。柘林的倭寇也被官兵擊沉舟船20多艘,其餘撤退登陸。
此後,明軍再次泛舟出海。俞大猷及僉事董邦政分兵出擊,繳獲9條戰船。餘下的300多倭寇登岸,占據了華亭陶宅鎮(今在上海鬆江縣),屢次打敗趙文華等人所率的大軍。敵寇夜間屯兵周浦永定寺,官兵集中兵力圍剿他們。而柘林失勢的倭寇以9條船在川沙窪建起根據地,不久又糾合了40多艘船。這時,巡撫曹邦輔卻彈劾俞大猷放縱敵人。世宗不辨黑白,削奪了俞大猷的世蔭,責令他以死罪身份立功贖罪。
其時,周浦的倭寇被圍困得狗急跳牆,連夜向東北方向奔逃,遭到了遊擊將軍曹克新的迎擊,被斬130多人,其餘的逃往川沙窪。倭寇會合後焚燒巢穴,奔逃出海。俞大猷會同副使王崇古入海追殲敵人。至老鸛觜,俞軍燒毀敵艦8艘,斬獲敵寇不計其數。
起初,因為倭亂危急,朝廷特命都督劉遠為浙江總兵官,兼轄蘇州、鬆江各郡,但他始終沒有建樹。在朝大臣爭相上言稱讚俞大猷的才能,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世宗罷免了劉遠,由俞大猷代之,並詔令賜還俞大猷的世蔭。俞大猷陸續追殲倭寇。這一年冬天,由於平定徐海的功勞,俞大猷被加官都督僉事。
徐海掃平之後,浙西的倭患平息,隻有寧波舟山的倭寇背倚險要頑守。官兵們將其團團包圍後發起強攻。這時士兵、狼兵全已調回,而從四川、貴州所調6000兵剛到。俞大猷冒著大雪指揮戰役。倭寇死戰,殺士官一人。官兵憤怒異常,更加爭先恐後,攻進去焚燒了倭寇的木柵。敵人大多數被燒死,逃出的又被官兵追上殲滅。至此,舟山的倭寇全部被掃平。俞大猷被提升為代理都督同知。
次年,胡宗憲企圖捉拿海盜汪直,他決定采用盧鏜的建議,準備與汪直通市,以期迷惑敵酋。俞大猷竭力爭辯反對,認為應另施計謀將汪直誘捕治罪。然而,汪直的同黨毛海峰勾結倭寇又占據了舟山,並依憑著岑港自守。俞大猷圍攻敵寇雖常有小勝,但卻很難向上攻擊。先登上去的將士大多戰死,而新的倭寇又大批來到。胡宗憲口出大言卻沒有實現,遭到廷臣們詆毀,俞大猷也同時被參劾。世宗極為惱怒,削奪了俞大猷和參將戚繼光的職務,限期在一個月內平定倭寇。
倭寇死守不退,俞大猷等將領進攻愈發努力,直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七月,敵寇不支,從岑港遷移到柯海(在定海縣海中),泛海而去。俞大猷看準時機,橫擊敵人,擊沉其船,其餘倭賊向南逃竄至閩、廣二地。至此,俞大猷先後殺倭寇四五千人,幾乎將敵人掃平。
然而官軍圍困倭寇已經一年,疲憊異常。胡宗憲也認為倭寇自動離去對自己最為有利,於是暗中慫恿他們逃走,而不督責各將截擊。禦史李瑚就此事彈劾胡宗憲,他卻將罪名推到了俞大猷身上,誣陷俞大猷縱敵逃跑,以解脫自己。俞大猷再度入獄,並被削奪了世蔭。後來,在商議平定抗倭之功時,俞大猷才被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