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檔案
姓名:俞大猷
字:誌輔
號:虛江
生卒:1504—1580
享年:77歲
諡號:武襄
著作:《正氣堂集》、《劍經》
名言:倚劍東冥勢獨雄,扶桑今在指揮中。俞大猷像
俞大猷,明朝抗倭名將。少年時即好讀書,32歲參加武舉會試,一舉奪魁。曆任都指揮僉事、參將、總兵等職。嘉靖年間,倭寇犯境,明廷派俞大猷與劉顯、戚繼光一起奔赴東南沿海抗倭。憑借一腔報國熱血,俞大猷身先士卒,奮勇殺敵,一舉掃平了沿海倭寇,名震東南。然而他壯誌未酬,便為小人所讒,晚年抑鬱而終。
將門虎子中武舉平叛利刃初顯鋒
明弘治十七年(1504),俞大猷出生在福建晉江,父親為朝廷的百戶長。
少年的俞大猷特別喜好讀書,對兵書尤為感興趣。他先從名士王宣、林福學習《易經》,又得到名士蔡清的真傳。後聽說趙本學將《易經》推廣演繹到兵法上的阻抗、襲擊、對陣交鋒等戰術,他又接受了趙的傳授。不久,俞大猷聽說名士李良欽劍術高超,又趕去拜師,練就了一身高強的武功。
俞大猷父親所得餉銀,僅夠養家口。俞大猷屢屢拜師學藝,花費不菲,家中經常陷入“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境地,但他的淩雲壯誌沒有因為貧窮而有絲毫動搖。父親對這個兒子也是萬分疼愛,他鼓勵兒子刻苦學習,將來為國效力。俞大猷躊躇滿誌地期待那一天早些到來。然而好景不長,父親因病去世。家中缺少了經濟來源,俞大猷不得不放棄諸生的身份,繼承世職百戶,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嘉靖十四年(1535),俞大猷在武舉會試中一舉奪魁,被授為千戶,派往金門守禦。當地軍民常為瑣事互相訴訟,很難治理。俞大猷到任後,用禮讓來引導雙方,訴訟糾紛很快減少,最後完全平息了。那裏的海寇十分猖獗,屢侵內地,禍亂頻繁發生。俞大猷即向監司上書,提出了平滅海寇的方案。誰料監司看完上書,大怒道:“區區豎子,也敢上書,視我軍中無人乎?”俞大猷被施以杖責,並被削奪了職務。不久,尚書毛伯溫出征安南,俞大猷再次上書,陳述用兵方略,並請求從軍出征。毛伯溫對他的才能非常欣賞,但由於後來此次出征未能成行,俞大猷仍未被任用。
嘉靖二十一年(1542),俺答大舉入侵山西。明世宗朱厚熜頒布詔書,在全國範圍遍征武藝高強的勇士入伍,以解山西之圍。俞大猷毛遂自薦,禦史將他的名字上報兵部。當時,毛伯溫任兵部尚書,他便將俞大猷送到宣大總督翟鵬任所。
翟鵬以為俞大猷不過是一介武夫,空有一身蠻力而已。礙於毛伯溫的麵子,他才親自接見。初見麵時,翟鵬隨口問了俞大猷幾個兵法上的問題,意思是讓他知難而退,自己也好在毛伯溫那裏有個交代。但他沒想到,俞大猷竟然對答如流。翟鵬很是吃了一驚,遂加深了問題的難度,卻還是考不住他。為了再試一試他,翟鵬又讓俞大猷評析眼前的兵事。俞大猷不假思索,將用兵之策分析得絲絲入扣。
翟鵬再也坐不住了。他站起身,走下堂來,對俞大猷深施一躬,說道:“老夫眼拙,實不應將誌輔視作一恃勇武夫,惶恐惶恐!誌輔之才,實為老夫欽佩。但此次聖上征兵,所需乃善鬥之勇夫,若以誌輔之才,實為大材小用。依老夫之見,誌輔當以將帥為誌,非兵卒之屈就者也。”俞大猷不解,道:“男兒以身報國,乃天經地義之事,何分大小?”翟鵬笑道:“此言差矣。大材不應小用,否則為明珠暗投,於國無益也。誌輔暫且稍假時日,等有重任,老夫定當力保。”聽完這番話,俞大猷雖滿心不願,但也隻能告辭返回金門。
不久,毛伯溫委任他為汀章守備。來到任所,俞大猷築起了一個“讀易軒”。與入學的生員一起建立文會,每日教習武士擊劍。他率領部隊接連擊敗海寇康老,俘虜斬殺敵寇300多人,隨後因功被提為代理都指揮僉事,分領廣東都司事務。
其時,廣東新興、恩平等少數民族聚居地的譚元清等多次起義造反,總督歐陽必進委派俞大猷前去處理。俞大猷先命令當地的百姓自衛防守,然後親自帶人走遍少數民族聚居的峒寨,告之以厲害,並授之以武藝。造反者紛紛臣服。反叛的瑤民中有叫蘇青蛇的,力大過人,曾空手打死過猛虎。俞大猷用計將他騙出而後斬首,叛方於是更加驚恐。俞大猷又來到寨主何老貓的住地,命令他歸還所侵占的百姓田地。之後,又招降了叛方的幾個首領。從此,兩地方安寧下來。
平亂後,歐陽必進對俞大猷道:“此處亂民,不遵王法,不通教化,非殺之殆盡,方能永除後患。”俞大猷道:“大人差矣。黎民雖孤懸海外,但亦為人子,我等征討殺戮豈是上天造人之意?應為其建城造市,用我漢法漸漸教化,則日後必不反矣。”歐陽必進道:“此計倒不失為上策,然誰願以身入險,規勸蠻族?”俞大猷上前請纓道:“卑職願為大人解此煩憂。”歐陽必進大喜,當即準允。
幾天後,為避免黎族百姓生疑,俞大猷連衛士都沒帶,單槍匹馬地進入黎族居住區。經過一番努力,俞大猷與黎民簽訂了盟約,使得這一帶安定下來。
幾番沉浮輕生死屢敗倭寇衛海疆
早在公元14世紀中期時,日本處於混戰時代。內戰中,許多潰兵敗將流亡海上,他們與商船相勾結,乘元末戰亂之際頻頻騷擾中國沿海。後來,明初東南沿海割據勢力的一些敗亡分子也多亡命海上,竄據島嶼。他們與倭寇勾結,擾掠濱海州縣。到了16世紀,倭寇的擾掠有增無減,且不斷向內地深入,給人民帶來極大痛苦,也給明王朝的統治帶來嚴重的威脅。明朝政府決心組織軍民,抗擊倭寇。
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進犯浙東,一路燒殺搶掠,連破寧波、紹興的防衛設施,轉而又進攻鬆陽。不久,浙東的大半地區淪陷。
危急時刻,朝廷委派俞大猷為寧(波)台(州)參將,前往浙江抗倭。俞大猷到任後,先了解了當地的情況,繼而派人偵察,發現倭寇作戰流動性大,沒有固定據點,主要是依靠戰艦掩護,登陸劫掠一番後旋即乘艦離開,因而明軍無法集中力量進行打擊。加之浙東一帶水路繁多,地形十分複雜,很難實施大兵團圍剿。因此,俞大猷決定一改過去尾隨敵艦追擊之法,而在水道上攔截敵艦,堵住敵寇的歸路,將其趕下海去,然後在沿岸重兵布防,圍而殲之。